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與論文(1 / 1)

日本青年吉田治郎兵衛,在中國留學七八年,寫了篇博士論文送來給我看。我看題目《對北京秧歌的考察與思考》頗感意外。

我在北京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對扭秧歌不僅沒“思考”,甚至也沒認真“觀察”。

解放前北京人不扭秧歌。扭秧歌是解放後的一件新事,卻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做“四舊”砸爛。改革開放以後,秧歌死而複生,人們比以前扭得似乎更有興趣了。我曾粗粗地看過一下,扭的人多半是退休了的老太太們,個別也有一兩個老頭。談不上舞姿有多麼嫋娜,線條有多麼美感。但跳得極其認真。當太陽升起之前,或是月亮當空之後,大鑼大鼓猛敲狠打,大媽大嬸連扭帶蹦,熱鬧倒熱鬧,可也吵得四鄰不安。電視台還為此作過現場采訪。反映不一。扭的人說:“扭秧歌就是好,就是好。”四周的住戶則說“扭秧歌就是吵,就是吵”。誰也沒說服誰,也沒有得出任何結論。沒想到這事被一個外國人盯上了,還鄭重其事當門社會學的學問來研究。出於好奇,我讀了這篇論文。

讀完論文,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小老外還真有點眼光。從扭秧歌中還看出一門學問。

論文很長,足有八萬多字,加上插圖夠出一本書,一個個題目都很引人:“近二十年秧歌研究的狀況”,“北京主要秧歌隊的考察”,“對秧歌隊員的調查”,“創新秧歌藝術的萌芽”,“分析北京秧歌繁榮的原因”……每個題目他都采訪過專人,進行過調查研究,有論證分析,結果,得出的結論遠遠超過“秧歌”本身,竟是一篇關於中國人當代生活狀態的寫照。他論證“北京人愛扭秧歌的原因”說:1.婦女地位提高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婦女的地位有更多政治上、經濟上的改善。為婦女參加秧歌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退休保障製度的完善。中國老人退休後以能拿到退休金、保險金,生活有保障,才能無牽無掛高高興興去扭秧歌;3.計劃生育的成功,使老年人減輕了看孫子的負擔;4.長壽。隨著中國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人們飲食更講究營養,人均壽命在提高,老人越來越健康,他們需要活動;5.近幾年北京人生活安定,人民有條件娛樂。老年人都經過許多天災人禍,他們的青年時代沒有享受到太多的幸福,這是他們的缺憾。他們要彌補不幸的青春時代,充分享受現在美好的日子……

此類論證很多,看過後你不能不承認,他從扭秧歌入手,深入到了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其可讀性與說服力遠比一篇平常政治論文要強。

任何一個北京城的老居民,稍動點腦筋都會比這個小老外寫得更周到、全麵,隻不過中國人要麼進入場中參加扭,要麼站在一邊看,抽不出功夫動腦子想,想出這番道理來。再不然就是覺得這道理明擺在那兒,人人都看得明白,就用不著說它了。沒想過這東西也能寫成文章混個博士頭銜。

日本書呆子的治學精神令人感動。我並不認為中國人無視這題目有什麼不妥。但確實感到日本人這種鑽牛角尖的治學精神可敬,甚至可怕。這家東鄰國土小,人口多(按人均所占空間,比中國人口密度高百分之四十)資源也少,要在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麵搶先,不做笨功夫,幹點真格的不行。他們被逼出一個特性:一旦確定下目標,就全力以赴,窮追不舍,如不取得徹底全勝,寧願碰個鼻青臉腫,也絕不半途而廢。

這一民族特性給日本帶來過好處,也曾給他們帶來罪過與苦難。關鍵在於其政情國策,在於當政者把民族特性朝哪個方麵發揮。坦白地說,其國家實行的是什麼政策,就為它帶來什麼後果。可以使好事好上加好,也可以使壞事壞了又壞。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我國現在處於最好的政治環境下。為了把我們的事業幹得更好,吸收外人優點,洋為中用。不妨學學日本人幹事下笨功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