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遷移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從西北新疆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大烤肉、涮肉;從東南江浙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叉燒、臘味;從南方閩粵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烤鵝、魚生;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帶來他們的紅油魚香等飲食珍品。所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宮廷的飲食,使飲食文化出現了新局麵。合食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北方少數民族傳過來的,在此之前中原地區一直采用分食製,此後合食製被廣大中原地區接受並延襲至今。合食用餐方式的了現是飲食史上的一座裏程碑。除了合食製以外,胡床的出現也極大的影響了飲食禮儀的發展。胡床又稱交床,俗稱馬紮子,類似於無靠背的折疊椅,胡床因由遊牧民族傳入中原而得名,其出現改變了傳統跪坐的習慣,提高了坐姿。坐姿更舒服,視野更開闊。
宋宴分為大中小宴,還有曲宴。諸宴所在地方、參加人員、檔次規模、擺設、儀節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次宴饗,參加人員因地位不同,所在位置也不同,享受待遇也就不同,當然也有儀節之別。合食製至宋代逐漸普及開來,適於聚而合餐的桌椅也逐漸普及。宴會第一道貼應該在三天或者三天以前送到擬請客人的府上。俗話說“三日是請客,兩日是招客,當日是抓客”。宋元期間有三次與少數民族的戰爭,這些戰爭,促進了南北飲食的大交流,即食物傳入中原。
明代在飲宴禮儀上與前代有所不同,主要在飲宴用樂製度上。明宮廷飲宴禮節十分煩瑣,皇帝入座、出座、進膳、進酒均有音樂伴奏。處處體現出君尊臣卑,等級森嚴,使得宮廷飲食生活呈現出濃厚的禮樂文化氛圍。皇帝飲第一杯酒時要奏《炎精之曲》,內外官員均跪飲,飲畢,音樂停止。喝第二杯酒時,奏《皇風之曲》。皇帝舉酒,群臣也舉酒,音樂停止。喝完第二杯酒後要進湯,演《平定天下之舞》。喝第三杯酒時,奏《眷皇明之曲》。飲後演《撫安四夷之舞》。
清代民間所設宴席無論在公署在家在酒樓主人必肅客於門,主客互以長揖為禮。既入座,以茶點及水旱煙敬客。俟筵席陳設,主人乃肅客入席。席之陳設樣式不一樣。最高位為首座,相對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開席前,主人必敬酒,或自斟,或由仆人代斟,。引導客人入席。此時必定稱呼客人的稱謂,且冠以姓,這叫定席,又稱按席,也叫按座。主人敬酒,客必起立承之。終席後可到別室飲茶,也可以出去散步,但要向主人做長揖以致謝。
§§第四章 飲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