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吃香百年(3 / 3)

1869年,武清縣楊村鎮一名叫高貴友的13歲男孩來到天津,在侯家後一家賣饅頭、蒸餅的劉庫蒸食鋪裏學徒。乳名叫狗不理,那時飲食業有規矩,新徒弟不喊姓名隻叫乳名。4年滿期出師後,在侯家後租了一間門臉,搭上兩個夥計,開了個包子鋪,字號“德聚號”。“狗子不理人”,這話被天後宮的一位道士聽見,就說:“你不如把‘德聚號’改成狗不理,又新又奇,準能攬客。可遠近食客都知道這家掌櫃的叫”狗不理。

十八街麻花

創始人範貴才、範貴林兄弟。河北大城人,十幾歲來天津,先在郭莊子一個綽號“郭黑子”的麻花店裏學徒,後來兄弟倆在大沽南路十八街各開了一間門臉的麻花店:“桂發祥”和“桂發成”。

麻花中夾有一棵酥條,以桃仁、青梅、桂花、青紅絲、閩薑、麻仁及香精水多種小料配製而成,以此和麻條及白條擰成5個花而成。

津菜在清代中、末期受魯菜影響,特別是魯菜吊湯的影響很大,舊時天津有句話:“馬連良的腔,山東館的湯”,形成擅烹河、海兩鮮的特色,注重炒、扒、溜、燒、炸、燜等技法。

海河藏珍納寶。天津衛的魚——口口香,南運河特產銀魚,眼睛金色,遊過三岔河口,金眼就變成銀眼或黑眼。天津衛的豆腐幹——壓了個透,說明天津豆腐幹壓得透,小而薄,天津人叫“香幹”。“小劉莊的青蘿卜——嘎崩脆”,尤其是蘿卜心,鮮嫩翠綠,摔地破碎有聲。“衛青蘿卜——辣了不要錢”,天津的綠皮蘿卜與衛韭、黃芽菜、鴨梨、銀魚、紫蟹、鐵雀、晃蝦合稱天津“八珍”。

老八大成——聚慶成、聚和成、聚樂成、義和成、義升成、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

新八大成——義和成、聚慶成、聚和成、聚樂成與新出現的慶樂成、銘利成、裕華成、德和成

貼餑餑熬魚,是天津從民間到市肆的著名小吃。歇後語“貼餑餑熬魚——一鍋熟”:鍋底熬小魚,鍋邊貼一圈玉米麵餑餑,柴灶一燒,魚餑皆熟。這種技術沒有難度可言,但因為魚和餑餑同在一鍋製作,熱氣混合,餑餑底麵成黃痂,嚼之香脆。上麵入口暄軟,小魚又透出玉米清香。

他們看重的是做的過程而非吃的結果,為的是將親情牢牢圍在家的擋板之內,熱騰騰的年飯,這時也就成了鋪墊親情、聚攏親情、傳遞親情的最好載體。

於是,有了初一餃子初二麵,初三合子往家轉的說法。真可謂“餡裏乾坤大,皮中日月長”。

單是作為提味配菜的韭菜就有不少的講頭。韭菜一年四季均能生長,“一畦春雨足,翠發剪還生”,天津人愛吃韭菜,稱為“衛韭”,包肉餡餃子時,講求至少要三鮮、四鮮,包素餡餃子時,韭菜都是必不可少的“俏菜”。大概是為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計在於鮮,以鮮開始,一年都會有活力。從前有“探頭青”、“露頭青”(黃葉綠梢)、“酒金黃”、“野鴨脖”(形狀彎曲如鴨脖,綠葉紫褲),立秋時稱“馬蓮韭”等,還有一種纖細如毛的毛韭菜,天津人叫它“毛菜”或“毛一品”。

直到清同治年間才有韭黃。據《沽水舊聞》記載:清同治年間,津西芥園有一朱姓農民,種花兼養花,暖窖中放一捆韭菜根,窖暖濕潤,長出黃嫩的葉芽,色鮮味美。朱氏得到啟發,每到冬天培植韭黃,高價出售。《津門竹枝詞》中有“芽韭交春色豐黃,錦衣橋畔價偏昂”之說。至光緒中葉,窖農競相效仿,韭黃日見其多。冬季則以時菜上市。

但擀麵杖就並非千篇一律了,而是按外形明顯地分為津京兩派,京派的都是棗核形,中間粗、兩頭尖,材料一般是棗木,長約七八寸,這樣的擀麵杖擀出的餃子皮成碗狀,包起來很應手,但是有一個缺點,生手開始不容易掌握技巧,一會兒就能把掌心磨出水泡來;而津派的擀麵杖是直杖,是粗細一致的圓柱體,有的擀皮高手能夠同時使用兩根。

吃是講程序的,坐也是有講究的。座位重點突出的是一家之主的地位。舊時富有家族,家長夫婦都是單獨進餐,子、媳、孫輩按“房”(各自小家庭,一家即為一房)進餐。座位以對門為上,上座的左位次之,右位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