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朱元璋整頓“文風”有貢獻(2 / 2)

朱元璋嚴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格之以禁令,導之以模式,並且以政府的命令大力推行貫徹,開創了公文的一代新風,使公文更加趨於簡明通俗。明代公文製度的改革和進步,是與朱元璋對公文製度整頓是分不開的。清代(包括太平天國)的公文製度是對明代公文製度的全麵繼承,並有所發展。自“中華民國”之後,雖然傳統的公文處理方法在西方政治製度的影響下,在新文化的衝擊下有所變化,但是明代公文製度其中的一些公文思想、原則、手段,尤其是對公文工作嚴格、規範的精神,對於我們今天進一步健全公文製度、提高行政工作效律、加強公文管理,仍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朱元璋時期曾發生過一件趣事,那就是他杖打朝臣茹太素,其原因是嫌棄奏折太長太羅嗦。

據明朝的《禮部誌稿》記載,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份陳時務書,長達一萬七千字,共說五件事,朱元璋讓中書侍郎讀給他聽,讀到六千三百多字,尚未進入正題。朱元璋聽得膩煩難耐,不禁龍顏大怒,命宮中武士在文武百官麵前將茹太素重打了五十大板,痛得茹太素哭爹叫娘。

朱元璋隨即下令:“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事後,朱元璋對別的大臣說,其實茹太素所要反映的事有五百字足矣,何須堆砌那麼多文詞,使人聽後如墜雲霧,難明其意。

酸腐文人茹太素遇上嫉惡如仇的朱元璋,真是倒了八輩子黴。朱無璋不愧是位有作為的開國皇帝,處理問題英明、果斷。那打在茹太素屁股上的五十大板,真可謂是對空洞無物之長文的最有力的批判。

根據《明史》中“茹太素傳”的記載,茹太素“洪武三年鄉舉,上書稱旨,授監察禦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稱。七年五月召為刑部侍郎。”一上任,茹太素就上書皇帝,要求充實禦史台力量,以便更好加強對百官的察核與磨勘。“帝皆從之”。“太素抗直不屈,屢瀕於罪,帝時宥之,一日,宴便殿,賜之酒曰:‘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太素叩首,即續韻對曰:‘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帝為惻然。”從續對來講,茹太素是一個文心敏捷之人;從奏章來講,茹太素又是一個忠於職守之人。這樣一個以文章錦繡獲得推薦而出任監察禦史、且獲得皇帝朱元璋欣賞之人,萬不該將“有五百字足矣”的奏折寫成了長達一萬七千字的長文,挨五十大板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