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詩(2 / 3)

試吟青玉案,不是白銅鞮——你所吟詠的是悲涼之曲,而不是歡樂的襄陽之歌。青玉案:詞調名,此調一般以宋代賀鑄所作“淩波不過橫塘路”一首為正格,表達的感情比較惆悵哀婉。白銅鞮:樂府曲調名,是歡快的樂曲,又稱《襄陽白銅鞮》。李白《襄陽曲》雲:“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

露下秋蟲怨,風高北馬嘶——霜露來臨,秋蟲切切哀鳴,北風高起,胡騎嘶叫著想回到家鄉。北馬:北方的馬。《古詩十九首》雲:“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嘶:馬鳴。

槎頭有新味,人在太湖西——現在襄陽的槎頭魚最是味道鮮美,可你卻又飄泊到太湖來了。槎(chá)頭:指槎頭鯿,即鯿魚。縮頭,味鮮美,以漢水中的鯿魚最為著名。杜甫《觀打魚歌》之二:“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槎,木筏。太湖:在今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此詩同上一首一樣,描寫的是身世之感。首聯一個“涉遠”說明了在外遠遊,一個“登高”寫出了遠望故鄉,身心疲憊,思念家鄉,而又無所得,加倍了詩人迷離的淒苦心理和作品的感染力。頷聯突出表現了感情的悲切。頸聯用秋日裏秋蟲的切切聲和胡馬的嘶叫聲渲染了懷鄉的氣氛,創造了悲涼、蕭瑟、肅殺的境界。尾聯用沈器之家鄉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味來表現他的飄泊無依。此作雖是“答”沈器之,內容寫的也是沈器之望故鄉懷故鄉、沈器之故鄉的槎頭魚,但處處流露的卻是詩人自身的深切體驗和刻骨感受,流露的是兩個人的懷鄉之思。

悼石湖三首

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晚年居住在蘇州西南的石湖,自號石湖居士。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九月,範成大病故,十二月白石赴蘇州吊唁,作《悼石湖三首》。

其一

身退詩仍健,官高病已侵。

江山平日眼,花鳥暮年心。

九轉終無助,三高竟欲尋。

尚留巾墊角,胡虜有知音。

身退詩仍健,官高病已侵——您雖退隱田園,可您的詩興才思仍很旺盛敏捷。當日您位居高官之時,責任重大,身體已日見衰弱。官高:範成大曾任禮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

江山平日眼,花鳥暮年心——您一生放眼河山,擔憂國事,遲暮之年才落得清閑恬淡,寄情於詩酒花鳥。

九轉終無助,三高竟欲尋——靈丹妙藥終究不能治愈您的病,您還是到九泉之下追隨三位高賢了。九轉:指道教中的九轉丹或其煉製秘訣。道教稱丹的煉製有一至九轉(九次提煉)之別,而以九轉最為可貴。晉代葛洪《抱樸子·金丹》:“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三高:江蘇吳淞江上有三高祠,供奉吳越範蠡、晉代張翰、唐代陸龜蒙。範成大有《三高祠記》。

尚留巾墊角,胡虜有知音——就連金人都對您這樣的高潔雅士推崇備至,現在仍保留著當年的墊角巾作為紀念呢。巾墊角:《宋史》卷三百八十六《範成大傳》載:“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幘效之。”範成大《石湖集》中《蹋鴟巾》自注雲:“接送伴田彥皋,愛予巾裹求其樣,指其所帶蹋鴟巾有愧色。”並有詩句:“雨中折角君何愛。”這句詩化用了郭泰的典故。《漢書·郭泰傳》載郭泰字林宗,品學為人所重,常外出遇雨,頭巾一角陷下,人們爭相效仿,故意折疊頭巾一角,稱為“林宗巾”。後用“墊巾”、“墊角”謂模仿高雅。白石詞《石湖仙·壽石湖居士》中的“見說胡兒,也學綸巾欹雨”亦指此次石湖出使之事。胡虜:原指匈奴,後泛指與中原敵對的北方部族。在此指金國人。

此詩用古樸的語言道出了範成大一生的功績,表達了對其忠君之忱、報國之誌的讚揚,流露了詩人對範公之死的遺憾和哀痛。範成大在宋孝宗淳熙十八年(1183)請病歸蘇州石湖,九年之後,在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起知太平州,可剛到任一個月,他的小女兒便夭折了,於是範成大又辭官歸石湖,直到紹熙四年(1193)九月病故。至此,石湖在蘇州隱居共十年,也是他人生中從五十八歲至六十八歲的十年,所以薑夔說“身退詩仍健”、“花鳥暮年心”。範成大是一位受人愛戴的清官,他在任期間操勞國事,跋涉萬裏,四十五歲時出使金國,四十七歲時帥任廣西,五十歲時又不遠萬裏帥任西蜀,所以薑夔稱他“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眼”並不是誇張之詞。頸聯中“九轉終無助”,孫玄常先生在《薑白石詩集箋注》中說:“按唐宋士大夫,晚歲多逃禪求仙,燒藥煉丹,石湖未必深信,亦不能免俗。”筆者認為,薑夔這樣說隻是為了表達範成大為了治病曾經尋訪名醫,服用名貴的藥材,並不能說明他真的服用丹藥。在尾聯,詩人用金人對範成大的推崇、尊敬和懷念,表現了範公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功績,曲筆直言,頗具匠心。

其二

未作龍蛇夢,驚聞露電身。

百年無此老,千首屬何人。

安得公長健,那知事轉新。

酸風憂國淚,高塚臥麒麟。

未作龍蛇夢,驚聞露電身——您沒有給我任何先兆就突然與世長辭了。龍蛇夢:在此指厄運之前的預兆。龍蛇,指賢人遭遇厄運之時。後人以“歲在龍蛇”指命數當終。《後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知命當終。”唐人李賢注:“北齊劉晝《高才不遇傳》論玄曰:‘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玄以讖合之。’蓋謂此也。”露電:朝露很快會幹,閃電瞬間就會消逝,形容事物迅速逝去或消失。語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百年無此老,千首屬何人——假如這個世界不曾有您這樣的文人,這麼多優秀的詩詞歌賦又由誰來完成呢?百年:指人生百歲。千首:唐代詩人杜甫《不見》詩乃懷念李白之作,其中有言:“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在薑夔此詩中,或許有將範成大比太白之意。屬(zhǔ):屬文,撰寫文章。

安得公長健,那知事轉新——我希望您永遠健康長壽,可誰知道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呢。

酸風憂國淚,高塚臥麒麟——在刺骨的寒風中,麵對您的高起的青塚,讓人不禁流下憂國的眼淚。酸風:指刺骨的寒風。高塚臥麒麟:唐代詩人杜甫有《曲江》詩曰:“苑邊高塚臥麒麟。”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仁獸、瑞獸,象征著祥瑞。它頭上有角,體型像鹿,全身長鱗,有著牛一樣的尾巴。麒麟也用來比喻才能傑出的人,用在這裏即指範成大墓塚上的石獸,也包含對他人品才華的推崇之意。

此詩的重點放在了對範成大突然病故的吃驚、哀痛和對他的才華的推崇上。首聯寫範成大去世的突然和詩人突聞噩耗的悲痛;頷聯表達的既是對賢人遠逝的遺憾和哀婉之情,也是對範成大橫溢的才華的推崇;頸聯又轉回來寫範公之死對詩人來說是晴天霹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尾聯一方麵表現了薑夔的無限哀悼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麵也通過“憂國淚”、“臥麒麟”暗示了範成大是位憂國憂民的賢人雅士。宋人詩中,已無興象可言,薑夔作詩也重在議論和敘述。用飽含詩書學問的語言闡明道理、敘述事情,從而流露出自身的感情,這是薑夔所擅長的。也正因於此,他所抒發的感情顯得多是理性思考之後的沉痛,而原始的真性情已引退其後,節製、理性、隱忍,可以稱為是宋詩的共同特點。

其三

未定情鍾痛,何堪更悼亡。

遣書知伏枕,來吊隻空堂。

雪裏評詩句,梅邊按樂章。

沉思酒杯落,天闊意茫茫。

未定情鍾痛,何堪更悼亡——我對摯友的思念之情尚未能消除,怎麼又能經得起悼念他的死亡的傷痛呢。情鍾:情感聚結之處。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何堪:怎能忍受。悼亡:悼念去世的人。西晉潘嶽因喪妻而作《悼亡》詩三首,此後,多稱喪妻為悼亡。這裏借指悼念知己。

遣書知伏枕,來吊隻空堂——看到你的來信,我才知道你已經臥病在床,當我趕來時卻隻剩下空曠寂寞的廳堂了。遣書:發信。伏枕:原指伏臥在枕頭上,後多指因病或年邁而長久臥床。吊:祭奠死者或慰問死者家屬及遭遇不幸的人。空堂:寂寞而空曠的廳堂。漢代司馬相如《長門賦》:“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托於空堂。”

雪裏評詩句,梅邊按樂章——我們曾經在皚皚白雪之中、在盛開的梅樹下,品評詩句、彈奏美妙的音樂。按:彈奏,演奏。宋玉《招魂》:“肴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

沉思酒杯落,天闊意茫茫——飲酒時我又想到你,不禁愁思滿懷,放下酒杯,遙望天際空闊,情緒茫然若失。

緊承前兩首詩的順序,此詩寫薑夔與石湖的真摯友誼和對石湖的無限哀悼之情。首聯寫範成大病故給詩人帶來的感情上的沉痛;頷聯敘述從收到範公的最後遺書到趕來石湖的過程,流露了對沒有見到最後一麵的遺憾和惆悵之情;頸聯采用互文手法追憶二人融洽交往的前塵往事,薑夔詞作中有〔暗香〕、〔疏影〕、〔玉梅令〕就是作於此詩所謂的“雪裏梅邊”,此外二人還有許多唱和之作;尾聯突出表現了詩人痛失知己的悲傷,意境蒼茫寥落。這樣三首詩聯起來便成為一篇完整的悼文,從生平到突然病故,再轉向深切的追念,結構完整而層次鮮明,悲情濃重而深長。

京口留別張思順

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古代長江下遊的軍事重鎮。張思順名履信,字思順,號初遊,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立春前在京口與薑夔相遇。此詩便是薑夔在這次相遇後離別時所作。

伯勞飛燕若為忙,還憶東齋夜共床。

別後無書非棄我,春前會麵卻他鄉。

連宵為說經憂患,異日相逢各老蒼。

更欲少留天不許,曉風吹艇入垂楊。

伯勞飛燕若為忙,還憶東齋夜共床——我們怎能經得起匆匆的相聚分別呢,還記得當年我們在書齋裏同床夜話的情景嗎?伯勞:鳥名,又名或鴂。《玉台新詠·古詞〈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後來用伯勞代指離別的親朋好友。若為:怎堪。東齋:指書齋。

別後無書非棄我,春前會麵卻他鄉——自從上次分別以後,我們書信不通,但我知道你並沒有忘記我,不料今年立春前我們又在京口相遇了。非棄我:沒有忘記我。春前:立春前。

連宵為說經憂患,異日相逢各老蒼——我們通宵未眠,互相訴說各自經曆的憂患和坎坷,唯恐他日相見之時已是白發遲暮之年。連宵:通宵,整夜不眠。老蒼:容顏蒼老、頭發灰白的老人。

更欲少留天不許,曉風吹艇入垂楊——我再想稍作停留,天公卻不允許,一清早就趁著風把我的船吹到楊柳夾岸的河道裏去了。更:再。少:通“稍”。曉:天亮。

這是一首留別之作。首句寫感情上不能忍受與友人匆匆相聚匆匆分別的痛苦,含有“相見時難別亦難”之意,引出了對當日書齋夜話的回憶和向往;頷聯說明詩人對與張思順書信不通的理解和今日意外相逢的無限喜悅;頸聯照映了首聯中的“還憶東齋夜共床”,描繪了一幅老朋友久別重逢後在短暫的相聚時間內爭分奪秒地訴說經曆和感受的場麵,既體現了相聚的短暫和彌足珍貴,又表現了朋友間情感的深厚;尾聯與首句相輝映,以分別開篇又以分別收尾,體現了“留別”的主題,以感情上的不舍開篇又以天公不作美收尾,充分流露了依依惜別之情。薑夔在《白石道人詩說》中說到:“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更欲少留天不許,曉風吹艇入垂楊”,用現實來反理想之“意”、反全篇之“情”,其妙處不言而喻。此詩充分體現了薑夔詩詞時空跳躍的特點,以今日——昨日之昨日——昨日——將來——今日來結構全篇,場麵開闊,感情低回。

次樸翁《遊蘭亭》韻

蘭亭在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之蘭渚山(一名蘭亭山)上。《水經注》卷四十:“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裏。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多人會於蘭亭,賦詩三十七首,編為《蘭亭集》,王羲之作《蘭亭集序》。此次聚會起因源於“修禊”的習俗,古人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臨水而祭,祓除不祥,後來此意義消退,逐漸發展成為暮春在水邊宴遊。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薑夔同樸翁、張鑒等六人同遊蘭亭,樸翁作有《遊蘭亭》一詩,夔便依其原韻原字及次序而和,此詩《次樸翁〈遊蘭亭〉韻》乃成。樸翁即薑夔好友葛天民(見《同樸翁登臥龍山》)。

亞字橋亭麵麵風,六人同坐樹陰中。

鬆交歸路如留客,石礙流杯故惱公。

山色最憐秦望綠,野花隻作晉時紅。

夕陽啼鳥人將散,俯仰興懷自昔同。

亞字橋亭麵麵風,六人同坐樹陰中——水上蘭亭,微風穿過,我們同行六人休憩在樹陰之下,涼爽宜人。亞字:蘭亭的形狀好像一個“亞”字。

鬆交歸路如留客,石礙流杯故惱公——歸去的路上,低垂的鬆枝交織於胸前,仿佛在挽留遊客;水中的石塊擋住了漂流中的酒杯,好似在故意戲弄你。石礙流杯: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即每逢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們臨水而祭,相聚宴飲,以祓除不祥。後人仿效,在環曲的水流旁宴飲聚會,任酒杯沿著環曲的水流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取來一飲而盡,稱為“流觴曲水”。東晉文士王羲之《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惱公:引逗;戲弄;撩撥。唐代詩人李賀有《惱公》詩,寫冶遊情事。

山色最憐秦望綠,野花隻作晉時紅——秦望山的青蔥綠色最惹人憐愛,而這裏的野花還是同王羲之遊蘭亭時一樣鮮豔。憐:憐愛。秦望:指秦望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秦始皇東巡時曾登上此山以望南海,因此而得名。

夕陽啼鳥人將散,俯仰興懷自昔同——夕陽西下,飛鳥歸巢,遊人也將散去了,而俯仰之間產生的感慨自古便是相同的。俯仰興懷:東晉文士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有言:“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俯仰,形容時間短暫易逝。興懷,引起感發、感想。

這是一首遊蘭亭感懷之作。首聯描寫蘭亭宜人之景及詩人六者同行之況。頷聯采用對仗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輕快的語言表現了山中遊賞的樂趣和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石礙流杯”回歸曆史盛會,體現了文人墨客的閑情雅趣。頸聯繼續描寫山中迷人的景色,色彩鮮明奪目,對偶巧妙。白石在詩末自注“右軍祠堂有杜鵑花兩株、花極照灼”(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右軍祠在蘭渚山之上),當是針對“野花隻作晉時紅”。尾聯寫傍晚興盡而歸,化用王羲之《蘭亭集序》之語,感慨萬千,發人深省。

寄時父

蕭時父是蕭德藻的侄子,白石妻黨,他與薑夔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相識,曾共遊湘江(見〔湘月〕詞序),兩人交情較深。此詩便是薑夔寫給時父的贈答之作,寫出了對時父的深切思念。

遲君日日數歸程,到得君歸我已行。

一路好山思共看,半年有酒不同傾。

吾儕正坐清貧累,各自而今白發生。

人物渺然須強飯,天工應不負才名。

遲君日日數歸程,到得君歸我已行——我天天計算你歸來的日程,盼望早日與你相見,誰知等你回來時我已經離開這裏了。遲(zhì):等待。

一路好山思共看,半年有酒不同傾——一路上我看見好的風景就想和你一同欣賞,我們已經分別太久了,半年以來都沒和你共飲美酒。傾(qīnɡ):把東西倒出來。這裏指飲酒。

吾儕正坐清貧累,各自而今白發生——我們奔走江湖正是因為被生活所累,為生計而奔波,而現在都已經滿頭白發了。吾儕(chái):我們。儕,輩。坐:因為;由於。

人物渺然須強飯,天工應不負才名——人在天地之間是十分渺小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加餐,保重身體,上天是不會辜負有才華的人的。渺然:微小、藐小的樣子。強(qiǎnɡ)飯:努力進食。這裏的意思是保重身體、抖擻精神,不要自暴自棄。天工:天的職責、職能。古代人認為王者效法天而建立官製,執行天的職能和旨意。

此詩既是一首贈答詩,也是一篇勵誌之作。首聯通過對時父歸期的數指計算,表達了詩人難以抑製的思念之情和二人錯過而不得見的惋惜,突出了友誼的深厚。頷聯承接首聯的“行”字而作,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於朋友的深切懷念。頸聯抒發飄泊之感,寄寓遲暮之悲。尾聯筆鋒一轉,感情由失落哀苦變為充滿鬥誌、激昂向上。“人物渺然須強飯,天工應不負才名”,表麵上看來是對友人的激勵,實際上也是詩人自我勉勵之語:“雖然現在我們年邁潦倒,但隻要堅持到底,相信總會有出頭之日的。”其氣魄之豪壯雖不及“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但其心中的期盼卻始終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也是薑夔辛勞一生、漂泊一生、拜謁一生的精神支柱和理想目標,也是我國古代清苦書生的理想模式。薑夔就是這樣,他既具有詞人纖細的思緒和多愁善感的情懷,又具有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意誌,否則,在他漂泊半生之後決不會得壯言如此。此詩感情迂回,首聯主要表達對不能相見的遺憾之情;頷聯寫詩人在旅途上的所見所思,流露了日久不見的思念;頸聯說明了朋友不能相聚的原因,縱觀了一生的境遇,感喟為生計所驅使的命運;尾聯自解心結,寫出了對人生的信心。全詩不但反映了薑夔與時父腹心相照的友誼,也透射了兩人在隱傷與達觀之間徘徊的完整生命。

張平甫哀挽

張鑒,名鑒,字平甫,南宋大將張俊的諸孫。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薑夔初識張鑒,此後十年,薑夔便生活在張鑒的資助之下,他在《薑堯章自序》中說:“舊所依倚,惟有張兄平甫,其人甚賢。十年相處,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誠盡力,憂樂同念……惜乎平甫下世,今茫茫然若有所失。”這篇七律就表達了詩人對平甫的深切哀挽。

將軍家世出儒,合上青雲作計疏。

吳下宅成花未種,湖邊地吉草新。

空嗟過隙催人世,賴有提孩讀父書。

他日石羊芳草路,弟兄來此一沾裾。

將軍家世出臞儒,合上青雲作計疏——世家貴胄竟然有您這樣清瘦的儒者,本來應該是青雲直上、高官顯爵的,但您拙於官場經營,終不能躋身高位。臞(qú)儒:清瘦的儒者。《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相如以為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青雲:喻高官顯位。作計:考慮;謀劃。

吳下宅成花未種,湖邊地吉草新鉏——您在杭州的新宅剛剛落成,現在卻已經長眠在西湖之邊了。吳下:泛指吳地,在此詩中特指杭州。平甫在杭州東青門營造的新居剛剛落成。地吉:占卜入葬之地之吉否。這是一種迷信的風俗。鉏(chú):鋤草。

空嗟過隙催人世,賴有提孩讀父書——我們隻能白白地感歎時光短暫、人生易逝,不過幸好您還有年幼的孩子繼承您的遺誌。嗟(jiē):感歎。過隙:比喻時間短暫、時間過得飛快。《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成語“白駒過隙”出自於此,與“過隙”同義。賴有:幸有。提孩:即孩提,指幼兒、兒童。讀父書:《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他日石羊芳草路,弟兄來此一沾裾——他日,平甫的兒子們會經常來到墓前悼念父親。石羊:古代高官貴族墳墓前的一種石獸。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羊虎》:“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人臣墓則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壟如生前之儀衛耳。”沾裾(jū):眼淚滴濕了胸前的衣襟。裾,衣服的前後襟。

薑夔在好友之中,依靠張鑒的時間最長,有十年之久,感情也最好。薑夔作品中反映二人交遊的有〔鶯聲繞紅樓〕、〔鷓鴣天〕(曾共君侯曆聘來)、〔慶宮春〕(雙槳蓴波)、〔阮郎歸〕(紅雲低壓碧玻璃)、〔阮郎歸〕(旌陽宮殿昔徘徊)、〔少年遊·戲平甫〕、〔平甫見招不欲往〕、〔陪張平甫遊禹廟〕、〔平甫放三十六鷗於吳鬆,予不及與盟〕等,在平甫過世後薑夔作〔念奴嬌·毀舍後作〕表達了對好友的懷念。此篇是薑夔為平甫而作的挽歌,首聯概述平甫高貴的出身、家世和不善謀劃的正直人格,暗示了官場不得意的一生;頷聯表達了對平甫不幸逝世的惋惜;頸聯和尾聯感歎人生短暫,但平甫總算有了年幼的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可以聊以自慰了。此作通篇憂鬱淒涼,情調淒婉,蘊含了無限哀感,充溢著詩人對平甫的深長情義。

東堂聯句

聯句是作詩方式之一,由兩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幾句,合起來成為一篇完整的詩。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餘製。”開禧二年(1206),薑夔南遊浙東,與處州太守趙雍東堂聯句(趙雍號竹潭,宋寧宗開禧年間為處州太守)。

金風涼夜深,吹我蕭蕭發。(趙雍)

起折丹桂枝,驚落花上月。(白石)

金風涼夜深,吹我蕭蕭發——深夜吹來涼爽的秋風,吹亂了我稀疏的頭發。金風:秋風。蕭蕭:形容稀疏的樣子。宋人李綱有《摘鬢間白發有感》詩:“蕭蕭不勝梳,擾擾僅盈搦。”

起折丹桂枝,驚落花上月——深夜無眠,起身攀折桂枝,卻望見了天邊的落月。丹桂:桂花的一種。

這是一篇寫景之聯句,一、二句是趙雍作,三、四句是薑夔續。此詩以明快的語言描寫了秋夜的清涼和秋月的明淨,“蕭蕭發”“起折”“驚落”活潑而富有情趣,把風寫得頑皮快活,把月寫得輕快利落,很有遊戲之作的情致。

雁圖

這首詩是薑夔為一幅飛雁圖所題寫的七言絕句,他借畫中的風景表達了心中的所思所感。

萬裏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斷雲知。

年年數盡秋風字,想見江南搖落時。

萬裏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斷雲知——夕陽照耀著無邊的沙漠,慢慢西沉,我的心隨著大雁飛向遠方的片片白雲,隻有白雲才能明白我的心意。晴沙:陽光照耀下的沙漠。斷雲:片雲。南朝梁簡文帝《薄晚逐涼北樓迥望》詩:“斷雲留去日,長山減半天。”

年年數盡秋風字,想見江南搖落時——滯留北方的旅人年年看到成群的雁行怎能不想念草木凋零的江南呢,而我也在深深地思念家鄉。秋風字:指雁行。大雁成群飛行時或成一字或成人字。搖落:凋零;敗落。《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此詩全篇描寫的都是畫中的景,抒發的是詩人的情。“萬裏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斷雲知”不但為我們展現了萬裏廣闊的塞北沙漠、火紅燦爛的夕陽和藍天下的朵朵白雲,而且以“心向白雲”向我們呈現了純潔空淨的心境。後兩句“年年數盡秋風字,想見江南搖落時”流露了涓涓的思鄉之情,既是畫中的意境,也是詩人的所感。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冬,白石冒雪到蘇州石湖拜見範成大,除夕,自石湖歸苕溪(在湖州,今浙江吳興)家中,作十首絕句《除夜自石湖歸苕溪》,題目後自注:“此詩錄寄誠齋,得報雲:‘所寄十首,有裁雲縫物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由此可見,楊萬裏對這十首詩十分推賞,而薑夔自注於此,也盡現得意之情。這組詩主要反映了白石的江湖飄泊的孤獨和寂寞,亦有傷春悲秋之思。

其一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梅花竹裏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小草從沙地中露出了嫩芽,遠望吳宮舊址,一片寒煙淒迷,隻有河水向遠方不停地流淌。銷:消融;融化。韓愈《春雪》詩:“拂花輕尚起,落地暖初銷。”吳宮:指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殿,其遺址在蘇州。迢迢:形容水流綿長,道路遙遠。

梅花竹裏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竹林裏盛開的梅花雖然不為人所見,但那香氣卻一夜之間把我的船吹過了石橋。

這首詩描寫了冬去春來之際行舟時所見的江南景色。前兩句寫所見,“雪半銷”和“吳宮煙冷水迢迢”營造了一派冷峭、荒涼、寂寞的氣氛,彌散著吊古傷今的情懷,但“細草穿沙”又寓含著勃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清新的青草氣息。後兩句從嗅覺的角度寫出了竹裏梅花的幽冷清香,突出了梅花的脫俗和遠離塵世之美,“一夜香吹過石橋”極富活力與情趣,體現了歡快心情。詩人把欣欣向榮之景與衰落頹敗之象相結合,既寫出了感時傷逝之感,又寫出了對生命的愛惜和高潔出世之情。

其二

美人台上昔歡娛,今日空台望五湖。

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

美人台上昔歡娛,今日空台望五湖——昔日吳王同西施在姑蘇台上尋歡作樂,而今隻剩下空曠的姑蘇台同五湖遙遙相望。美人:指西施。春秋時越王勾踐使用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使吳王沉迷於美色,最終滅吳。台:供視察眺望用的、壘土而成的、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築物。這裏指姑蘇山上的姑蘇台,春秋時吳王所建。五湖:泛指古代吳越地區湖泊。其說法不一。

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冬天的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青草也沒有萌芽的意向,麋鹿卻偏偏沒有來到姑蘇台。麋鹿:一種稀有的珍貴獸類,哺乳動物。因其雄性有角,而又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所以也叫四不像。吳滅越後,越王勾踐忍辱求和,吳大夫伍子胥進諫吳王夫差,認為越不可和、敵不可縱,吳王不聽,伍子胥於是說:“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意思是吳國就要滅亡了,姑蘇台將成為麋鹿遊走的荒地。這裏薑夔反用其意說:姑蘇台一派廢棄荒涼的景象,如果真的有麋鹿出沒,應了伍子胥的話,那就真的可以讓國王將相引以為戒了。

這是一首即景懷古之作。蘇州有不少吳越春秋的遺跡,身處其地易生悲秋懷古之感,薑夔選擇了姑蘇台,以其昔盛今衰之比及對吳國的獨特意義抒發了憂國之思。姑蘇台是吳王夫差荒淫享樂的一個象征,而同吳王共遊於此的西施正是以美人之計使吳王沉迷於聲色犬馬的生活,驕縱自恣,直至亡國。詩人選取了這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借伍子胥之諫表達了自己對南宋朝廷沉湎淫樂、不思國政的感慨。

其三

黃帽傳呼睡不成,投篙細細激流冰。

分明舊泊江南岸,舟尾春風客燈。

黃帽傳呼睡不成,投篙細細激流冰——船夫們的招呼聲使我夜不成眠,我傾聽著船篙在流水中敲擊細冰的聲音。黃帽:指船夫。漢代的船夫都戴黃帽子,號稱“黃頭郎”。傳呼:行船時互相呼喊打招呼。激:一作“擊”。打動。

分明舊泊江南岸,舟尾春風亞客燈——我分明記得現在經過的河岸正是曾經停船的地方,那夜的春風吹晃著船尾的燈火。亞(zhǎn):因風的吹動而使物體搖動。

這首詩描寫的是夜中行船而不寐,臥聽船篙擊冰的情景。與前首懷古詩不同的是,這首詩沒有宏大的曆史背景,沒有廣闊的場景空間,而隻是截取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畫麵進行細致入情的描寫。“黃帽傳呼睡不成”交待的除“我”以外的人物及“睡不成”的原因,並以“黃帽”暗示了所處的地點;“投篙細細激流冰”是完全借助想象從聽覺角度進行描寫的,“細細”不僅表現了冰的細小、聲音的細微,同時體現了詩人感情的細膩。“分明舊泊江南岸,舟尾春風亞客燈”通過寫此時江南的河岸是他曾經停泊過的地方,說明已不止一次來到這裏,暗示了飄泊的生活,又通過描寫夜晚春風中搖曳的孤燈,表現了遊子孤獨寂寞的思鄉之情。末句中的“客”是詩眼所在,流露了全詩的感情主旨。

其四

千門列炬散林鴉,兒女相思未到家。

應是不眠非守歲,小窗春色入燈花。

千門列炬散林鴉,兒女相思未到家——千家萬戶都陳列著蠟燭,燈火通明,驚散了林間棲息的烏鴉,兒女們正期盼著我回家團圓,而我正在匆匆趕路,還未到家。列炬散林鴉:杜甫《杜位宅守歲》詩:“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列,陳列。炬,蠟燭。

應是不眠非守歲,小窗春色入燈花——家人也不能成眠,大概不是因為要守歲,而是惦記遠方飄泊的親人。就在這燈火輝煌的漫漫長夜之中,春天已經悄悄地來臨了。守歲:除夕之夜,通宵不眠,以迎接新年的到來。《東京夢華錄·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這首詩通篇為想象之言,並無眼見之實景,表達了急切回家的心情。首句“千門列炬散林鴉”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兒女相思未到家”突然轉折,由別人的歡樂轉向自身的飄泊之境和相思之情。“應是不眠非守歲,小窗春色入燈花”描繪了一幅家人半夜挑燈之景,流露的是對遊子的惦記和對團圓的期盼之情。孫玄常《薑白石詩集箋注》雲:“此詩蓋從徐陵《關山月》:‘思婦高樓上,當總應未眠’,及杜甫《月夜》翻出,不言己之思家,卻自遠處落筆,寫家人之念己,則思歸之切,已溢於言外矣。”

其五

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鬆作客歸。

已拚新年舟上過,倩人和雪洗征衣。

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鬆作客歸——我的前生一定是陸天隨,要不我怎會和他一樣在吳鬆的旅船上度過歲末呢。三生:前生、今生和來生。這裏指前生。陸天隨:晚唐詩人陸龜蒙自號天隨子,辭官後隱居鬆江浦裏。天隨詩多以避世心態寫閑散隱逸之作,抒淡泊情思,詩境閑適,楊萬裏等人曾試圖用其情趣拯救江西詩派的生硬瘦澀之弊病。吳鬆:即吳淞江,俗名蘇州河,太湖最大的一條支流,在吳淞口流入長江。《吳地記》:“鬆江一名鬆陵,一名笠澤,一名吳淞江……”

已拚新年舟上過,倩人和雪洗征衣——我注定要在旅船上度過新年了,為了迎接新年,我請人浣洗舊衣服,上麵粘有奔波的塵土與冰雪。拚(pīn):舊讀pàn。舍棄;不顧惜。倩(qìnɡ)人:請托、拜托別人。倩,請;使。征衣:遠行人的衣服。

這首詩抒發了薑夔飄泊江湖的羈旅情懷。他十分崇拜隱居不仕的陸龜蒙,並常以龜蒙自比,如“沉思隻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這裏詩人借陸龜蒙不但表達了隱居不仕之情,更主要的是流露了除夕佳節對故鄉的思念、對羈旅生活的厭倦和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

其六

沙尾風回一棹寒,椒花今昔不登盤。

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春詞剪燭看。

沙尾風回一棹寒,椒花今昔不登盤——沙岸邊一條小船飄蕩在冷風回旋之處,今年的除夕又不能同家人團聚了。沙尾:即指沙灘的邊緣部分。杜甫《春水》詩:“三月桃花浪,江流複舊痕。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椒花今昔不登盤:古時正月初一的習俗,一說以盤進紅椒,又名椒盤;一說以紅椒泡酒。這句話的意思是:除夕不能同家人團聚了。棹:船槳。這裏代指船。

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春詞剪燭看——我的一生都這樣辛勞奔波,隻能夜晚在燈下為自己寫下新年的祝福。草草:勞苦不安的樣子。琢:修飾文辭,錘煉句子。春詞:為迎接新年而作的韻語或詩詞,即春帖子詞。剪燭:指燈下。

新春佳節正是闔家團圓之時,在萬家燈火的喜悅氣氛中,薑夔隻身一人在江中小船之上為自己寫下新年的賀語,伴隨他的隻有昏暗的燈光和沙地的冷風——這就是這首詩所展現的情景意境,充滿了不盡的孤寂和悲涼。“沙尾風回一棹寒”寫的是客觀景物,一派肅殺寒冷的景象,以哀景為下文做了鋪墊;“椒花今昔不登盤”由景過渡到人,但又不是直接寫人,而是用具有象征性的事物暗示人的遠離家鄉;“百年草草都如此”把自己一時的境遇擴大到了整個人生,含有無限的感慨,也有絲絲豁達的意味;最後一句“自琢春詞剪燭看”以自娛的表現,突出了詩人的淒涼之境,甚是巧妙動人。

其七

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

長橋寂寞春寒夜,隻有詩人一舸歸。

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笠澤之上水氣迷蒙,很少能看見鴻雁掠過的身影,遠處群山重疊、雲霧繚繞。笠澤:一說即鬆江,《吳地記》:“鬆江一名鬆陵,一名笠澤,一名吳淞江……”;另一說即太湖,《揚州記》:“太湖一名笠澤,一名洞庭。”茫茫:渺茫;模糊,看不清楚。玉峰:指太湖群山。護雲衣:形容山峰為雲霧籠罩的樣子。

長橋寂寞春寒夜,隻有詩人一舸歸——垂虹橋寂寞地矗立在春天的寒夜之中,江麵上隻有詩人孤零零的一條小船飄泊在回鄉的旅途上。長橋:即垂虹橋。舸:船。

此詩景況孤獨寂寥,用暗淡蕭瑟的景物營造了一派悲涼陰冷的氣氛,筆法清剛冷峻。“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從宏觀的角度寫出了大環境的特點,第一句描寫近處的湖麵,第二句描寫遠處的寒山,皆有朦朧、迷茫之特點,富有層次感。“長橋寂寞春寒夜”繼續寫景,但不同的是已由宏觀之景變為具體的事物,其中“寂寞”一詞是全詩的中心主旨;“隻有詩人一舸歸”由物轉向人,表達了低回不盡的飄泊之感。

其八

桑間篝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

但得明年少行役,隻裁白作春衫。

桑間篝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在桑樹林中燒起火堆,可以促使桑葉早早發芽生長,有利於蠶的養殖,這是地方上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我對此並不熟悉。篝火:用竹籠罩著的火。風土:風俗。諳:知道;熟悉。

但得明年少行役,隻裁白作春衫——隻要明年我不經常在外飄泊,我也要親自種桑養蠶,用自己的勞動成果織成布、裁作春衫。但:表示假設或條件。如果;隻要。行役:泛稱出行、遠遊、出門在外。白(zhù):用苧麻為原料織成的白粗布。

薑夔通過對江南民間種桑養蠶的風俗習慣想到自己不諳此道,直抒對田間勞動的渴望,表達了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和飄泊江湖的厭倦。“桑間篝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兩句寫景敘事;“但得明年少行役”直抒胸臆,說明不想再過羈旅生活;“隻裁白作春衫”把心中的願望、美好的生活狀態寄於一件春衫之上,新穎別致。此詩在這組詩中獨樹一幟,一改暗淡蕭瑟的景物和抑鬱寡歡之情,而以鄉土氣息和美好願望的表達結構全篇,在這十首詩中熠熠生輝。

其九

少小名知翰墨場,十年心事隻淒涼。

舊時曾作梅花賦,研墨於今亦自香。

少小名知翰墨場,十年心事隻淒涼——我自年少的時候便在文壇上嶄露頭角,而近十年來卻境遇不佳,心緒總是淒清悲涼。少小:幼時,兒時。翰墨場:指文壇。翰墨,筆墨。

舊時曾作梅花賦,研墨於今亦自香——曾經我創作過許多吟詠梅花的詩作名篇,至今磨墨之時仍能感到梅花的香氣。研墨:磨墨。

薑夔自年少時便富有才情,學問豐富,所以“少小知名翰墨場”並不是誇張之言。又據陳思《白石道人年譜》,宋孝宗淳熙八年辛醜(1181)薑夔“客長沙從蕭千岩學詩”,至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正好十年,此十年間薑夔於公卿士大夫之間頗為聞名,但始終未仕,飄泊於江湖之上,年近而立卻懷才不遇已使他心生淒涼之感。“少小名知翰墨場,十年心事隻淒涼”兩句極具概括性,形成與現實的鮮明對比,不但時間跨度大而且境遇懸殊,讀之使人感到濃重而深長。薑夔創作此詩時大約三十七歲左右,在此之前他曾創作過許多詠梅之詞,如〔一萼紅〕、〔小重山令〕(人繞湘皋月墜時)、〔夜行船〕、〔玉梅令〕、〔暗香〕、〔疏影〕等,這些都是他得意的代表作,“研墨於今亦自香”可作雙解,可以理解為至今提筆之時尤能想起當年文壇風流之事,也可理解為如今的才思不減當年。

其十

環隨波冷未銷,古苔留雪臥牆腰。

誰家玉笛吹春怨,看見鵝黃上柳條。

環玦隨波冷未銷,古苔留雪臥牆腰——身上的佩玉像河水一樣寒氣逼人,多年的青苔被積雪覆蓋著蜷縮在牆角裏。環玦:古時佩帶的玉器。圓圈形的為環;環形,有缺口的為玦。銷:消散;消退。

誰家玉笛吹春怨,看見鵝黃上柳條——楊柳樹已經露出了淡淡的黃色,可又是誰在用玉笛吹奏春日的愁緒呢?鵝黃:淡淡的黃色。

這是一首春思之作。除夕之夜寒氣逼人,“環玦隨波冷未銷,古苔留雪臥牆腰”著重從觸覺和視覺兩方麵給人以“冷”的感覺,使原本孤獨的詩人在熱鬧的節日氣氛中倍感淒涼陰冷。“誰家玉笛吹春怨,看見鵝黃上柳條”采用了倒裝的手法:因為看見了柳條顯出鵝黃之色,感受到了春的氣息,所以引起了春日怨情,吹奏出哀婉的笛聲。此詩感情惆悵衰颯卻又細膩委婉,可見詩人纖細的思緒和敏感的心靈。

臨安旅邸答蘇虞叟

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三月,杭州大火,燒毀了尚書省、中書省、樞密院、六部右丞相府及兩千七百餘家,薑夔的寓所在此大火中被毀,此後隻能暫住旅館。這首七絕就作於臨安旅館,表達了流離失所的痛苦。旅邸即旅館,蘇虞叟是浙江紹興人,薑夔之友。

垂楊風雨小樓寒,宋玉秋詞不忍看。

萬裏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

垂楊風雨小樓寒,宋玉秋詞不忍看——涼風斜吹著冰冷的雨水,敲打在低垂的楊柳枝條上,小樓之上充斥著風雨飄搖的寒冷,此時的我實在不忍心去欣賞宋玉的《九辨》。宋玉秋詞: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辭賦家,曾為楚頃襄王大夫。有人稱他是屈原的弟子,其代表作《九辨》開頭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故後人常以此為悲秋之詞,以宋玉為悲秋傷懷的代表人物。

萬裏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青山萬裏,可是卻沒有我的容身之所,遲暮之年卻隻能飄泊在臨安。投老:臨老,遲暮之年。長安: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這是一首感懷境遇身世的悲秋之詞。寒冷的風雨、東搖西擺的垂楊、孤獨寂寞的小樓,詩的開始就營造了一派淒清悲涼的氣氛,再加上此時詩人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社會生活,使他不自覺地與宋玉的《九辨》相對照。《九辨》的悲秋氛圍,《九辨》中宋玉政治上不得誌的悲傷,使詩人找到了感情上的契合,惆悵黯然,不忍卒讀。“萬裏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正是詩人心中致命的隱傷。年已半百,操勞一生,飄零一世,辛辛苦苦,到處奔波,最後卻什麼都沒有得到,連個容身之所都失去了,這真可以說是人生莫大的失敗和悲哀了。“五十而知天命”,這難道真的是白石的天命所歸嗎,想必他也有這個疑問吧。

姑蘇懷古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薑夔客居湖州蕭德藻處,這年夏天到蘇州拜謁範成大,並作〔石湖仙〕為其賀壽,此首詩便是這次遊蘇州時所作。

夜暗歸雲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

行人悵望蘇台柳,曾與吳王掃落花。

夜暗歸雲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夜色降臨,歸山的晚雲縈繞在我的船頭,澄靜的江麵倒映著無數的星星,水鳥棲息在岸邊的沙地上。柁(duò)牙:指舵板。柁,即舵。在船上掌握行駛方向的裝置。鷺:水鳥的一種。

行人悵望蘇台柳,曾與吳王掃落花——來往的行人惆悵地望著姑蘇台上的垂柳,隻有這些垂柳曾經和吳王輕撫過這裏的落花。蘇台:指姑蘇山上的姑蘇台,春秋時吳王所建,他曾與西施在此歌舞淫樂,致使亡國。落花:薑夔詩《寄上張參政》有:“姑蘇台下梅花樹。”

這是一首懷古詩。前兩句描寫蘇州美景,夜色撩人,歸雲浮動,江麵澄靜,星光燦爛,飛鳥閑靜,流露出江山依舊的意味;後兩句借詠柳來懷古,用柳樹來見證當年的吳國,抒發了古今興亡之感、物是人非之慨,緬邈飄逸,充滿了人事變幻的滄桑感。

次石湖《書扇》韻

陳思《白石道人年譜》雲:“淳熙十四年已酉……七月,詣蘇州以石湖仙曲為石湖居士壽,有次石湖書扇韻詩。”而夏承燾先生則認為〔石湖仙〕作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夏季。此詩的創作時間尚無定論,但可能與〔石湖仙〕相近。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晚年居住在蘇州西南的石湖,自號石湖居士。這首詩便是依石湖《書扇》的原韻原字及次序而和的。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一條曲曲折折的小溪從村邊小橋下流過,兩岸沾染著點點滴滴的綠色浮萍。閣:通“擱”,放;放置。浮萍:草本植物的一種,浮生在水麵上,表麵綠色,背麵紫紅色。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範成大雖在石湖建有別墅,但現在人卻不在這裏,而是到荷花茂盛的庭院居住了。石湖:宋代詩人楊萬裏《石湖集·序》雲:“公之別墅曰石湖。山水之勝,東南絕境也。壽皇嚐為書兩大字以揭之,故號‘石湖居士’雲。”藕花:荷花。別開門:另開一個院門。指另一處所。

此作靈動飛揚,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農村風光。首句寫全景“橋西一曲水通村”,村舍、小橋、流水,一派桃園景象,閑適而寧靜;“岸閣浮萍綠有痕”用岸邊綠色浮萍這一細節給整幅畫卷點染了生命的氣息;“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用心獨到,不直接寫人在欣賞荷花,而先說人不在石湖,不直接讚美荷花的茂盛繁華、嬌豔多姿,而借人為花所吸引來從側麵寫花的美麗,可謂曲筆傳情,婉言達意。

竹友為徐南卿作(二首)

薑夔有一好友名叫徐南卿,此人事跡不詳,他的居室名為竹友軒。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薑夔客臨安,為題南卿竹友軒而作此詩。

其一

發已星星帶已寬,徐卿猶自客長安。

家山竹好無由看,漫種庭心一兩竿。

發已星星帶已寬,徐卿猶自客長安——徐卿頭發斑白了,人也消瘦了,卻還飄泊在外,客居臨安。星星:形容頭發斑白。帶已寬:腰帶寬鬆,形容人消瘦的樣子。徐卿:指徐南卿。長安: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家山竹好無由看,漫種庭心一兩竿——家鄉的山竹再好也沒有機會見到了,隨便在庭院中種上一兩竿,一解思鄉之苦吧。漫:副詞。隨便。

這是一首贈答之作。“發已星星帶已寬,徐卿猶自客長安”描寫了徐南卿窘迫潦倒而淒涼的生活:年事已高,身體羸弱,而又客居他鄉。“家山竹好無由看,漫種庭心一兩竿”表達的是徐南卿難以言說的思鄉之情:那令他魂牽夢繞的大片山竹隻能在庭院中種上一兩竿。此一“種”不如不種,猶相見不如不見,見不到固然思念,可是見到了一兩棵後便仿佛是隻讓饑餓的人聞到香噴噴的紅燒肉的味道而不讓他吃到,渴望的滋味更加難耐。全篇把徐南卿的飄泊之感、遲暮之悲寄寓到一兩竿竹子上,表現了無限的哀感,流露了詩人的同情。

其二

世路蒼黃總是愁,暮年須得小優遊。

如今漸覺知心少,剩種青青伴白頭。

世路蒼黃總是愁,暮年須得小優遊——世事多變,總是給人帶來煩惱和哀愁,人到暮年應該享受些悠閑安逸的生活了。世路:世事。蒼黃:比喻事物多變,反複無常。暮年:晚年。優遊:悠閑自得。

如今漸覺知心少,剩種青青伴白頭——現在慢慢地發現腹心相照的朋友越來越少了,隻能種些綠竹來打發晚年的時光了。剩:餘下。青青:指綠竹。

此詩同上一首一樣,也是表達對徐南卿晚年生活的同情。但與上一首不同的是,此詩並沒有把重點放在“飄泊”之上,而轉向抒發對人生苦短、世事多變、知音難求的感慨。

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選六)

夏承燾《薑白石係年》中認為此組詩作於慶元六年庚申(1200)寓居杭州西湖之時,時夔四十六歲:“寓西湖,作湖上寓居雜詠。詩無甲子,此依薑譜,不知何據。案第八首‘囊封萬字總空言,露滴桐枝欲斷弦’句,知在論大樂考琴瑟之後。”此組詩以清虛的筆致描繪了西湖俊麗清逸的風光,寫荷花、蘆葦、楊柳等境界幽雅,筆墨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