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侃戲(2 / 2)

這五十年更大的變化是在演出的劇目上,一些反動、色情、下流、凶殘的劇目淘汰了,一些健康的、美好的劇目不僅保留而且有了更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當代藝術家們又創作了大量思想藝術水平都高的好節目。人們從舞台得到思想的教益和情操的陶冶。這主流的一麵,是功德無量的。若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有一些應該保存的戲,或是改改仍不失為好戲的戲,或是思想內容有問題但在藝術上尚可供參考研究的戲已沒人唱或沒人會唱了。我手頭沒有舊戲報,記不清幾個老戲的名字,但隨手一拈,就可以提出《山海關》、《嘉峪關》、《查頭關》、《牧虎關》、《界牌關》、《虹霓關》、《武昭關》一大串以“關”取名的戲。和《拿侯七》、《拿殷洪》、《拿黃龍基》等所謂“八大拿”的戲。大概是年紀在三十歲以下的朋友從來沒機會看過。但他們比以前的觀眾還是幸福得多,我爸爸那輩人就沒幸運看《海瑞罷官》、《望江亭》、《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這些精采的劇目,當然也沒看過使浩亮先生等出盡風頭的那些樣板。這算是失中有得。

隨著時代前進,劇目必定會有所興衰。要前進就要發展,有發展就有揚棄,推陳出新。

但也不是一帆風順,隻有經驗沒有教訓。若作反思,我想至少有兩個題目可以再考慮一下。一是去的是否真都是“腐”存的都是“精”?第二,誰拿主意去什麼存什麼?是“腐”是“精”由誰拍板定案?在這點上傳統戲《四郎探母》和新編曆史戲《海瑞罷官》的幾起幾落很有回味價值。

《四郎探母》從清末就唱。經過了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直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忽然間發現這是部為漢奸唱讚歌的戲了。仿佛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得逞,“九一八”,“七七事變”的吃敗仗都和唱了這出戲有點關係。說聲停,不僅在全國舞台上消失,連這戲的唱片也沒賣的。我曾說過譚富英《探母》唱得好,就為此作了檢討,並表決心今後看戲一定隻看政治上進步,有馬列主義思想的新劇目。很幸運,不久就有一大批革命現實主義的、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新編曆史劇出現了,這其中就有著名的共產黨員曆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寫的《海瑞罷官》。不說別的,就這串頭銜,就這個身份,該是百分之百可靠了吧?更別提還是一代大師馬連良主演。我節衣縮食省下錢來去看這出戲,回來又作了番宣傳,誰知霹靂一聲,說這出戲是為彭德懷翻案,並且罵皇帝的了。不僅僅是禁戲,連有關的人也禁了起來。我雖因右派定罪,但革命造反派在定我的罪時,吹捧《海瑞罷官》也算一條反動言行。這回可不是作個檢討就能過關的了。從這以後我就再不進劇場。即使後來撥亂反正,說《四郎探母》是歌頌民族團結,而《海瑞罷官》是表現中國知識分子為民請命好作品,我也沒再打起看戲的精神頭來。汪精衛投敵是否先看了《四郎探母》我不知道,反正抗戰時我們在聯歡會上唱完“楊延輝坐宮院”照樣跟鬼子打遊擊戰。看《海瑞罷官》時我決沒得到暗示這是攻擊偉大領袖。我要看出來一定會帶頭揭發吳晗,爭取立功贖罪的。可惜連彭德懷為什麼罷官也不清楚,這些戲的興與衰本來和觀眾沒什麼關係,允許演時花錢,不許演時不看,挺簡單的事,化錢買挨鬥作檢討,犯得上嗎?

戲禁過還可以再演,作者演員名譽受損可以恢複,但給觀眾造成的心理遺憾就不大為人注意。有一段時間觀眾對演出不大關心,未必和這種心理沒有關係。人們熱烈擁護黨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政策,是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切實體會到了黨的政策給國家給人民帶來了繁榮幸福。對愛看戲的人來說,這幸福也包括得到了作為觀眾的看戲權和評戲權。寫戲、演戲、看戲,三者是命運相關的。如果有人能在這方麵作點研究,寫出點有啟示性的文章來,必定會對振興戲劇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