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對兒童健康的影響(2 / 3)

(4)貧血症狀:晚期常伴貧血,一般為小細胞性貧血,當葉酸代謝障礙時可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6.孩子為什麼會缺鈣

孩子缺鈣常表現為佝僂病,一旦得了佝僂病,免疫力下降,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且常伴貧血。造成孩子缺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維生素D缺乏: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維生素D缺乏極易導致鈣缺乏。

(2)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當:母乳中鈣磷比例為1.5~2:1,比較合適,而牛乳中鈣磷比例為1.2:1,不太合適,影響鈣的吸收。

(3)吸收少:添加輔助食品如穀類,含有較高有機磷酸,與鈣結合影響鈣的吸收。有些蔬菜如菠菜、莧菜、竹筍等,含草酸較高,與鈣結合影響鈣的吸收。膳食中纖維素過高也會降低鈣的吸收率。

(4)需要量大:多胎、早產兒、低體重兒出生後生長較快甚至過速,所需維生素D和鈣比正常新生兒更多,因此機體常常缺鈣。

(5)疾病影響:慢性腹瀉會影響腸道吸收維生素D和鈣;膽道疾病使脂溶性維生素D吸收障礙,也影響鈣的吸收。患肝病及腎髒疾病使維生素D活化作用下降,降低了鈣的吸收。

7.孩子缺鈣的後果

小兒缺鈣實際上主要是缺乏維生素D,也叫佝僂病。小兒缺鈣通常出現神經、骨骼和肌肉三方麵的表現。

輕微缺鈣或者缺鈣的早期,主要表現出精神神經方麵的症狀,如煩躁磨人,不聽話愛哭鬧,脾氣怪;睡眠不安寧,如不易入睡、夜驚、早醒,醒後哭鬧;出汗多,與氣候無關,即天氣不熱,穿衣不多,不該出汗時也出汗;因為汗多而頭癢,所以小兒躺著時喜歡搖頭磨頭,時間久了後腦勺處的頭發被磨光了,形成枕禿。這些現象或多或少都存在時,才考慮缺鈣。如果僅有出汗不能診斷是缺鈣。

嚴重缺鈣時精神神經症狀加重,出現抽搐同時還會出現骨骼及肌肉的表現,如囟門閉合遲,出牙遲,會站走時間遲,還會出現雞胸、駝背、羅圈腿、肌肉鬆軟無力等。

缺鈣還會影響智力,以及引起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致使小兒容易感冒、發熱、拉肚子。因此在小兒生長期預防和治療佝僂病很重要。

為什麼孩子容易缺鈣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1)飲食單一:飲食以乳類為主。人乳易於吸收,但鈣質少,如不注意添加輔食,鈣攝入就會不足,易出現缺鈣的症狀。

(2)對鈣的需要量大:孩子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骨骼係統的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如果每日攝入的鈣量低於600毫克就會使鈣不能滿足生長的需要而出現各種缺鈣的症狀。

(3)鈣儲備不足:如果母親孕期缺鈣,可使孩子在出生後儲備的鈣量少,尤其是早產兒,易出現夜驚、出汗等缺鈣症狀。

8.缺鐵會使孩子貧血

鐵缺乏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病之一。

孩子由母體帶來的鐵大約在6個月齡時耗盡,牛乳中的鐵含量不高並且吸收率低(約10%)。母乳中的鐵吸收率高(約50%)但是含量很低,如果在4~6個月以後不及時添加輔助食品孩子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如果對用人工喂養的孩子不補充鐵,常常在1周歲時出現明顯的貧血。

動物的肌肉和血液中含較多的血紅蛋白鐵,其吸收率大約在25%。植物性食物中主要為非血紅蛋白鐵,其中的草酸、植酸等還可能幹擾鐵的吸收,因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鐵的吸收率在10%以下。肌肉等組織中的血紅蛋白鐵還可以增進非血紅蛋白鐵的吸收。膳食中有些肉類(肉因子)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因而素食者的貧血率較高。

預防孩子缺鐵性貧血應在孕期即注意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的肝髒、肉和血。分娩時盡量將臍帶結紮在靠近胎盤一側,使更多的血液回流到孩子體內。鼓勵母乳喂養,早期(4月齡)開始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如肝泥)。對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也應鼓勵多進食含鐵豐富和容易吸收的食物。抗壞血酸可提高鐵的吸收率。

9.長期補鐵時要補鋅

缺鋅是由於偏食和經濟條件限製而食入的動物性食物較少,或因特殊生理情況而需要量增加(如懷孕、生長發育較快),或因慢性腹瀉、感染、燒傷等疾病導致的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

缺鋅兒童的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味覺和嗅覺異常或喪失、異食癖(喜歡吃常人不吃的東西,如牆灰、泥土)、生長發育遲緩、性器官發育不良、創傷愈合延遲、皮膚粗糙、易感染。正常人的血鋅含量在0.9~1.3毫克/升,缺鋅時血鋅含量下降。有人用頭發鋅含量來估計鋅營養狀況,但由於幹擾因素較多,一般不能作為評估鋅營養狀況的可靠手段。

動物性食物是鋅的主要來源,植物性食物中的鋅較少。維生素D、腸腔中的遊離氨基酸(如半胱氨酸、組氨酸)、某些有機酸(如檸檬酸)促進鋅的吸收;穀類麩皮中的植酸和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妨礙鋅的吸收。動物性食物中的鋅容易被吸收。食物中的鎘、銅、鈣和亞鐵離子等與腸黏膜中的鋅結合受體競爭,可以幹擾鋅的吸收,應用大劑量補鐵劑有可能導致鋅缺乏。因此,在長期補鐵時也需要考慮補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