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釋門、佛門的意思。猶於人們常說的道家、儒家。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迦毗羅衛國(尼泊爾)王子釋迦牟尼所創立。東漢明帝時開始在中國傳播。魏晉南北朝時,道教玄學借鑒了佛教內容,廣泛流行於全國。佛祖釋迦牟尼為使眾生獲得對人間痛苦的解脫,而宣講的關於人生、世界的哲學理論稱為佛法。對佛教哲學稱為佛學。釋——禪宗尚靜悟,貴解脫,以入定為工夫,以參證為法門,能於此而有所悟入,而後性靜心空,脫離一切掛礙。無掛礙斯無恐怖矣,無恐怖則神清,神清則氣足,氣足則應變無方、隨機生巧。如是而後,明於法而不拘於法,沉其心而不動其氣。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釋家是信仰佛教的僧侶居士的統稱,他們的生活世界是受佛教信仰所主導的。
然而釋家多用隱語,主張“修禪”,通常運用些晦澀難懂的隱語交流,凡人大多難以理解。“禪”是梵文dhyana的發音讀作“禪”。可翻譯成“靜慮”或“思維修”(思維的修煉)。清楚地說:就是在一種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思考的過程。比如我們經常在書中看到有人“禪悟”出了什麼。他的意思是說:這個人在深入的思索當中領悟出了什麼哲理。梵文samadhi的發音讀作“三昧”。可翻譯成“定” 或“等持”。指的是將“心”專注一境,而達到不散亂的精神境界。清楚地說:“定”就是“心”經過訓練而獲得的一種“超高度”的集中狀態。
佛教總綱要為:苦、集、滅、道,既“四聖蒂”。佛法本質目的是要解脫人世間的種種痛苦。就像要醫治一種病,首先要知道是什麼病一樣,“苦諦”就是說明世間“苦”是什麼及有多少種類的苦。“集諦”是說明因緣果報和欲望是人生煩惱痛苦的根源所在。是讓人們明白要想滅苦,就要斷除引發病苦的原因——砍斷世間的因果,即生死流轉的原因。“滅諦”是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的?就是要出世間、獲得解脫、清淨的境界,即涅盤。“道諦”是說明離苦得樂的道路——即獲得解脫的方法。離苦得樂方法,即道蒂的核心是“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是佛法的軸心內容。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比如,要想修禪入定必須持戒,以淨心發願。持戒是做為修入禪定的根基而存在。禪定則是生起智慧的原因。不修定,智慧無由得起。而一切煩惱皆由智慧砍斷。修道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斷惑”(惑,即煩惱)。即斷滅感召三界果報的所有原因。達到超脫三界,不再降生輪回的阿羅漢道果。比如《金剛經》又譯作《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它是說:按照此經修持,可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以砍斷“惑”而乘智慧之舟到達“解脫”彼岸的意思。所以,禪定是佛家用來進行深入思考而獲得智慧的工具。
西藏活佛、密宗上師、禪宗老祖、道教真人、氣功師、瑜伽導師、冥想導師們修煉的“瑜伽、氣功、導引行氣、守靜、存思、胎息、性命雙修、存思之術、內視之術、胎息術、道教內丹術、佛教大手印、九節佛風、藏秘瑜伽”等等,這些所謂的“神功秘術”,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全部源自於佛家的禪定或借鑒了禪定中的核心內容。其修煉形式之所以看起來不同,是因為開宗立派者根據各自的目的,而加進去了自己的“東西”而已。其本源都是統一的。
在佛門中,禪定是用來開發智慧、領悟佛法而悟道的“工具”。然而自古以來修習禪定者,必須要把浩如煙海的佛經典籍進行深刻的研讀和參悟,領悟到深奧佛法精義後,再用數十年努力專心修習禪定,用體驗到的禪定境相體悟佛法精義,這樣才能夠循序漸進,相長增進地修習禪定;才能夠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去除迷惑,不致於“走火入魔”。
然而實際生活中的佛教徒,能夠精通領悟佛法者,寥寥無幾。終其一生研修禪定,品嚐到定中“滋味”的和尚、居士,更是鳳毛麟角。由於古代科學的不發展,導致這些“和尚居士”對禪定力量無法做出合理的科學解釋和更廣泛的操作運用。而今天的“和尚居士”又無“因緣”對科學進行深入的研究。所以,至今無一個人能夠將禪定用科學“分析品嚐”,研究出一個快速修入禪定境界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