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要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企業文化理論基礎上,因此在了解了文化的起源以及企業文化的內涵後,還需要對企業文化的理論進行全麵闡述,如企業文化的實質、企業文化的構成和企業文化的功能。
企業文化的實質
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企業文化的實質是什麼?雖然各家各派對企業文化實質的表述各有千秋,但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企業文化是形成組織效能的共同認知係統
企業文化是在一個企業核心價值觀體係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的認知係統。這種共同的認知係統讓員工之間達成共識,形成心理契約,使每一個員工知道企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怎樣做能符合組織的內在規範要求,怎樣做可能會違背企業的宗旨和目標。因此,企業文化絕不是一個外在的形式,它是內化於員工心理中的認同,是企業成員間達成的團隊心理契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的一種“德”的標準,員工以此與企業形成心理契約。此外,核心價值觀也標誌著企業的一種選人用人機製。從德與才的關係來看,德決定態度,才決定能力,能力決定成敗。以德和才的標準來選人,則是:德才兼重,以德為本;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德有才,限製使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因此,企業文化的心理契約會轉化為員工的道德自覺,隻有符合企業的“德”從而與企業達成心理契約,員工才能夠真正被企業接受。
企業文化是大家認可的習慣性行為方式,也就是一種固化行為模式
文化作用於人最後所“化”的就是形成固化的行為模式,就像廣為人知的企業文化“猴子理論”。“猴子理論”的故事是這樣的:一群猴子由於每次去摘香蕉都被噴頭噴水,所以這群猴子最後被“摘香蕉——噴水”的模式所馴化而不敢去摘香蕉,後麵新進來的猴子由於每次去摘香蕉都會挨打,最後也被“摘香蕉——挨打”的模式所馴化而不敢動香蕉。企業文化也是這樣的模式,員工在企業中會不斷熟悉企業的規則,企業文化潛移默化地讓新員工形成企業固有的行為模式。當然,製度和法律也能夠約束員工的行為,但是製度和法律隻是較低層次的標準,能讓員工形成一些基本的行為方式。而企業文化有高有低,企業文化的優劣直接決定了企業員工行為的偏和正。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引導員工向高層次的境界提升。
企業文化還是一套隱含在價值觀背後的基本假設係統
由於種種不可確定的因素,我們不知道公司的未來怎樣,但我們可以提出奮鬥目標和發展方向。目標和方向不是憑空想象提出的,它需要一係列理念支撐和假設係統。企業需要對未來、對企業的用人標準、對企業的價值觀和企業的利益等做出假設,這些就構成了一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文化,所以,企業文化概括起來就是企業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
綜上所述,隻要把握了企業文化的實質,就能夠看清企業文化的真相。因此,企業文化建設也應當從根本上出發,搭建心理契約、塑造行為模式和設計價值係統便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義。
企業文化的構成
雖然企業文化由於學科性質、發展曆史、物質基礎、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管理者觀念的不同,形成了企業文化突出的個性化特征,但是,企業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亞文化,都有其共同的結構,企業文化實際上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體係。
就企業文化的一般性而言,其結構為:一個中心、四個層次。一個中心就是企業的生產經營,企業文化不同於其他亞文化的地方就在於企業文化是以企業的經營為中心的,建設企業文化必須要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效益以及核心競爭力。分為理念層、製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理念層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它由企業員工共識的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和文化氛圍等構成;製度層是體現該企業個性的製度規範;行為層是企業理念的綜合外化,體現在企業管理者、全體員工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物質層是通過視覺反映企業的文化環境,並能給員工、社會公眾帶來身心愉悅的物質載體。
同時,從一般與特殊的角度來看,企業文化的層次還可以分為周邊文化與核心文化周邊文化是企業文化的外層,核心文化是內層。周邊文化又叫一般文化,如企業經常講的服務、微笑、誠信等。核心文化又叫主力文化,它是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一定與自身的產品或行業特征直接有關,體現企業的特殊性。所以,企業文化建設一定要內外兼修,既要注重一般企業所具有的特征,也要從行業內部和產品內部挖掘自身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