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涼國土 -- 摩洛哥(1 / 1)

北非花園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端,東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為撒哈拉沙漠,西瀕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該國地形複雜,中部和北部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脈,東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僅西北沿海一帶為狹長低暖的平原。境內的最高峰為海拔4165米的圖卜加勒山脈,第一大河是長556千米的烏姆賴比阿河,而最大的季節性河流是德拉河。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中部屬副熱帶山地氣候,東部和南部為沙漠氣候。

由於斜貫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摩洛哥常年氣候宜人,花木繁茂,贏得了“烈日下的清涼國土”的美譽。這個風景如畫的國家,還享有“北非花園”的美稱。主要旅遊城市有:拉巴特、馬拉喀什、卡薩布蘭卡、非斯、阿加迪爾、丹吉爾等。

國家簡史

摩洛哥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曆史上曾強盛一時。最早居住在這裏的是柏柏爾人。從15世紀起,西方列強先後入侵這片土地。20世紀初期,法國和西班牙還簽訂了瓜分在該國勢力範圍的協定。1956年3月,法國承認摩洛哥獨立。同年4月7日,西班牙也承認摩洛哥獨立,放棄它在摩洛哥的保護地。1957年8月14日,摩洛哥正式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

首都拉巴特

拉巴特是摩洛哥首都,位於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瀕臨大西洋,與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同是該國的四大皇城之一。自從1912年以來,拉巴特就一直是摩洛哥的政治首都。

拉巴特始建於公元12世紀穆瓦希德王朝,現存老城為 18世紀所建,新城於1912年成為法國保護國後興建。這裏瀕臨大西洋,有不少海濱浴場,是旅遊、消夏的好地方。拉巴特王宮、穆罕默德五世墓、烏達雅城堡、舍拉廢墟、摩洛哥藝術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古物博物館和眾多清真寺是遊人參觀的名勝。

曆史古城馬拉喀什

摩洛哥曆史古城馬拉喀什是全國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地區政治中心。它位於國境南部,北距首都拉巴特300多千米,東距峰頂終年積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千米。

雖然地處沙漠邊緣,但這裏氣候溫和,林木蔥鬱,花果繁茂,以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幽靜的園林馳名於世,被譽為“摩洛哥南部明珠”。

在馬拉喀什眾多的名勝古跡中,最吸引遊客的首推庫圖比亞清真寺。該清真寺建於1195年,是為了紀念擊敗西班牙人的勝利而修建的。這座清真寺的尖塔高67米,外表富麗堂皇,是北非最優美的建築之一。同其他清真寺相比較,庫圖比亞清真寺的獨到之處在於,當年修建尖塔時,在黏合石塊的泥漿中拌入了近萬袋名貴香料,使清真寺散發出濃鬱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撲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稱。其他著名古建築還有建於19世紀的巴希亞王宮、16世紀薩阿迪王朝時代的圓頂陵墓以及達西賽義德博物館等。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得名於西班牙語,意即“白色的房子”。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好萊塢電影《卡薩布蘭卡》,更是讓這座白色之城聞名世界。其實,卡薩布蘭卡是歐洲人對這裏的稱呼,而它正式的名字則叫做“達爾貝達”。

卡薩布蘭卡瀕臨大西洋,樹木常青,氣候宜人。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有時候,大西洋上海浪滔天,卡薩布蘭卡港內卻水波不興。

哈桑二世清真寺就坐落在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它是由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提議修建的,因此被命名為哈桑二世大清真寺。 寺內有全世界最高的宣禮塔,高210米,其中1/3的麵積建在海上,以紀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來。這座耗資巨大的清真寺還有一個龐大豪華的禱告廳。

摩洛哥地毯

摩洛哥地毯世界聞名,其中最好的地毯,每平方米大約要用1萬根線來織。摩洛哥地毯色調豐富,設計上通常有一個中心主題和錯綜複雜的滾邊。滾邊越寬、越複雜的地毯就越貴。

國旗

摩洛哥國旗旗地為紅色,中央有一顆由五根綠色線條交叉組成的五角星。紅色來自摩洛哥古國早期國旗的顏色。綠色五角星有兩種解釋:一、綠色是穆罕默德後代所喜歡的顏色,五角星象征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二、這一圖案是驅病避邪的所羅門護符。

必備常識

摩洛哥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

摩洛哥柏柏人認為肝髒是愛情的象征

旅行指南

非斯為摩洛哥四座古老王國城市中最古老的一個。市內保存有卡拉韋因清真寺、古塔、古宮殿、古城牆。這座城市風光獨特,是摩洛哥的旅遊勝地。市內多清泉,有“聖水”之稱。郊外低丘環繞,多果園和油橄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