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朱元璋整頓“文風”有貢獻(1 / 2)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小時候沒錢讀書。當了和尚以後,才有機會“立誌勤學”。有了權力和地位後,朱元璋在眾多儒生的影響下,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問益進。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更加喜歡文墨,他認為寫文章要“質實”,主張文章應該寫的明白清楚,要“通道術,達時務”,說白了就是要適應政治上的需要。

據明太祖寶訓卷六《務實》記載:1367年正月,朱元璋尚未稱帝時,就曾對中書省的官員說:“古人祝頌其君,皆寓警戒之意,適觀群下所進箋文,頌美之詞過多,規戒之言未見,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誠之道。今後箋文隻令文意平實,勿以虛詞為美也。”又《明太祖實錄》卷四0記載:1369年三月,他對翰林侍讀學士詹同說:“古人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當世之務。如《典》、《漠》之言,皆明白易知,無深怪險僻之語。至如諸葛孔明《出師表》,亦何嚐雕刻為文?而誠意溢出,至今使人誦之,自然忠義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達當世之務,立辭雖艱深而意實淺近,即使過於相如、楊雄,何裨實用?自今翰林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務者,無事浮藻。”這是朱元璋關於整頓文風的第一道明令。

1371年閏三月,朱元璋審定翰林所撰武臣誥文有“佐朕武功,遂寧天下”之句,提筆改為“輔朕戎行,克奮忠勇”,並對大臣們說:“此言大過……自今措詞,務在平實,毋事誇張。”朱元璋再次強調了關於文風的主張。

1373年九月,朱元璋從製度上采取了措施,頒布《文書式》,“詔禁四六文詞”。並諭各部官員:“…朕常厭其(指唐宋文風)雕琢,殊異古體,且使事務為浮文所蔽。其自今凡告諭臣下之詞,務從簡古,以革弊習。爾中書(省)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箋、奏疏,毋用四六對偶,悉從典雅。”不但發布禁令,而且還頒布了樣板以供效仿,這比前期單純的禁令更進了一步。

明初受元朝的影響,文犢主義盛行,案犢繁冗。朱元璋早就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明太祖實錄》卷一一O記載:洪武九年(1376)十二月庚戌朔,頒建言格式。時刑部主事茹太素上書論時務五事,累萬徐言。上令中書郎王敏誦而聽之,虛文多而實事少,次夕於宮中複令人誦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四,才五百徐言。因哨然曰:“為君難,為臣不易。聯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於事情而有益於天下國家,彼浮詞者徒亂聽耳。”於是命令中書行其言之善者,且為定式,頒示中外,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

洪武十二年(1379),又命令廷臣討論研究,製定了《案犢減繁式》。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又親自起草頒布了“禦製行移減繁體式一冊”。這些法令、條例的頒布,對於克服繁文之害,沉重打擊文犢主義,提高行政辦事效率,進一步深化文風整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