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基本完成了陳式太極拳包括趙堡太極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現代意義上傳統太極拳的雛形,由此將逐漸演變出不同的太極拳流派。
2、流派定型期
這個時期時間跨度較大,經曆了從楊祿禪學拳到孫祿堂晚年定孫式太極拳,期間確定了現今流傳的孫式、楊式、吳式、武式的形成與定型,以及陳式太極拳的最終定型,從而最終形成並定型為目前流傳較廣的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的太極拳,當然此外還有其它流派的太極拳如武當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等,這裏不作闡述。
(1)重要的理論著作
這個時期正式出版的理論著作,主要有陳微明、許禹生、孫祿堂、吳鑒泉、陳鑫等人的專著。20年代初開始用照相技術,對動作拍照製版,給後人留下珍貴拳照,突出的有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陳發科的拳勢照片,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楊澄甫的《體用全書》,孫祿堂的《太極拳學》等,都是最為重要的著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佘及王宗嶽的拳論,雖未正式出版但確是經典之作,對太極拳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指導著太極拳的發展。
(2)拳套動作形態
楊祿禪從學於陳長興老架陳式太極拳,以陳式一路為藍本,逐漸形成了楊式太極拳體係。楊祿禪(1799——1872)到北京傳拳,為了適應大眾健身學習的需要,開始了改編拳套,再經過其三子建候(1839——1917年)修改為中架子,最後由建候三子澄甫(1883——1936)定型為大架子,成為動作舒張大方,無跳躍發力,流傳最廣的楊式太極拳,其它架勢的楊十太極拳,由於其動作難度或其它原因,並沒有廣泛流傳。
其中,得傳於楊祿禪和其子班候(1837——1892)小架子的全佑,經全佑之子吳鑒泉(1870—1942)進一步修潤,形成了動作小巧緊湊,速度均勻,不縱不跳,風格與楊式同一趨向的太極拳,定型為吳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從楊祿禪學陳氏老架,後又從陳清萍學習新架,又嚴格按《太極拳論》參悟太極拳,從而創造了武式太極拳,經李亦佘(1832——1892年)進一步完善,最終定型武式太極拳,拳架動作形態上有了獨到之處,在拳套編排結構上類似楊式和陳式,但動作形態上高度抽象概括,僅以“起、承、開、合”甚至“開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強調開合虛實,架式緊湊,獨樹一幟。
孫祿堂(1861——1892年)擅長形意、八卦,又向郝為真學習武式太極拳,參合三派之長,創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極拳,突出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開合相接的特點,定型為孫式太極拳。
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1887——1957年)於1928去北京傳拳,成為陳式太極拳的中興者並確立了陳式太極拳的地位,廣泛開始傳播動作螺旋纏繞,鬆活彈抖,有頓足發力的陳式太極拳。
縱觀五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以一路為主,其它四式太極拳,都有著相似的套路順序、譜名、動作名稱。在動作形態上,幾個主要流派,都以擴大或縮小動作原型為手段,創造自己拳勢,這和幾個流派創始人的自身條件和習拳根基有關,如個人身材、學識等,楊澄甫定型大架與其身材顯然有關,孫祿堂擅長形意、八卦在孫式太極拳中顯而易見,武式取法舍形,主敬主靜,沒有脫離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
3.普及推廣期
這個時期主要指解放以後至今。這段時期,各式太極拳已無大的演變,處於普及和推廣時期。
(1)重要著作
在太極拳史方麵,首推唐豪、徐哲東等人的大量研究考證。
出版著作方麵,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後出版的《陳式太極拳》(沈家禎,顧留馨編著),《楊式太極拳》(傅鍾文編著),《吳式太極拳》(徐致一編著)《武式太極拳》(郝少如編著),《孫式太極拳》(孫劍雲編著)最後合定為《太極拳全書》,以後,特別在80年代後又有大量的書籍出版。
從1956年起,原國家體委開始編製簡化太極拳劍,到1979年編製完成了簡化24式太極拳、32式太極劍、48式太極拳等,在1989年以後又組織專家編寫了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綜合42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競賽性質的太極拳套路,這些套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太極拳的發展。
(2)拳套動作形態
這個時期,各式太極拳在拳套編排上沒有大的變動,國家新編各式太極拳,也多以傳統太極拳為藍本,隻是24式、48式、42式太極拳在套路結構上,個別動作練法有些變動,而傳統太極拳從套路結構到動作形態以及風格特點並未有大的改動。
在動作形態上,不管是新編套路還是傳統套路都力圖遵循固有傳統風格。民間各式傳統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動作形態保留的較好,而走上競技場的傳統太極拳,演練上卻有雷同傾向,風格不是很突出,特別是楊、吳、孫式,其後90年代新編的《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也有此傾向,大多有“楊化”的痕跡,這和楊式太極拳的普及程度,以及競賽導向有關,隨著太極拳發展,探究太極拳健身、技擊機理,闡發太極拳深厚的文化底蘊,用實證性研究證實太極拳獨特功能,保留傳統的風格特點,創編富有科學實效的簡化套路,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太極拳概論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著極其精湛的拳藝和深刻而豐富的哲理。愛好者在學拳之初,首先應了解太極拳名的涵義。由此明了練拳方向,從而在行功實踐中自覺地按照太極拳的理法進行習練。這樣便能少走許多彎路。
何謂“太極拳”簡單地說: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的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運動辯證地統一結合。必須以內形的運動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即用太極運動支配拳的運動,這便是"太極拳"。如果隻有外形的運動而沒有內形(太極)的支配,隻能稱之為“拳操”,而不能謂之太極拳。所以習練太極拳,必須求達內外運動的統一,使之名副其實。
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對拳術運動進行概括、總結和指導的產物,是由古代唯物辯證法的哲理奠定而成的。由於這一拳術有著非常豐富而又極為深刻的辯證內涵,故他有人稱之為“哲學的拳術”。“太極”這一拳名,正是取自我國古代哲學中“太極”學說的專有名詞。
太極拳理要求,無論前進後退、左轉右旋、一舉一動,人體所產生的氣勢都必須達於無有缺陷的圓滿境界。而“太極”這一名詞的哲學涵義,正是圓體中包含著物質運動的對立與統一。這也是之所以取“太極”為其拳名的意義所在。
太極拳以唯物辯證法的物質運動處處存在著兩個方麵的哲理為內容,以它們既是互相對立的、又是互相統一的哲理為靈魂;通過人的意識來指揮人體隨意機能,使之按照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進行非常精微細致的高級運動,產生極為神奇巧妙而頗具藝術性的人體力學。因此太極拳自成一門藝術,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型拳術。
習者不但要清楚太極拳名的涵義及其運動的性質,更要研究它的哲理,並在行功實踐中運用太極拳的方法論去掌握其運動的基本規律,領悟它的拳法。
習者應該將其當作一門人體力學藝術來求學,首先要從思想上樹立起藝術觀念。純粹的技術觀念,是不利於掌握太極拳藝的。
四、楊式太極拳的發展
楊露禪逝世後,長子楊鳳侯、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來繼承。
鳳侯。在家鄉教拳,主要傳人是潘貴,潘貴傳李萬成(?—1940),李萬成傳林金聲(1913—1988)。因鳳侯去世較早,年代不祥,膝下有一子,楊兆林,字振遠,功夫多由班侯、健侯傳授。兆林在家鄉及周邊地區傳授太極拳,為家鄉即周邊地區的太極拳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的有翟文章。
班侯,名鈺。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自幼習武則智,學文則愚。每當楊露禪教他拳技時,他都能舉一反三,把學到的招式,從攻防進退中,練成製服對方的絕招,最後戰勝對方,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17歲隨父進京時,練功已有12年之久。班候曾用拳術擊敗了武林名師“雄縣劉”,又在北京西四牌樓擊敗了打過七省擂台未遇對手的“萬斤力”,以後凡是尋釁鬧事者,班侯是來者不拒,不管他在江湖上有多大名氣,敢打敢拚,無不敗在班侯手下。楊式太極拳不敗的名聲,震撼了清廷,譽滿全國。給太級拳爭來了舉國公認的“國術”稱譽。人們常說“楊家拳,班侯傳”是有一定道理的。班侯隻生一子名兆鵬,授拳桂林,亦小有名望,傳表弟白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