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湘菜(1 / 3)

湘菜,是我國曆史悠久的一個地方風味菜。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鬱的山鄉風味。湘菜曆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係,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在《史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

一 湘菜的曆史演變

湖南菜簡稱湘菜,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逐步發展成為頗負盛名的地方菜係

湖南地處長江中遊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素稱“魚米之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富饒的物產,湘菜在選料方麵提供了物質條件。

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為基調的三種地方風味組成。湘江流域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其中以長沙,衡陽兩地為主,講究菜肴內涵的精當和外形的美觀,色、香、味、器、質和諧的統一,因而成為湘菜的主流。洞庭湖區菜以常德、嶽陽兩地為主,擅長製作河鮮水禽;湘西地區菜則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風味菜組成,以烹製山珍野味見長。

1 春秋戰國時期

從湖南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隨這些陶器一起出土的穀物和動物骨骸的殘存來測算,證實瀟湘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開始吃熟食了。春秋戰國時期,湖南主要是楚人和越人生息的地方,多民族雜居,飲食風俗各異,祭祀之風盛行。漢代王逸《楚辭章句》解釋《九歌》時說:”昔楚國南郢文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每次祭祀活動總是宴飲伴隨著舞樂的形式出現。祀天神、祭地祇、享祖先、慶婚娶、辦喪事、迎賓送客都要聚餐。對菜肴的品種有嚴格要求,在色、香、味、形上也很講究。如在公元前300 多年的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被流放到湖南,寫出了著名詩章《楚辭》。其中的《招魂》和《大招》兩篇就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祭祀活動中豐富味美的菜肴、酒水和小吃情況。《招魂》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食多方些,稻粢穱麥,挐黃粱些。大苦鹹酸,辛幹行些。肥牛之犍,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鶬些。露雞臛臇,厲而不爽些。”解釋成白話是這樣的:“吃的菜肴豐富多彩。大米、小米、穱麥、黃粱隨你食用。酸、甜、鹹、苦,調和適口。肥牛的蹄筋又軟又香。有酸苦風味調製的吳國羹湯。燒甲魚、烤羊羔還加上甘蔗汁。醋烹的天鵝、燜野雞、煎肥雁和鶬鶴,還有鹵雞和燉龜肉湯,味美而又濃烈啊——經久不散。”另外,《大招》裏還提到有“楚酪”——楚式奶酪,“醢豚”——小豬肉醬,“苦狗”——狗肉幹,“炙鴉”——烤烏鴉,“烝鳧”——蒸野雞,“煎”——煎鯽魚,“雀”——黃雀羹等菜肴。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湖南先民的飲食生活中已有燒、烤、燜、煎、煮、蒸、燉、醋烹、鹵、醬等十來種烹調方法。所采用的原料,也都是具有楚地湖南侍色的物產資源。此外,根據《楚辭》的記載,當時的小吃也是很有特色的。屈原這樣描寫:“。。粔籹蜜鉺,有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凍,有瓊漿些。。”解釋為白話意思是:“有油煎的蜜糖糯米粑粑和蒸熟的蜜餅,還有飴糖。冰鎮的糯米酒真清涼醇厚,玉黃色的黃酒夠你陶醉。。”上述這些,都說明了早在戰國時期,湖南先民的飲食生活相當豐富多彩,烹調技藝相當成熟,形成了酸、鹹、甜、苦等為主的南方風味。至於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先民的日常主食,據考古及史載資料證實,有稻、粱、豆、麥、黍、稷、粟、米等,但主要是稻米。蒸飯用甑、鍋、釜等。蒸熟的飯,顆粒不粘,味甘適口。煮粥則用鬲,將米和水同放鬲中加火煮,米熟即得。飯粥蒸煮、菜肴烹調之後,須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當時湖南盛食之器,不僅品種齊全,而且精致雅觀。就質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等。這些食器,雖然自殷商以來就出現了,但在湖南,其造型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湖南長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數千件漆器,造型優美,色彩豔麗,花紋流暢。

2 秦漢兩代時期

秦漢兩代,湖南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方法到風味風格都比較完整的體係,其使用原料之豐盛,烹調方法之多彩,風味之鮮美,都是比較突出的。1972 年從湖南長沙市馬王堆的軟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遺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湖南的精肴美饌已近百種。僅肉羹一項就有5大類24種。用純肉燒的叫太羹,是羹中最好的,有9種,均為濃湯;用清燉方法煮的清湯叫白羹,有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鮮鱖藕鮑白羹等7種;加芹菜燒的肉羹叫中羹,有狗巾羹、雁巾羹、鯽藕中羹3種;用蒿燒的肉羹叫逢羹,有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用苦菜燒的肉羹叫苦羹,有狗苦羹和牛苦羹兩種。另外還有72種食物。如“魚膚”是從生魚腹上割取的肉;“牛膾”、“鹿膾”等是把生肉切成細絲製成的食物;“熬兔”、“熬陰鶉”是幹煎兔或鵪鶉等。

西漢時期

從出土的西漢遺策中可以看出,漢代湖南飲食生活中的烹調方法比戰國時代已有進一步的發展,發展到羹、炙、煎、熬、蒸、濯、膾、脯、臘、炮、醢、、苴等多種。烹調用的調料就有鹽、醬、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由於湖南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所以自唐、宋以來,尤其在明、清之際湖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更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八大菜係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湘菜係。

二 湘菜文化溯源

湘菜為中國八大菜係之一,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取和湘西山區的菜肴為代表發展而成。湘菜在世界上也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是歐美傳媒界所熱衷推薦的一種中國風味。“東按子雞”等湘菜在北美頗受賞識。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也被美國前總統布什寫入了他的筆記本。

湘菜通常被認為是辣,但這並不全對。湖南人嗜辣,全國知名,甚至超過同樣嗜辣的四川人。其實,隻說辣並不完全,因為辣通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但他們的辣又不盡相同:四川是麻辣,貴州是香辣,雲南是鮮辣,陝南是鹹辣,湖南則是酸辣。這酸主要不同於醋,酸而不酷,醇厚柔和,與辣組合,形成一種獨特的風味,尤其是農村,山區的百姓家中的家常菜,簡直是不可一日無酸辣。

湘菜的個性,是因其特定的時間條件所決定的,加上特定的人文因素,便形成了獨特的湖南烹飪文化。這是湖南人民在烹飪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探討這一文化的蘊涵,是很有意味的。

很早以前,學界就曾有一條地理上的“辣帶”,湖南適在其間。不久前,學界又提出了從北非的古埃及文化向東延伸,到達中國東部的吳越文化,存在一條“古文化帶”,湖南屬於大溪文化的遺存,其楚文化又在其間。不需要更早去溯尋了。僅此就賦予了湖南烹飪以地理和曆史的得天獨厚的發展“基因”了。

湖南,地處長江中遊,西、南、東三麵環山,北向敞開至洞庭湖平原,是一個馬蹄形的盆地。這地貌在中國是很獨特的。烹飪上便構成了三大風味流派:

三麵山區及聚居其間的苗族、瑤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多用山野肴蔌和臘製品,似粗拙而質樸,不假飾而純真,是濃鬱渾厚的山鄉風味。

水網密布,水鄉澤國的洞庭湖區,漁農之家常用水產動植物為原料,多用煮、燒、蒸法製作菜肴,清鮮自然,不尚矯飾,特別是“漁家菜”和蒸缽爐子之類,充溢著鄉土的田園風味。

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的湘東地區,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交彙之地,社會活動活躍頻繁之所。這裏的烹飪繼承了曆史之傳統,薈萃全省之精華,廣取海內外之信息,再經名師高手們在融彙之中提煉、融合、升華,創製出具有概括意義的湘菜、湘點,由酸辣寓百味,從酥軟出鮮香,盡顯刀工、火工之功力。在色、香、形、味上,既高貴典雅、華彩富麗,又清新淡雅,鏽逸素麗,還有質樸古雅、粗放壯麗,是湖南烹飪的典型,中國風味一大流派的代表。麵對它的風味特色,食客們從未酸辣而卻步,相反為之傾心、迷念。不然的話,那位翰林出生的曾廣鈞,安能寫出“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這樣傳誦遐邇的名句呢?其實,這首呤詠從《楚辭》時代就開始了。在《招魂》、《大招》等篇章中,在所列舉的多款楚地肴饌中,便有“大苦鹹酸,辛甘行些”這樣的句子。晚些時候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食單》列出百餘種菜品,還有多款實物,其中的活焙小魚至今仍遺存在山村生活中。直到近代譚延家廚所創製的“組庵菜係列”,可見湖南烹飪的曆史年前的水稻遺存,聯係學界關於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觀點,證明湖南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之早,與世界農耕發時間相近,證明湖南烹飪的曆史悠久和湖南烹飪文化的積澱之深厚,也證明“辣帶”與“古文化帶”之說,自來有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