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北京的外國人多了,有的來了不止一兩回,有的住了不止兩三年。他們不滿足隻看故宮、北海、頤和園。一些常住北京的外國朋友,組織了個俱樂部,業餘研究、探討北京的傳統文化。他們問:“皇家園林,王府寺院我們都看了,要想看看老北京人的生活環境,到哪裏去好?”
我說:“穿過大街進小巷,到小胡同去!”
說完我有點後悔,若要請我帶路,我帶他們上哪兒去?胡同還有,可不是原汁原味了。
北京跟天津,距離隻有二百多華裏,在城市建築上卻是不同典型。天津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建設起來的。原先的中心隻是縣城,隨著河運海運的發達,沿河一帶出現了商業區,“南京條約”簽訂後被迫劃出租界,租界又成了繁華熱鬧的中心。結果印出地圖來方不方圓不圓,街道分不出東西南北。北京是先有了建設規劃和宏觀藍圖才動手建設。印出來的地圖橫平豎直,有如一方棋盤。
北京成為統一中國的國都,要從元朝算起。忽必烈還沒統一中國之前,就問他的左右巴圖魯:“我要統一了中國,把國都建在哪裏好?”巴圖魯回答說:“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一二六〇年忽必烈進了北京,一二六六年就叫劉秉忠給他實地測繪,做出建設都城的規劃,一二六七年動工,一二七六年建成了大都城。我不知這是不是算世界上最按計劃建設的城市之一,反正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美利堅合眾國。所以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這兒看傻了眼。他寫到:“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城門可望彼城門也。”“全城地麵規劃有如棋盤,其美善之極,未可宣言!”
簡單的說,元朝的規劃是把北京建成一個四四方方的城,四麵相對開十一個城門,城門對城門由大道相連,大道之間以小街相輔,劃成一個個方格,方格裏就是居民區,居民區和街道之間的通道就是胡同。為了建築得整齊,還規定了各自的尺寸。大道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胡同寬六步,兩個胡同的中心相距一律五十步。中國古書上的步,是以左腿為軸,右腿一起一落為一步,大概一米五左右。現在您看看西四牌樓附近的磚塔胡同,大概也還是這個寬度。為什麼單要拿磚塔胡同作例子?因為元曲劇本《沙門島張生煮海》裏丫頭梅香有句台詞,她說:“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雖然羊市現在改叫做“羊市大街”,可磚塔胡同卻保持原來的稱呼。“北京”兩字是明朝的朱棣先生當了皇帝後,永樂元年,也就是一四〇三年才正式命名的。若論資排輩,胡同的出現比北京城早了一百多年呢!
朱棣先生當了皇帝,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對北京做了番改造。除去宮廷部分,城市的改變主要是把北城棄掉一塊,往南發展一塊,中部地帶沒動,所以如今東四北鼓樓東一帶還能看到當時胡同的格局。不過明朝以後北京胡同數量比元朝大為增多。元朝人寫的《析津誌》上說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火巷其實就是大點的胡同,全算起來不過是四百一十三條。到了明朝,按《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所載,就有純胡同四百五十九條,若連火巷算上足夠一千一百多條。等到了清朝,朱一新先生寫《京師坊巷誌稿》時,明確叫做胡同的已有九百七十八條,連街巷算上則是二千零七十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