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發源於美日、風靡全球的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理論和管理哲學理念的創新和飛躍,對企業管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企業文化理論誕生以後很快就傳到了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從80年代引入中國到現在對企業文化的不斷探索創新,中國的文化學者們對企業文化的內涵以及理論體係的建立做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化闡釋。
企業文化屬於文化的範疇,因此對文化起源的探究很有必要。企業文化正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而出現的。企業文化對企業以及員工具有規範和塑造的意義,正確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才能保證建立起良好的企業文化。
文化的起源
在漢字裏,“文化”本來是“文”和“化”的複合詞,文指“修”,化指“變化”,後來才合二為一,一起使用。《說文解字》裏對兩個字的解釋如下:“文,錯畫也,修飾也;化,教行也,變也。”這從中“文”與“化”的甲骨文寫法就可以形象地看出來,左邊的“文”字是一個人形,胸部紋身,右邊的“化”字是兩個人形,一正一倒,象征變化。這就是說,“文化”的本意是經過人的修飾使得事物發展變化。
所以,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結果,即“自然的人化”;而狹義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易經》裏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說法;劉向在《說苑·指武》裏曾說:“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可見,“文”是指社會倫理規範,“化”是教化的意思,“文化”就是要以倫理規範改變和教化世人,使人們成為在思想觀念和言行舉止上合乎特定禮儀規範的人,或者說“文化”能夠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和計劃的人。
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a”、“cultum”、“colo”等詞,意思是栽培、培養和馴養等。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人工勞作將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加以馴化和培養,使之成為人需要的品種。後來,還包括對個人技能、人格、品格和心靈的修煉,以及人際關係和友誼的培養等。所以,其含義從人對自然的馴化引申為對人本能狀態的教化和培養。總之,文化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複雜整體。
因此,中西方對文化的理解都強調了文化的改變和規範作用,其最基本的含義是一係列習俗、規範和準則的總和,文化起著規範、導向和推動人及社會發展的作用。企業文化就應該在這樣的框架下加以理解,企業文化對企業以及員工具有規範和塑造的意義,下麵將具體展開。
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中的文化,一定是在一個企業共同體中形成和展開的。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是:在一個企業中,由於員工擁有共同的任務、共同的環境、共同的經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行為和共同的感覺,必然會形成一些共性,企業對於員工具有共同的意義,員工對企業也有著共同的理解,從而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企業文化就隨之形成了。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在進行外部適應和內部整合過程中發展出了共享的基本假定,這套假定長期以來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從而傳達給新成員,影響他們如何認識、思考和感知問題,這就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價值觀、規範、假定和象征,以塑造員工的行為。
因此,企業文化就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中所倡導和積累的,經過篩選、提煉而形成的價值理念。它以企業管理哲學和企業精神為核心,以企業目標、共同價值觀、企業作風、行為規範、企業倫理、企業形象等為主要內容。它是能夠激發和凝聚企業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是企業的靈魂和潛在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