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2 / 2)

可以明確地說,這“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肌肉感,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調的,有一定線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條筋或多條筋在同時用力。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百練才能成“筋”。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生了偏差,那麼這根“筋”就無法體會到。

這些筋都是人體經過不斷練習後產生出來的,是光靠單的方法練習得不到的,它是通過練氣、練意練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產生的結果。因此,“筋”是由肌肉統一協調作用而產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覺,即“筋”是由肌肉力組成的,雖不可見,但可感覺得到。如果從細胞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筋就是肌細胞電荷有序排列的結果,使神經細胞能夠控製定向的肌肉收縮。要產生如此精細的肌肉運動方式,沒有經過正確的、艱苦的磨練是達不到效果的。所以說內勁的人體結構上的變化是微觀的,是經絡血氣上的變化,是細胞電荷的變化,是肌肉協調用力調整的變化。在這過程中,你的肌腱,骨骼關節,韌帶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會也會發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調,雖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現象是可以感覺得到的。

三、從“筋”看內勁的技擊運用效果

有了對“筋”的概念認識,我們就會明白太極拳訓練中強調“不用力”的真實意義。太極拳實際運用是要靠這種“不用力”百練而來的“筋”來實現技擊的。而且用“筋”來進行搏擊,就會給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覺,感覺很輕鬆,這時也不妨稱之“不用力”了。這種“筋”顯然變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剛,可散可聚,可圓可方,上下變化,左右逢源。隻有具備這樣的“筋”,才能在各種的場合中運用出各種勁力.才能在快速的搏擊中做到“引進落空”、“粘沾連隨”,也就是說這種由縱向和橫向組成的“筋“的網絡中,在每個點上都能發出各種勁力來。

關於這種“筋”,有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即這些筋是互相聯係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過對對手勁力變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因此我們說的“筋”.如果用“活筋”來描述則更準確。

當你具備了這些“活筋”,你會發現你在練太極拳各家門派的各種動作,做各種發力時,都能運用自如,終於就會體會到各家門派隻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樣,這個目的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在人體這種“筋”的構建上,尋“筋”的路徑是多樣的,不在什麼門派,什麼形式。隻要是適應你自身的環境與特點,就是最好的路。

也許,在以往的太極拳理論中,並沒有這樣關於“筋”的闡述。本文隻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是思維方式上的某種變化。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換一個角度進行思維,太極拳的各種經典理論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六章 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