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2 / 2)

不過,不少學者還是願意把“臥薪嚐膽”的事情,追加在越王勾踐身上。清初大才子吳乘權在編寫《綱鑒易知錄》時記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蒲鬆齡在一副流傳甚廣的對聯中也明確寫道:“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表達了他對項羽、勾踐豐功偉業的無限感懷,和對自己屢次不中、落魄至極的無奈自勉。後來,乾隆時期文學家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誌》中又雲:“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嚐之”。這樣,關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一直到今。

不少人對於“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可能不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中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就是“臥薪”之意。所謂“蓼”,清代學者馬瑞辰曾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他們認為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蓼薪”)來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這種說法,“嚐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但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顯然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嚐膽”和自宋代才見的“臥薪”,是曆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嚐膽”,還是“臥薪嚐膽”?“臥薪”是想睡覺時用“辛苦之菜”刺激眼睛,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一個“臥薪嚐膽”的中華成語,被曆代名人分別附會到孫權、勾踐和夫差三個不同人物的名下,並最終被大多數的人普遍“鎖定”在越王勾踐身上。可見人們對這個曆經千年的發展演變,充滿褒義、代表讚揚、渴望成功的詞彙的重視和喜愛程度。其實,現在看來,“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到底有沒有確切的曆史典故,究竟發生在哪個曆史人物的身上,已經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經普遍成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甘落後、自強不息、決心振奮、力圖複興的內在動力。這才是這個被人們爭論甚至誤解千年的成語,所留給中華民族的無窮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