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一 春節食俗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曆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在年飯中,小麥產區的北方,節日主要食物是以餃子為主;水稻產區的南方,則以湯圓、年糕、煎堆、素食為主。
二 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故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陳誌歲《湯圓》詩:“顆顆圓圓像龍眼,耋齠愛吃要功夫。拌雲漫舀銀缸水,摶雪輕摩玉掌膚。推入湯鍋驅白鴨,撈來糖碗滾黃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節日詩》)。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元宵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麵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麵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鬥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借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元宵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麵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麵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鬥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誌》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禦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致。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麵、黃米麵和苞榖麵。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薑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豬板油剔筋、膜,切末斬碎,放盆中加白糖,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豬油芝麻餡心小圓子。水磨粉加水拌和揉搓成光潔粉團,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團。鍋內清水燒沸,放入湯團煮三分鍾後,待湯團浮起時加入少量涼水,並用勺推動以防黏鍋。再稍煮片刻,待餡心成熟,湯團表皮呈玉色,有光澤時,即連湯舀入碗中,加入白糖,撒上桂花即成。豬油湯團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湯團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具有香、 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鮮爽可口,令人稱絕。
三 中和節
中和節 農曆二月初二,為中和節,又稱龍頭節或春龍節,是傳說中春龍抬頭普降春雨的日子,在北方比較流行。中和節在古代則是祭春龍的節日。節日食物主要有龍須麵、春餅(龍鱗餅)、炸春卷、炸春段、炸糕、太陽糕和五蔬盤,往往習慣配食黃豆醬、麵醬、蔥、蒜等食物。
閩南風俗,每逢農曆初二和十六稱為“牙”,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農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個祭拜日,稱為“頭牙”;每年的臘月十六,是最後一個祭拜日,稱之為“尾牙”。尾牙表示一年的結束,而頭牙就表示一年的開始。頭牙過完,春節正式結束,一年忙碌的生活就正式開始了。人們在這一天祈求上天在這一年都風調雨順,祈望有個好收成。
春餅,是北京民俗食品,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麵餅,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則號為春盤。江南所製,不同於北方。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最早的春餅是與合菜物在一個盤裏的,稱為“春盤”。關於春盤的記載,可見於周處《風土誌》:“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五髒氣也。”這裏的五辛盤即春盤。《四時寶鏡》說“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唐宋時,春盤已放在立春日出現。杜甫亦有“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
古代立春日吃春餅,不但在民間一直流行,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季節食品頒賜給近臣。《歲時廣記》曾記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南宋時“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王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春卷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曆史悠久。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卷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裏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裏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於晉代,初名五辛盤。五辛盤中盛有五種辛葷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等,是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髒之氣用的。唐時,春盤的內容有了變化,春盤的內容更趨精美。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類似記載,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 春卷 春卷漢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參《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唐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誌》:“立春賜春盤。”《類腋·天部·正月》引《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四 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麵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的食品。
北方地區節日飲食以素食為主,喜歡吃以香椿為原料製作的炸香椿魚、香椿麵、香椿豆、香椿炒雞蛋、香椿煎餅等素食。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麵,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 清明節飲食慣。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裏采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後洗淨晾幹,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後我們就要準備裏麵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我們這裏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卜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麵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後,這個綿菜餅裏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後放到蒸籠裏蒸上25分鍾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麵盤成龍形,龍身中間紮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幹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幹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隻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裏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裏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國內寒食節已經曆兩千多年,寒食節這一天甚至幾天要禁火戒煙,作為“食為天”之須臾不可缺少的食品飲料,其必然應運而生,必然會介入社會各個級別家庭生活中。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餅、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麵燕、蛇盤、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則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寒食食品還需提及的是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中的青精飯。製青精飯主要用南燭木,也名黑飯草。方法是“采其枝葉,搗汁,用汁浸米,蒸飯,曬幹,堅而碧也。”
杏酪為寒食節中的另一高檔食品,東晉孫楚祭介之推食品中便有杏酪。據《冊府元龜》記載,五代時後周廣順元年,太祖郭威曾作禦批宣示群臣,意思為一些土特產取之民家,未免勞煩,率多糜費,今後不要再進奉。其中所列的土特產貢品中便列有懷州產寒食杏仁。
寒食粥,源自於寒食節。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 寒食粥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隻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裏,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於是就有個寒食粥,也就是節日前將粥煮好,以備節日時食用,自然就成了寒食。
五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