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屋脊
埃塞俄比亞位於紅海西南的東非高原上,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約占全境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使得該國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該國地處熱帶,但是由於地勢原因,使得大部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0℃~27℃。
埃塞俄比亞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北部的達羅爾窪地降到海平麵以下113米,是該國的最低點。北部、南部、東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約占全國麵積的1/4。瑟門山脈的達善峰海拔4623米,是該國的最高峰。境內多河流湖泊,30多條較大的河流均發源於中部高原。屬於尼羅河水係的有阿巴伊河(即青尼羅河)、特克澤河和巴羅河,屬於印度洋水係的謝貝利河和朱巴河都是比較著名的河流。境內較大的湖泊有塔納湖、齊瓦伊湖、阿比亞塔湖。
埃塞俄比亞與我們想象中的幹旱少雨的多數非洲國家不一樣,這裏水資源豐富,境內河流湖泊較多,素有“東非水塔”之稱。埃塞俄比亞的降雨相對豐沛,在雨季甚至還會發生洪災。
埃塞俄比亞的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跡和野生動物園數量位居非洲國家的前列。
非洲文化中心
埃塞俄比亞具有3000年的曆史,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前975年,孟尼利克一世就在這裏建立了努比亞王國。公元之初,這裏興起的阿克蘇姆王國曾是非洲偉大的文化中心。公元13-16世紀,阿姆哈拉人又在此建立了強盛的阿比西尼亞王國。
西方殖民者在15世紀侵入非洲後,埃塞俄比亞曾經幾度淪為英國和意大利的殖民地。19世紀初期,埃塞爾比亞分裂成為若幹個公國。1890年,意大利入侵此地。6年後,該國軍隊擊敗了意大利軍隊,獲得了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埃塞爾比亞人民又徹底地趕走了殖民主義者。埃塞俄比亞的國名正式啟用於1941年,它在古希臘語中的意思為“被太陽曬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坐落在中部高原的山穀中,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城市。這裏曾經是一片荒野,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妻子泰圖曾經在此處的溫泉旁建立了一座房子,這被看做是建立這座城市的開始。之後,國家又允許貴族在此取得土地。1887年,孟尼利克二世正式遷都於此。
按照阿姆哈拉語,亞的斯亞貝巴的意思是“新鮮的花朵”。雖接近赤道,但這裏氣候涼爽,四季如春。市區到處可見的尤加利樹是這個城市獨特的景色,那些蒼翠欲滴的三角形葉子,顏色略帶灰霜,遠遠看去,像是覆蓋著一層白霜的竹子。市中心革命廣場一帶,街道寬闊整齊,附近多高層辦公樓和公寓。在孟尼利克二世大街的廣場上,矗立著孟尼利克二世身跨戰馬的高大銅像,離廣場不遠,是一座昔日的皇宮。
亞的斯亞貝巴不但是埃塞俄比亞的政治中心,也是非洲統一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在非洲事務中居於重要地位。
瑟門山國家公園
瑟門山國家公園位於埃塞俄比亞北部的高原上,距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約500千米。這裏有埃塞俄比亞的最高山峰拉斯達什恩峰,山上多處建有營地,為登山者和遊客提供食宿,是遊客爬山遠行的理想選擇。山中有許多珍奇動物和鳥類,包括埃塞俄比亞獨有的門紅狐、瓦裏亞野山羊和吉拉達狒狒在山間遊蕩,使這座山充滿了生機。瑟門山的南麵,是一條深約1000米的峽穀,其中懸崖天垂,壁立千仞,堪稱一大奇觀。
索夫奧馬爾岩洞
索夫奧馬爾岩洞是埃塞俄比亞的自然古跡之一。索夫奧馬爾岩洞距巴勒山脈不遠,因在此避難的舍克·索夫奧馬爾命名。幾個世紀以來,它都是伊斯蘭教的聖地。在靠近洞口的地方,微弱的光線通過裂縫透進來,照亮了圓柱和扶壁,那些圓柱和扶壁高高聳立,像哥特式大教堂的拱頂。這個大岩洞以壯觀的建築以及神秘的氣氛,吸引了大批遊人。
咖啡的發源地
埃塞俄比亞位於北緯6?啊??埃?4?啊?0?埃0?600米~1800米,大多數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絕佳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這裏的咖啡富有一種葡萄酒的香味,並有濃鬱的巧克力餘味。埃塞俄比亞最著名的咖啡要數摩卡高地咖啡了,它並不像其他高海拔地區的“硬豆”或“特硬豆”帶有一種柔軟的口感,它的口感並不濃烈,也沒有明顯的酸味,但香味濃鬱醇厚。
相傳6世紀時,埃塞俄比亞卡法鎮有個叫卡爾弟的牧羊人,有一天,發現自己飼養的羊群忽然在那兒不停地蹦蹦跳跳,他覺得很不可思議,仔細觀察,才明白原來是由於羊吃了一種紅色的果實。於是他便將這些果實采摘下來,並分給修道院的僧侶們吃,他們吃完後都覺得神清氣爽。後來,該果實被用來做提神藥,頗受醫生們的好評,這些果實就是現今的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