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湘菜(2 / 3)

湖南烹飪以酸辣風味位主體,還是一種養生的優選,是一種飲食養生文化的體現。由於湖南的地貌,加上它正處在孟加拉灣暖濕氣流與太平洋暖濕氣流相拮抗之地。年降水量達1300——1800毫米之多,而大小河流密布成水網,下泄又常遭洞庭湖水頂托引致內澇,從山區到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卑濕之地”,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常受寒暑內蘊之侵而易致濕鬱。於是,發汗、祛濕、開鬱的辛辣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嗜辣之習,甚於巴蜀。另一方麵,熱辣寒酸,開放的辣與收斂的酸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使三湘人民獲得了養生保健的嗬護,得以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休養生息。這就是酸辣風味的科學闡釋,也是湖南烹飪文化的內涵,是味覺藝術和食養科學的辨證統一。

一般說來,湖南飲食風俗主要有著以下背景和特征:

(1)在湖南,“吃”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意義。

首先在人們的婚嫁喪娶這類大事中,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結婚稱“吃喜酒”;死了人,俗稱“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滿月”;過生日,則要吃荷包蛋,吃“壽麵”。其次,“吃”也是人們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見麵,第一句問候常常是:“吃了飯嗎?”去朋友家做客,能夠吃到10樣或12樣菜,就意味著受到了主人最熱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於地理、氣候等方麵的原因,絕大部分地區種植水稻,人們日常飲食以大米為主食。但在少數山區,特別是湘北山區的一些地方,種植旱糧作物,隻能以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為主食。近年來,這些地區經濟逐步發展,生產烤煙或藥材,賣給國家可以換回大米,所以逐漸也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了。紅薯、馬鈴薯逐漸從主食中分離出來而成為製作澱粉類食品、釀酒、曬幹菜等的原料或養家畜的飼料。在湖南,無論城市鄉村,人們都是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較隨便,一天之內最重晚餐,一周之內最重周末的飲食。鄉村中,一天三餐無明顯差別,每逢農曆節日或節氣,在飲食上一般要比城市來得隆重。一年之內,最重春節前後的飲食。此外,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根據季節時令來製做一些醃菜、幹菜、泡菜、酢菜、臘菜。每逢客至,總要端上桌來顯示主婦的手藝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無論是平日的三餐,還是餐廳酒家的宴會,或是三朋四友小酌,總得有一兩樣辣椒菜。

據說辣椒原產於南美洲熱帶地區,明末傳入中國。湖南地理環境上古稱“卑濕之地”,多雨潮濕。辣椒有禦寒法風濕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終年以米飯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開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來,便形成了嗜辣的風俗。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樣繁多。將大紅椒用密封的酸壇泡,辣中有酸,謂之“酸辣”;將紅辣、花椒、大蒜並舉,謂之“麻辣”;將大紅辣椒剁碎,醃在密封壇內,辣中帶鹹,謂之“鹹辣”;將大紅辣椒剁碎後,拌和大米幹粉,醃在密封壇內,食用時可幹炒,可攪糊,謂之“胙辣”;將紅辣椒碾碎後,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濃烈,謂之“油辣”;將大紅辣椒放火中燒烤,然後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醬油涼拌,辣中帶甜,謂之“鮮辣”。此外,還可用幹、鮮辣椒做烹飪配料,吃法更是多種多樣。尤其是湘西的侗鄉苗寨,每逢客至,總要用幹辣椒燉肉招待。勸客時,總是殷勤地再三請吃“辣椒”,而不是請吃“肉”,可見嗜辣之甚。近年來,湖南菜頗受歐、美、東南亞地區顧客的歡迎,尤以美國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濃、香、鮮、辣的湖南菜。在美國,有的湘菜館門前懸掛畫有大紅辣椒的牌子,上書湖南辣椒,館內女招待的圍裙上,也繡著大紅辣椒。

(4)湖南人愛吃苦味。據文獻記載,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楚辭·招魂》中有“大苦鹹酸,辛甘行些”的詩句。這裏的“大苦”,據說就是豆豉。那麼這種由豆類加工而成的調味品,已有2000 多年的曆史了。至今,湖南人還有愛吃豆豉的習慣,如“瀏陽豆鼓”,就是地方名優特產之一。其它如苦瓜、苦蕎麥,也都是湖南人所喜愛的食湘俗嗜苦不僅有其曆史淵源,而且有其地方特點。湖南地處亞熱帶,暑熱時間較長。祖國傳統醫學解釋暑的含義是:天氣主熱,地氣主濕,濕熱交蒸謂之暑;人在氣交之中,感而為病,則為暑病。而“苦能瀉火”、“苦能燥濕”、“苦能健胃”。所以人們適當地吃些帶苦味的食物,有助於清熱、除濕、和胃,於衛生保健大有益處。縱觀湖南的地勢地貌,湘北多為湖區,湘西南多為山區,湘中則為典型的丘陵地帶。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導致了湖南各地飲食風俗的多樣性。我們把它劃為三個食風區,即湘西食風區、湘中南食風區和湘北食風區。

三 湘菜特色

湘菜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位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取的菜以烹製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鹹辣香軟,以燉菜和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海味,煙熏臘肉和各種醃肉、風雞、口味偏重於鹹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總之,湘菜的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湘菜的著名菜點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發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等。

湘江流域的菜

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係的主要代表。它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在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煨、燉講究微火烹調,煨則味透汁濃,燉則湯清如鏡;臘味製法包括煙熏、鹵製、叉燒,著名的湖南臘肉係煙熏製品,既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質原湯蒸;炒則突出鮮、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參盆蒸”、“臘味合蒸”、 臘味合蒸“走油豆豉扣肉”、“麻辣仔雞”等,都是名菜佳肴。

洞庭湖區的菜

以烹製河鮮、家禽和家言見長,多用燉、燒、蒸、臘的製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燉菜常用火鍋上桌,民間則用蒸缽置泥爐上燉煮,俗稱蒸缽爐子。往往是邊煮邊吃邊下料,滾熱鮮嫩,津津有味,當地有“不願進朝當駙馬,隻要蒸缽爐子咕咕嘎”的民謠,充分說明燉菜廣為人民喜愛。代表菜有:“洞庭金龜”、“網油叉燒洞庭桂魚”,“蝴蝶飄海”、 冰糖湘蓮“冰糖湘蓮”等,皆為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區名肴。

湘西菜

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鹹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濃厚的山鄉風味。代表菜有:“紅燒寒菌”、“板栗燒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鴨”等,皆為馳名湘西的佳肴。

縱觀湖南菜係共同風味是辣味菜和臘味菜。以辣味強烈著稱的朝天辣椒,全省各地均有出產,是製作辣味菜的主要原料。臘肉的製作曆史悠久,在中國相傳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三地區的菜各具特色,但井非截然不同,而是同中存異,異中見同,相互依存,彼此交流。統觀全貌,則刀工精細,形味兼美,調味多變,酸辣著稱,講究原汁,技法多樣,尤重煨烤。“日夜江聲下洞庭”,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湘菜這朵奇葩,將會開得更加鮮豔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