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溫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皮膚粘膜損傷,蛋白質在43℃開始變性,胃腸道粘液在達60℃時會產生不可逆的降解,在47℃以上時,血細胞、培養細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所以不要在冬季經常飲用過熱的飲料。忌吃有黑斑的紅薯
表皮呈褐色或黑色斑點的紅薯,是受到了黑斑病菌的汙染。黑斑病菌排出的毒素,含有番薯酮和番薯酮醇,使番薯變硬,發苦,對人體的肝髒有害。這種毒素用水煮、蒸和火烤,其生物活性均不能破壞,故生吃或熟吃有黑斑病的紅薯均能引起中毒。不宜過多食用桔子
桔子是含熱量較大的水果,一次性過多食用,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導致"上火",出現口舌幹燥、咽喉腫痛等症狀。因此,橘子不宜食用過多,若已"上火",可用海帶50克,洗滌後切碎,煎水代茶飲,可"去火"。忌食未醃透的酸菜
未醃透的酸菜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將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使紅細胞失去攜氧功能。導致全身缺氧,出現胸悶、氣促、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狀。此外,亞硝酸胺類化合物還是致癌物。
道教飲食習俗
1、食物以新鮮、潔淨為宜。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飲食中應保證食物的新鮮。新鮮而不變質的食物,其富含的營養成分才能被人體很好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相反,變質或經過過度烹飪的食物,其營養成分不僅會大量的流失,還容易由於細菌滋生而導致人體發生食物中毒等症。對此,古人亦有同樣的看法。漢代醫家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說過:“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這就在告誡人們,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對人體有很大的害處。不僅如此,食物不僅要保持新鮮,還應保持清潔。這也是飲食衛生的一個重要方麵。清潔的食物能夠預防“病從口入”,以免由於受過細菌、病毒或農藥汙染的食物進入人體而引發多種疾病。因此,飲食衛生的第一要領,即在於要保持食物的新鮮和潔淨。
2、飲食以熟食為宜。食用熟食同樣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原則之一,尤其是肉類,食用前應將其製熟。除了水果、黃瓜、西紅柿等新鮮瓜果外,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物都不宜生吃。食用前,應注意先將食物烹調加熱至熟透。在食物加工、烹調的過程中,其不僅能夠得到清潔和消毒,而且有利於人體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食用熟食這個飲食習慣,在人類取得火種後就已形成。道教飲食養生中,更將這一點視為飲食養生的重要內容。《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
3、飲食應因時而異。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人們應注意調整飲食,這不僅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更能夠保證人體健康。春季氣候溫暖,飲食以涼性食物為宜;夏季氣候炎熱,飲食以寒性食物為宜;秋季氣候幹燥,應以潤燥食物為宜;冬季氣候寒冷,則應多食溫熱性食物。
4、飲食應因人而異。每個人在年齡、體質、飲食習慣等方麵都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應根據個人差異食用適宜自己的食物。如:肥胖之人應以清淡食物為宜;胃酸過多之人應多吃堿性食物;腎虛之人應多吃黑豆、核桃仁、動物腎髒等食物。
5、注意食物的毒性作用。如海豚、發芽的土豆等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膳食中人們應注意避免食用,以免發生食物中毒。毒性較強的食物甚至會威脅生命。因此,人們在飲食中應多加小心,不要貪圖一時味美而影響自身健康。
§§第五章 民族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