穿紅戴綠天津人(2 / 3)

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卷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紐扣係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

“天津由於離北京較近,服飾融合了漢滿兩族的風格。”天津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而婦女服飾則有些像現代服飾特點,樣式和款式都比男子的多,形成滿、漢服飾並存的情況。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時尚。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

嘉慶、道光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並邊緣都裝飾有花邊。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褲子的樣式也有變化,初為大褲管,後逐漸改為小褲管,褲口鑲有花邊。從光緒年間起,由於穿褲子行走做事更方便,婦女穿裙的逐漸減少。襖衫的特點是在領底及袖口鑲有寬花邊為裝飾,並且不同時期袖子流行的寬窄也不一樣,時而流行寬,時而流行窄。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製服之一。四種製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製。馬褂罩在長袍之外,做工、材質、圖案、點綴不可或缺。馬褂作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清初馬褂采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馬褂有長袖短袖之分,但無論長短馬褂之袖都是寬肥的。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範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就是行服。

春節期間,北方正值寒冬,作為外套功能的馬褂自然以皮棉為主,馬褂有對襟(中間係扣)、大襟(右側係扣)和琵琶襟(上下與右側係扣)等幾種式樣。按衣襟區別,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就是行服。馬褂的特點是比較肥大,特別是袖子,總是肥得可以容下一條大腿。清代與民國時期,馬褂的區別除流行色不同外,最主要的區別是袖子的長短。內行人從馬褂袖子的長短可以斷定馬褂的時代,影視劇中清代人穿民國馬褂的破綻,就是這樣產生的。“滿族人以騎射著稱,在林海雪原策馬馳騁,必須有足以擋風禦寒的服裝,而上下身連成一體的掩襟長袍,上可遮擋胸前背後,下可蓋住兩腿,左右開衩又便於上下馬匹,窄袍袖在射箭時靈活利落,又可以套上坎肩、馬褂,接上護手的毛皮”袖頭“清代演變成宮服上的箭袖,俗稱”馬蹄袖“,無一不是適應當時環境和生活特點的結果。由於它確實比明朝服飾簡便實用,很快就被漢人男子接受,直至民國年間仍是男人最普遍的中式便裝。官員紳商、文人墨客穿著體麵大方,農村的車老板等常出門在外的人冬天穿棉袍仍是為了禦寒。”過年期間,長袍馬褂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成了實用的代表性服裝。

“清朝時期,婦女服飾形成滿、漢服飾並存的情況。滿族婦女以長袍(旗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嘉慶、道光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下身除穿裙外,裏麵也要穿褲子的,但褲子多為小褲管,褲口鑲有花邊,並用腿帶子將褲口紮緊。寬口褲子要是穿出家門被人看見,會被人笑話。一則是認為不檢點,二來因為過去冬天取暖多用炭爐或煤爐,室內為了通風,不得不將門窗留些縫隙,冷風會從縫隙吹進室內,用中醫的眼光看,這樣風邪會入侵體內,用腿帶子將褲口綁好不失為良策。從光緒年間起,由於穿褲子行走做事更方便,婦女穿裙的逐漸減少。過年時,穿著紅色褲、襖的婦女多了起來。”

民國女子:旗袍改良顯婀娜

漢族女子穿旗袍,則是民國以後的事。清朝滿族婦女的袍子有一個從簡樸向華麗變化的過程。乾隆以後,皇帝後妃和八旗貴族女眷的袍子,不僅麵料講究,而且身前背後都裝飾著彩繡、平金的花卉、蝴蝶、彩鳳、福壽等圖案,襟口、袖口、下擺、開衩等邊緣的“絛子”有織有繡,越鑲越多;在式樣上也有所改變,最明顯的是袖子由窄變寬,靠袖口的裏子繃上一尺多寬的繡花緞片,空的時候翻卷過來露在外麵,稱為“大挽袖”,頗顯華麗富貴之氣。這樣漂亮的服裝,不能不引起漢族女子的羨慕,但不“在旗”人家的婦女,無論家裏有多少錢,也不能穿這種“高檔”服飾上街。其原因不僅是製度、風尚方麵的限製,還在於她們的“三寸金蓮”比不得旗人婦女穿高底兒鞋的大腳,穿上袍子也美不起來。因此,那時的旗袍確是“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