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徑晚煙平,古寺春寒惡。老子那花第一番,常恐吳兒覺——傍晚的迷煙籠罩著空無人跡的小徑,下竺寺中春寒料峭。我第一次悄悄地來此尋梅,唯恐驚動了當地的少年。老子:老夫。薑夔自稱。吳兒:吳地少年。
這又是一篇夜出訪梅之作,全篇充滿著作者與自然界及人的矛盾。暝禽因“我”的到來而飛走了,懸冰因“我”的到來而墜落了,“我”在橋邊賞梅,梅花卻已“漂流卻”,看來“我”與自然界是那麼的不和諧,在自然界中,“我”是孤獨的。下片,“我”所尋梅的小徑是寒煙籠罩的“空徑”,通往的古寺卻又是“春寒惡”,最後一句可以說是全篇矛盾的源頭及總結。由此可見:作者由於怕驚動了當地的少年而選擇了已不見人跡,且“晚煙平”、“春寒惡”的傍晚出來尋梅,但此時的梅花“香已漂流卻”,賞梅時節已過,雖是“第一番”,卻不但沒有實現第一番的意義,也使之成為最後一番,讀之淒然。至於作者如此戰戰兢兢“常恐吳兒覺”的原因,或在於自己的年邁,或在於自己的孤獨,耐人尋味。
卜算子
綠萼更橫枝,多少梅花樣。惆悵西村一塢春,開過無人賞。細草藉金輿,歲歲長吟想。枝上縭碕禽一兩聲,猶似宮娥唱。
綠萼更橫枝,多少梅花樣。惆悵西村一塢春,開過無人賞——梅花品種繁多,有綠萼、橫枝等。西村一帶梅花盛開,一派春意,但卻無人欣賞,令人惆悵。綠萼更橫枝:薑夔自注:“綠萼、橫枝皆梅別種,凡二十許名。”惆悵:傷感,失意。西村:薑夔自注:“西村在孤山後,梅皆阜陵時所種。”阜陵,宋孝宗葬於永阜陵。塢(wù):山坳。
細草藉金輿,歲歲長吟想。枝上幺禽一兩聲,猶似宮娥唱——當年皇帝親臨,車輦駛過的情景,至今令這裏的細草沉吟回想。梅枝上那小鳥的叫聲,仿佛宮中美女在吟唱。藉:鋪;墊。金輿:金飾的車子,指皇帝的車輦。幺禽:小鳥。宮娥:宮中美女。
這首詞以擬人的手法寫被冷落的西村之梅。上片寫梅花品種繁多、開放茂盛但卻無人欣賞;下片回憶當年此地梅花得皇帝恩寵時的熱鬧場景,並把此時的梅花喻為受冷落的宮女,傳情達意形象生動。這首詞有著明顯的以詩入詞的手法,四句詞起、承、轉、合十分工整。此首明處寫梅,並以人喻梅,暗則以梅喻自己的孤獨、冷落、懷才不遇,同時寫出了當時南宋大的社會環境的蕭條沉悶。
卜算子
象筆帶香題,龍笛吟春咽。楊柳嬌癡未覺愁,花管人離別。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潔。折得青須碧蘚花,持向人間說。
象筆帶香題,龍笛吟春咽。楊柳嬌癡未覺愁,花管人離別——在梅花的香氣中提筆詠梅,耳邊響起了幽咽的傷春的笛曲。楊柳不識愁滋味,嬌癡無憂,隨風搖擺起舞,而梅花卻滿懷對春的惜別之情。象筆:象牙製成的筆。龍笛:笛子。王維《新竹》詩:“樂府裁龍笛,漁家伐釣竿。”
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潔。折得青須碧蘚花,持向人間說——路過盛產梅花的古昌源,此間怪石嶙峋、冰霜純潔,我折下一枝帶著青須蘚花的苔梅,帶回向世人展示。昌源:薑夔自注:“越之昌源,古梅妙天下。”《嘉泰會稽誌》載:“越州昌源梅最盛,實大而美。項裏、容山、直步、石龜,多出古梅,尤奇古可愛。”昌源阪在會稽縣南三十五裏。青須碧蘚花:指苔梅,梅的一種。範成大《梅譜》雲苔梅:“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又有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
詞的上片寫提筆詠梅時一笛傷春之曲勾起了愁思,作為離別象征的楊柳並不因春的消逝而悲傷,反倒是梅花充滿了對春天的惜別之情,對比之中表現了詞人對梅花的喜愛。下片寫會稽昌源梅坡采梅的情景,通過“石瘦冰霜潔”的環境描寫,突出了梅的高貴和非凡。末句“持向人間說”更有“此花隻應天上有”之意味,流露了詞人對梅花無盡而真摯的崇敬式的熱愛。
卜算子
禦苑接湖波,鬆下春風細。雲綠峨峨玉萬枝,別有仙風味。長信昨來看,憶共東皇醉。此樹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
禦苑接湖波,鬆下春風細。雲綠峨峨玉萬枝,別有仙風味——聚景園與澄碧的西湖相接,園內鬆樹下春風習習,梅林碧綠的枝條亭亭而立,連成一片,像一片綠色的雲彩,置身其中,仿佛到了神家仙境。禦苑:指聚景園,宋孝宗晚年所居之處。薑夔自注:“聚景官梅皆植之高鬆之下,芘蔭歲久,萼盡綠。夔舊歲觀梅於彼,所聞於園官者如此,末章及之。”湖:指西湖。
長信昨來看,憶共東皇醉。此樹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去年我曾來遊此園,至今仍懷念於當初令我陶醉的春光。再次來到這裏,梅樹見我惆悵不已,隨即為我婆娑起舞,就連枝間苔蘚也為我散發出春的綠意。長信:漢宮名。《三輔黃圖》:“長信宮,漢太後常居之。”因宋寧宗曾奉成肅皇太後臨幸聚景園,所以此處以長信宮比之。東皇:春神。代指春光。惘然:悵然失意貌。婆娑:舞蹈的樣子。
此篇是薑夔到臨安聚景園觀梅而作。上片首句寫觀梅的地點及宏觀的景象,接著縮小視線範圍寫生機盎然、一派綠意的梅林;下片追憶去年來此賞梅的情形,流露了對那時春景的無限喜愛和留戀。詞的結尾把梅樹人性化、情緒化,顯出天然情趣,苔蘚上的聚焦描寫,以小見大,寫出了春意已濃。這首詠梅詞的獨到之處在於,沒有寫到梅花,沒有寫到紅,沒有寫出梅花溫柔嬌豔、孤高冷峻的一麵,而是從梅枝著筆,寫出了亭亭而立、綠意豐潤、生機無限的生命節奏感,新穎別致。
好事近
賦茉莉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兩結皆上一、下四句法。
據《群芳譜》載:茉莉花“此花出波斯,弱莖繁枝,葉如茶而大,綠色團尖。夏秋開小白花,花皆暮開,其香清婉柔淑。”此作所歌詠的就是這暮開的白色小花。
涼夜摘花鈿,苒苒動搖雲綠。金絡一團香露,正紗廚人獨。朝來碧縷放長穿,釵頭層玉。記得如今時候,正荔枝初熟。
涼夜摘花鈿,苒苒動搖雲綠。金絡一團香露,正紗廚人獨——涼風曉月之下,一男子想摘花為鈿,贈送佳人,卻搖動了茂密如雲的綠葉。他騎著金絡馬,帶著沾滿露水的茉莉花,送去給心上人。紗帳之內,一女子正獨守空房。鈿(diàn):古代婦女的頭飾。苒苒:茂盛的樣子。王粲《迷迭賦》:“挺苒苒之柔莖。”金絡:黃金絡,指馬籠頭。宋孫光憲《風流子》詞:“金絡玉銜嘶馬,係向綠楊陰下。”紗廚:即紗帳。
朝來碧縷放長穿,釵頭罣層玉。記得如今時候,正荔枝初熟——早晨佳人用碧綠色的絲線串連花蕊,把它掛在釵上當作首飾,潔白的茉莉如玉雕般美麗。這個時候正是夏末荔枝初熟的宜人季節。碧縷:碧綠色的絲線。釵:古代的一種首飾,是由兩股簪子相交叉而組合成的,用來綰住頭發。罣(ɡuà):懸掛。
此作既寫花也寫人,主要采用細節描寫的手法,通過一係列的動作,展現給我們一個美麗而浪漫的情節。夜晚:男子“摘”花,花“動”,男子“騎”馬,花“香”,佳人正在“等”;早晨:佳人又“串”花,“掛”在頭上,句句不離人,句句不離花,細致的小動作飽含深情,沾滿露水、潔白如玉的茉莉花散發幽香。詞中所寫的情如同茉莉的花香一樣淡雅、含蓄,如同茉莉的花色一樣潔白、純潔,以茉莉花寫此情,以此情凸現茉莉花,真是妙筆真趣。
虞美人
這是兩篇吟詠牡丹的作品。在薑夔的詠花詞作中,詠梅花的為數最多,詠荷次之,除此之外,隻有這兩篇寫牡丹,而詠茉莉、芍藥的各一篇。
西園曾為梅花醉,葉剪春雲細。玉笙涼夜隔簾吹,臥看花梢搖動一枝枝。娉娉嫋嫋教誰惜,空壓紗巾側。沈香亭北又青苔,唯有當時蝴蝶自飛來。
西園曾為梅花醉,葉剪春雲細。玉笙涼夜隔簾吹,臥看花梢搖動一枝枝——西園的梅花固然令人陶醉,牡丹花也同樣嬌豔迷人。春風吹過茂密的牡丹花叢也會被她的枝葉裁剪得更加纖細。寒冷的夜晚,玉笙之曲隔簾飛來,我悠閑高臥,欣賞窗外那搖曳的花枝。西園:漢末曹操在鄴都建的園林。魏文帝《芙蓉池》:“乘輦夜行遊,蕭遙步西園。”王粲《雜詩》:“日暮遊西園,冀寫憂思情。”宋代著名畫家李伯時有《西園雅集圖》。宋代米芾撰有《西園雅集圖記》一文。
娉娉嫋嫋教誰惜,空壓紗巾側。沈香亭北又青苔,唯有當時蝴蝶自飛來——有誰來憐惜這輕盈嬌美的牡丹花呢,她仍然孤獨地在紗帳巾幗旁開放。沉香亭現在一片荒涼,長滿青苔,隻有蝴蝶還在這裏飛舞。娉娉嫋嫋:形容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杜牧《贈別二首》中寫道:“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沉香亭:《異人錄》載:唐玄宗見沉香亭牡丹花盛開,與妃子同賞,命李白作新詞,李白進〔清平樂〕三章,其一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此詞雖詠花,但別有寄托。開篇首句采用正襯的手法寫出了牡丹花的美麗迷人,接著寫賞花之人在夜涼風清的晚上聽著玉笙觀賞牡丹,側麵寫出了花的雍容嬌美。下片轉向抒情,既流露了對花的憐惜,也表達了自己的寂寞之情。最後一句,集詠花、懷古、抒情為一爐,借寫花的生不逢時來暗示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結句中的“自”用得巧妙,寫出了蝴蝶也是無人看管,與當時身在深宮中、飛於沉香亭、環繞鶯歌燕舞的蝴蝶絕不一樣,而詞人又偏偏說“唯有當時蝴蝶自飛來”,別有深味,進一步寫出了盛衰之變和今昔之感。
虞美人
摩挲紫蓋峰頭石,下瞰蒼立。玉盤搖動半花,花樹扶疏一半白雲遮。盈盈相望無由摘,惆悵歸來屐。而今仙跡杳難尋,那日青樓曾見似花人。
摩挲紫蓋峰頭石,下瞰蒼厓立。玉盤搖動半厓花,花樹扶疏一半白雲遮——用手撫摸著紫蓋峰的石頭,順著陡峭的蒼崖向下望去,半山腰如玉盤大的牡丹花在隨風搖曳,那茂盛的枝葉讓浮雲遮去了一半。摩挲:即撫摸。韓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誰複著手為摩挲?”紫蓋峰: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下瞰:指俯視。厓:指山崖,即山陡峭的側邊。半厓花:長在半山腰的牡丹花。扶疏:形容植物枝葉繁茂紛披的樣子。《呂氏春秋·任地》:“樹肥無使扶疏,樹磽不欲專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則多粃,磽而專居則多死。”
盈盈相望無由摘,惆悵歸來屐。而今仙跡杳難尋,那日青樓曾見似花人——我遠望著柔美多姿的牡丹,牡丹也望著我,可惜山勢太過陡峭,我不能把她采摘,真是辜負了登山的美意。如今我再也見不到那麼美麗的牡丹了,但那日我在青樓前曾見到一個像牡丹花一樣美麗的佳人。盈盈:形容女子體態柔美,這裏借指牡丹花。惆悵:傷感;失意。屐:木屐,鞋的一種,鞋底有齒。青樓:古指顯貴人家,曹植《美女篇》詩:“青樓臨大道,高門結重關。”後來亦指妓院,南朝梁劉邈《萬山見采桑人》詩:“倡女不勝愁,結束下青樓。”
這既是一篇追憶衡山舊遊之作,又是一首詠花之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賞花的角度,詞中花的特別之處也就在於它生長在山崖峭壁之上。上片寫站在蒼崖之上向下俯視,卻見到了嬌豔美麗的牡丹花,可謂寓柔美於蒼勁峭拔的環境之中,使這種美富有了頑強堅韌的靈魂。下片寫隻可遠觀不可采摘的無奈和惆悵,賦予牡丹花以聖潔、神秘、高貴的美。最後以人寫花,道出了對牡丹花的懷念之情。薑夔《昔遊詩》(昔遊衡山上)有“北有懶瓚岩,大石庇樵木。下窺半厓花,杯盂琢紅玉”之句,與此詞相仿。
憶王孫
番陽彭氏小樓作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單調小令,又名〔荳葉黃〕、〔闌幹萬裏心〕。三十一字,五平韻。
薑夔把一生的思念都無私地獻給了合肥情人,這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對他的妻子未免過於不公和無情,不過這也倒是說明了白石是一個用情至深至誠至專的性情中人。少來夫妻老來伴,已近遲暮的白石恐怕此時真的是感念糟糠之情的難能可貴了。番陽是薑夔的故鄉,今是江西波陽縣。彭氏是宋代番陽世族,家聲頗為顯赫。
冷紅葉葉下塘秋,長與行雲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兩綢繆,料得吟鸞夜夜愁。
冷紅葉葉下塘秋,長與行雲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敗落的楓葉在瑟瑟的冷風中飄落秋塘,我這個浪跡天涯、長與扁舟行雲為伴的遊子早已厭倦了這種碌碌無為、寄人籬下的飄泊生活。冷紅:楓葉。
兩綢繆,料得吟鸞夜夜愁——我夫妻二人情意纏綿,想必她正因思念我而夜夜沉吟愁悶,無法入睡。綢繆:緊緊捆縛,引申為纏綿。鸞:指作者的妻子。古人常以鸞鳳喻夫婦。
冷峻悲涼是這首詞的整體基調。詞以“冷紅”開頭統攝全篇,為整首詞鋪下了第一層“冷”;再往後看,此紅不但是冷,而且正葉葉“下”,似雨打浮萍,“冷”調加倍;而此失去歸宿的冷紅的下場是落在了比其更冷的“秋塘”之中,一句之內三重淒冷,層層推進。第二句中出現了中國古代詩詞中特有而常見的意象——行雲與扁舟,行雲常用來比喻飄泊的遊子,扁舟與其相近,表示遠離家鄉出門在外,薑夔在此並不直說“我如行雲”,而是說“與行雲共一舟”,這一方麵避免了落入俗套的比喻,另一方麵刻畫了隻有行雲扁舟兩個無根飄泊之物相陪伴的遊子的形象,增添了飄泊、孤獨的遊子的不定與寂寞的元素。“零落江南不自由”,一語雙關,既表明了寄人籬下的“不自由”,又表現了飄泊江湖、碌碌無為、任年華流逝的苦楚。詞的最後一筆寫得情意纏綿,充滿了傷感的思念之情,不但寫出了妻子因思念遊子而夜夜愁,同時也道出了遊子因思念妻子思念家鄉而夜夜長開眼。此詞景與人渾然一體,意境淒冷纏綿,不知到底是冷紅還是冷的人、冷的心、冷的命運……,讓人久久尋味。
少年遊
戲平甫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樂章集》、《張子野詞》皆入“林鍾商”,《清真集》分入“黃鍾”、“商調”。各家句讀亦多出入,茲以柳永詞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蘇軾、周邦彥、薑夔三家同為別格,五十一字,前後片各兩平韻。
平甫即薑夔之友張鑒。薑夔在四十歲左右時結識了世家貴胄張鑒,然後移家杭州,靠張鑒的接濟為生,他在《薑堯章自序》中說:“舊所依倚,惟有張兄平甫,其人甚賢。十年相處,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誠盡力,憂樂同念。”薑夔和張鑒感情深厚,此篇是夔戲張鑒納妾之作。
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家在碧雲西。別母情懷,隨郎滋味,桃葉渡江時。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楊柳津頭,梨花牆外,心事兩人知。
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家在碧雲西——小妾的雙髻還沒有梳好,想到將要遠離家鄉,她眉毛皺起。雙螺:古代少女的發式,呈螺形的發髻,綰在頭的兩側。雙蛾:雙眉。蠶蛾觸須細長而彎曲,因以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詩經·衛風·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斂:皺眉。碧雲西:指小妾的家鄉。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
別母情懷,隨郎滋味,桃葉渡江時——離別母親的不舍之情和隨郎君遠去的甜蜜滋味和當年桃葉渡江時一樣。桃葉:東晉王獻之的愛妾。相傳王獻之曾在秦淮河畔的渡口送別桃葉,並作有《桃葉歌》:“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