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時代與家庭(1 / 3)

19世紀初期的俄羅斯,古老的農奴製度依然占據著統治地位,而俄國資本主義也在農奴製度之下緩慢發展,階級鬥爭日益尖銳,農奴製度的基礎開始動搖了。

1801年弑父繼位的亞曆山大一世,在對內政策方麵標榜“自由主義”,想通過對已經出現的資產階級作某些讓步,以微小的改革來鞏固農奴製度,防止革命發生。為此,他成立了“國家改革草案機密委員會”,於1801年草擬法令,允許小市民和國有農民購買無人定居的土地;1903年頒布關於“自由耕種者”的法令,允許地主在農奴付出巨額贖金的前提下將其自由釋放。然而,在連續取得對瑞典和土耳其戰爭的勝利,尤其是在反對拿破侖侵略的衛國戰爭勝利以後,他便揭去了“自由主義”的假麵具,開始了更加反動的統治。他全麵推行軍屯製度,使屯兵全家終日過著苦役般的生活,這種古代斯巴達式的軍事奴隸製度,給廣大農奴帶來了更深重的災難,也更加暴露了農奴製度的腐朽與黑暗。

在資本主義因素增長、封建農奴製度危機加深的條件下,意識形態領域也產生了反響,從而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在鎮壓“十二月黨人”起義中登上皇位的尼古拉一世,采取了殘酷鎮壓的手段來挽救現存製度,他加強了政治警察活動,在沙皇辦公廳下設第三廳,權力淩駕於一切國家機關之上。為防止革命思想傳播,1826年頒布了嚴格的書刊檢查條例;1828年頒布新的學校條例;不久又製定了反動的教育綱領,將農奴製度稱為穩定正常的製度,奉為俄國社會的國民精神;而軍屯製度的擴大,則使全國變成了一個農奴製的大兵營。尼古拉一世的反動統治,並沒有能夠製止群眾運動的發展,被“十二月黨人”喚醒了的俄國人民,要求廢除農奴製度的鬥爭情緒日益高漲,從而在19世紀上半期產生了反對農奴製度的傑出革命思想家赫爾岑、別林斯基以及19世紀中期的革命民主派領袖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

1853年至1856年的古裏米亞戰爭沉重打擊了沙俄的國際威信。戰爭的失敗,更充分地說明了農奴製度下俄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加速了革命形勢的成熟。一切社會矛盾都空前尖銳化、表麵化了。革命民主主義者積極展開活動,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了解到農奴製度已搖搖欲墜,必須在革命未爆發之前作適當的改變,“自由主義者”也趁機活動。尼古拉一世死後,1855年2月,亞曆山大二世即位。他素來反動、保守,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也為群眾的革命鬥爭所震懾,認識到“必須盡快用自上而下的改革來阻止自下而上的革命。”“從上麵解放比等待從下麵推翻要好些。”

1861年3月3日(俄曆2月19日),亞曆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改革法令和關於廢除農奴製度的特別宣言。這是一次具有資產階級改革性質的行動,成為俄國曆史上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它擴大了沙皇專製製度的統治基礎,建立了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但由於改革的不徹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而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和大量封建殘餘的錯綜交織,就成為19世紀下半期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征。

這個史無前例、紛繁複雜的曆史大前提,造就了19世紀俄羅斯進步文學曆史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這個獨特的時代與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獨特的個性相結合,構築了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不斷探索的一生以及優秀的品格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1860年1月17日,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降生在塔幹羅格市波利采依斯基大街格努托夫的住宅,即一個小雜貨鋪的業主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契訶夫的家裏,取名叫“安東尼”。這是一個“血管裏流著農民的血”的家庭。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的祖父名叫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契訶夫。他早年是俄羅斯沃羅涅日省的農民,在當地地主契爾科特夫家裏當農奴。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是一個性格十分頑強而且充滿著智慧和俄羅斯人所特有的卓越天賦的人。他具有超凡的組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才能,同時,他也是一位脾氣乖戾、性情專橫的人,發起脾氣的時候,又常常會毫無理智。在他艱辛的農奴生活中,從他很年輕的時候起,便抱定了堅定的生活目標和理想,這就是要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們都能夠獲得人身自由,為此,他埋頭苦幹,進行了長時期的奮鬥。

他是個生逢其時的幸運者,最早的機遇是在1903年沙皇政府頒布的“自由耕種者”法令以後。法令中允許地主在農民付出巨額贖金的條件下,可以將其自由釋放。然而,法令被農村的地主們所利用,當時所釋放的農奴數量實在是太少了,而且,作為一個農奴,自己又到哪裏去湊齊那天文數字般的贖金呢?但這畢竟給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契訶夫帶來了巨大的希望。他所工作的莊園地主契爾特科夫,有一個兒子是當時著名的托爾斯泰主義者,這種泛勞動主義的主張和信念在他的地主家庭裏也不斷地產生著影響。契爾特科夫麵對騷動起來的農奴,也麵臨著如何維護好自己莊園的大問題。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契訶夫的精明強幹與出色的才能終於引起了他的注意,利用好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的能量,不僅會使他本人忠心盡職,更可以收到籠絡人心、安撫農奴的目的,更何況任何人的人身自由也都是要以巨額贖金為代價的呢!但契爾特科夫還是沒有釋放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他安排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在莊園中做了一名專職的管理人員,這個受人尊敬的職位使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很滿足,也使契爾特科夫仍能照常地控製著他的一切。

地位上升以後的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也有了更多的積攢自己家產的機會,他的精幹使其工作受到欣賞,他還抓住時機,去做了幾次批發家畜的生意。多年以後,他省吃儉用,苦心積蓄,終於使財產的數目急劇地增長起來了。就在1841年,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終於以3500盧布的巨大數目,從地主契爾科特夫手裏贖買出了他自身以及他的妻子和3個兒子。這筆贖身費花盡了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的全部積蓄,他再也拿不出一筆贖買出自己女兒的費用。或許是地主契爾科特夫的惻隱之心起到了作用;或許是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大半生的忠誠勞作感動了地主;或許為了無法阻止的趨勢而收買人心,總之地主契爾科特夫將他的女兒也一並釋放了。長時期的艱苦奮鬥,終於獲得了渴望中的人身自由,實現了拯救全家的生活目標和理想。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十分興奮,他歡呼、跳躍,他要為家庭的興旺開始新的奮鬥。

獲得人身自由以後,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把一家人搬遷到了頓河流域普拉托夫伯爵的莊園,在這裏,他以自由之身和出色的才能,擔任了一名管事的工作。

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親身經曆了長期的被奴役、受壓迫之苦,他將自己農民的血、農民的本性傳給了孩子們。在他以後的一生當中,他也始終是做著受人差遣、為他人作嫁的差事,他對於自己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十分投入的,對於自己身上的各個方麵的要求也都是嚴格節製的。但是,曆史是奇妙的,這個受慣了奴役的人,竟然“在信仰方麵是一個熱烈擁護農奴製度的人”(1903年2月11日契訶夫致克尼碧爾一契訶娃的信),他所遭受的苦難,並沒有能夠使他認識到農奴製度的本質與罪惡,蓬勃發展的國內農民的反抗鬥爭,也難以影響性格倔強、隻認死理的葉戈爾·米哈依洛維奇,別人長期施加到他頭上的一切,更被看成了金科玉律,理所當然。因此,在他擔任管事工作的時候,他對於自己所管理的農民也是非常嚴厲、苛刻的。在家裏他更是表現為專橫、任性和暴虐,全家人的人身自由,仿佛又都完全掌握在了他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