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大街走小巷(2 / 2)

胡同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數目成幾十倍增加,就打破了元朝時所定的格局尺寸,建得有寬有窄,有長有短。寬的如鐵獅子胡同,對麵開來轎車誰碰不著誰;窄的如錢市胡同,窄處隻有四十厘米,兩人走碰頭必須有一個靠邊站;長的如東交西交民巷,連起來有十來華裏;短的如一尺大街,這頭到那頭不過十米!

深宅大院也好,破房漏屋也罷,出了大門都是胡同。不管長胡同短胡同,老北京人都是胡同裏長大的孩子。不管是窮戶是富戶,除去各家特性外都要沾點胡同人的共性。幾輩子人的胡同生活,造成胡同特有的文化和風習。胡同有自己的脈搏,有自己的節律。聽見門外有人問:“早起來了您哪!”就知道隔壁四大爺在掃街,該起床了;一聲“茄子辣青椒,買扁豆咧!”明白已是半晌午,主婦們會開門買菜;靜悄悄的夏日午後傳來叮當冰盞,招徠多少孩子們笑語;寂寞的冬夜聽到“硬麵餑餑”叫賣,喚起幾多老年人的歎息。四大爺沒起早掃街,是不是病了?得看望一下,別讓孤老頭子一個人熬著;二大媽沒出來買菜,八成送繡活沒回來,得給買把茴香留著,明天是她孩子生日,別耽誤催生餃子長壽麵……

胡同是北京人進入這個世界後見到的第一片天地,經曆到的第一段人生。此後不管他走向天南海北,不管活到七老八十,胡同的氛圍、胡同的情趣,苦也好樂也好,將永存心底,不能遺忘。

胡同是封建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它已不能適應、不能滿足北京人的需要。它在蛻變和消失中。留下來的也失去了原汁原味。這是好事。但是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城市曾經有過的典型生存狀態,也不妨留下一處兩處,供後人研究,憑吊。從保留“憶苦思甜”教材,增加旅遊收入著眼,留一點胡同也未必沒有好處。

前幾年有外國朋友要我領他們看胡同,我多半領他們去崇外花市幾條和白塔寺兩側,因為那裏還有幾條胡同保留著原貌。偶然也去前門外的韓家潭、陝西巷,倒不是我要拿中國的醜相來向洋人討好,隻覺得曆史終歸是曆史,既然賽金花、小鳳仙等風塵女子確在中國近代曆史事件中有過表演,她們的遺跡,也並非是不值一顧的。但這終究是書生之見,未必有幾人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