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情人講,王寶山年輕時為居住在天津的一名法國人做傭人,後來法國人回國了,將自己的一些不用的物品送給了王寶山,這裏麵有一些是法國的食用香精。王寶山得到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將這些香精融合到藥糖裏麵,製作出了許多新奇口味的藥糖,比如橘子味、蘋果味、蜜桃味等等,特別受歡迎。由於王寶山為法國人當了幾年差,衣著服飾打扮非常“時髦”:頭戴一頂舊禮帽,身穿破舊的西裝,內衣已泛黃黑色,套一雙不合腳的破皮鞋,還戴著一副缺一條鏡腿的舊金絲邊眼鏡,用繩子拴好後套在耳朵上。與其他小販在一起,顯得格外紮眼,也因此給買藥糖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寶山還自創一套吆喝的方法和唱腔,將自己的藥糖品種一一唱出,他的嗓音洪亮,唱腔婉轉上口,離老遠就能聽到他的吆喝。孩子們除了買藥糖,還要多停一會兒聽他唱幾句。後來,許多賣藥糖的人都按他的唱腔,將賣藥糖的歌謠偷學過去,從此,“賣藥糖……”的吆喝聲在天津城此起彼伏。不過,許多人的嗓音實在難聽,挺好的唱詞經他們唱出來就變了味。所以有時天津人形容一個人的嗓子不好,唱歌難聽,就說這個人像個賣藥糖的。
回味雞湯老豆腐
豆漿、豆腐腦是天津最常見的小吃,早晨起來,坐在路邊的小吃店要一碗豆漿或豆腐腦,再來一個燒餅夾餜子,吃完了一抹嘴,走人,上班去了。不過,舊時天津有賣豆腐腦和老豆腐的,人們很容易將它們混為一談,豆腐腦和老豆腐是兩回事:豆腐腦,以嫩豆腐為主料,盛入碗中,澆上鹵,再放少許辣椒油、蒜汁即可食用;老豆腐,以硬豆腐為主料,盛到碗裏,澆灑上醬油、蒜汁、韭菜花、豆瓣醬、辣椒油、花椒油、稀麻醬等佐料,味道鮮鹹,清香爽口。
天津人雖然對於吃很在行,但有時對於食物的名稱卻不太在意。很多天津人已經把“老豆腐”和“豆腐腦”當作了一回事。但是,對於好吃、會吃、懂吃的天津人來說,雖然不至於到“割不正不食”的地步,但飲食大事也不能馬虎。舊時天津賣豆腐腦的小店都打出“雞湯老豆腐”的招牌,其味道鮮美與今日隻有顏色沒有味道的老豆腐不可相提並論。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東門外有個賣老豆腐的豆腐房,這家的雞湯老豆腐可謂一絕,雖然門臉不大,但每天早上都人滿為患。來此時間長了,這家做老豆腐的訣竅多少被了解了一些。實際上,從這家賣“雞湯老豆腐”的招牌就可以猜到應該是雞湯吊製的湯鹵。現在的老豆腐湯鹵多數隻是用油先炸幾個大料瓣,然後用蔥薑爆香,加入水和醬油、鹽煮開,其間多少放入一些花菜、木耳、香幹,有的也放些肉末,等到湯開後勾芡,飛一些雞蛋。而過去這家店主人做湯鹵不用水,而是用整隻老母雞燉一大鍋雞湯,完全用雞湯打鹵。再加上湯鹵內的口蘑、黃花菜、木耳、雞蛋和漂在湯鹵中的雞絲構成一道美妙絕倫的小吃。相比之下,雞湯老豆腐和現在老豆腐的味道之分不言自明。
天津的老豆腐一要湯鹵好吃,二要豆腐細嫩,三要小料齊全。天津老豆腐的小料包括辣椒油、花椒油、麻醬汁、蒜汁、醃韭菜花等。湯鹵之上,雪白的嫩豆腐漂在上麵,幾種小料在表麵一撒,徐徐熱氣從碗中向上升起,吃一口燒餅喝一口老豆腐,雖然簡單,但滋味之美妙不可言。
耳朵眼炸糕
始創於晚清光緒庚子年間(1900)。第一代掌櫃劉萬春(1874——1962),做好炸糕,推著獨輪小車在鼓樓北大關一帶走街串巷叫賣,後來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設點擺攤,現做現賣。
紅小豆10斤,加10斤水在鍋內,先用旺火,再用慢火煮,直到豆子用手一撚即爛為止。然後用刀將煮好的豆攪碎,加15斤紅砂糖,熬至起小泡時,把攪好的豆餡放入翻炒1小時。皮麵,把江米15斤、黃米15斤、大米10斤放入盆中用涼水泡5個小時,用水磨成漿糊狀,倒入布袋裏,用石頭壓成幹麵為止。和麵時100斤麵要用30斤水,加些肥和堿。取一塊和好的米麵,按成圓狀,用尺打入豆餡,兩手收口即成。皮的薄厚均勻,2兩重的炸糕,皮是1.3兩,餡是0.7兩,芝麻油,20分鍾。
狗不理
投料標準:淨肉(7成瘦3成肥)1斤、生薑1錢、醬油2.5兩、水8.5兩、淨蔥1.25兩、香油1.2兩、味精6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