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的食禮(1 / 2)

民以食為天,吃是我們最常接觸的話題。然而,吃飯也有自己的禮儀。中國的曆史,如我們眾所周知那麼長,中國的飲食禮儀經曆過哪些階段的哪些變化,我們可能很少主動的去了解過。

總結曆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04級學生的成果,成了這篇“中國的食禮”,希望能夠對大家了解曆史有所幫助。他們的表現令我驚訝,也欣喜。能夠擁有這樣的學生,是我們的驕傲。

我們把中國的食禮分為下麵幾個階段:

先秦——秦漢時期: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燒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元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製的基石。“以禮定分”最後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在原始社會,人們遵循的是對財物的共同占有,平均分配。那時,既無餐廳也沒有飯桌。人們均圍在火塘旁進餐(端著器皿等詩分食)——這就是分餐製度的起源。由此可見,分餐製並不是外國人的專製和舶來品,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原始飲食形態。先秦時期,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席地而食,或憑俎案而食。商代以後,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人家,市內都鋪席。貴族之家除用竹、葦織席外,還有的鋪蘭席、桂席、蘇熏康席等。王公之家則鋪用更華麗的象牙席。西周禮製規定天子用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兩重。後來有關用席等級意識淡化。一般隻鋪一重,講究的鋪兩重。下麵一層大,稱之為“筵”,上麵一層小,稱之為“席”,都是迎賓送客進行飲食活動時的坐墊。“筵席”後來逐漸演變成為酒席的代名詞秦代承襲了先秦的南稻北粟。副食除牛、羊、狗、豬肉外,還有蔬菜、果品。《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鹹陽城還有醬肉店、幹肉鋪。秦代人們還普遍喜歡吃狗肉,所以當時出現了以屠狗為業的人。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大將樊噲,微時即“以屠狗為事”。就連荊軻也“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

秦時的餐具主要有盆、缽、碗、箸等。盆用來夾砂陶製品。缽、碗為進餐食具。箸是先秦時代食器“筴”的沿革名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說紂王喜用象牙筷吃熊掌。可見象箸在我國曆史更為久遠。西周時代,市場上出賣烹飪的熟食不多,一般人也不再市場上買零食,戰國時,市場上出售飲食的店鋪也不過賣些酒、魚、肉幹、鹽。到漢代,“熟食便列”。漢時有一種糖餅類似於今天的餛飩,還出現了烤羊肉串,淮安王劉安發明了豆腐。漢代著名菜肴有:枸豚韭卵(枸杞子燉小豬肉和韭菜炒雞蛋)、狗巾羹(狗肉搭配芹菜做的羹湯)、濯雞(油炸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