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1 / 2)

一提起成語“臥薪嚐膽”,按照慣性思維,人們就會聯想到越王勾踐,就會聯想到勾踐辛酸、艱苦的複國大業。即使到了現在,人們也經常用“臥薪嚐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和毅力。其實,曆史上的“臥薪嚐膽”事件,並非真得存在。

按照傳統的說法,“臥薪嚐膽”應該發生在春秋時期。而在所有記載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記述最原始,也最為可信的,當推《左傳》和《國語》了。但是翻遍這兩本書,就會發現其中令人失望甚至產生疑惑的端倪。《左傳》在“定公”和“哀公”兩部分,以及《國語》在“吳語”和“越語”部分,雖然都詳細記述了關於越王勾踐的生平事跡,卻都沒有提及“臥薪嚐膽”一事,哪怕是隻語片言。這種不約而同的曆史記載,讓人很是覺得納悶和不解。

眾所周知,“臥薪嚐膽”是一個合成詞彙,是“臥薪”、“嚐膽”兩件事的總稱。對於“嚐膽”一事,春秋史料一片空白,一直到了漢朝才有了最初的記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越王勾踐世家》時,第一次把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的事寫進了《史記》中,但沒有提到“臥薪”一事;東漢學者趙曄在作《吳越春秋》時,雖然也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嚐之”的事,但仍然絲毫沒有“臥薪”的記述。

直到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性的文字中,才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嚐膽”的說法。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壯遊》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學者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嚐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嚐膽以勵其誌”;在《論使事劄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嚐膽,卒以報吳”。戈,在古代是一種兵器,顯然不是傳說中的幹柴硬棒。可見,勾踐“臥薪嚐膽”的事情,從春秋,到兩漢,一直到唐宋時期,一直沒有明確記載。

把“臥薪”和“嚐膽”兩個詞語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於北宋文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蘇軾對孫權這個三國風雲人物,顯然尊崇有加。在那篇遊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中,蘇軾穿越時空隧道,憑借大膽豐富的想象力,模擬孫權的口吻寫道:“…仆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孫權有沒有“臥薪嚐膽”,《三國誌》、《漢書》沒有記載,就連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小說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可見,孫權“臥薪嚐膽”一事純屬蘇軾虛構和杜撰。即使有,也與越王勾踐八竿子掄不到一塊,毫無相幹。

不過,蘇軾畢竟是蘇軾。作為北宋後期的文壇領袖,作為一代名噪半個世紀的大文豪,其文章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由他首創的“臥薪嚐膽”字眼也得到了廣泛流傳。所以,到了南宋時期,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愛國官吏、學者,不能滿足南宋的半壁江山,時常追憶越王勾踐的英雄事跡,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嚐膽”或“臥薪嚐膽”的事,也無非是拿勾踐說事,有針對性的從側麵敲打一下一貫懦弱無能的南宋皇帝們。與此同時,不少學者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嚐膽”。到了明代學者張溥作《春秋列國論》時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嚐膽”。之後,清代曆史學家馬驌在編寫《左傳事緯》和《繹史》時,仍然把“臥薪嚐膽”之事係於吳王夫差名下。把一個成語典故分別用在兩個同一時期、針鋒相對的對頭身上,這種文字類型的巔峰對決,在曆史上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