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比酒更為普及的一種飲料。唐代飲茶要加許多香料和調料,宋以後逐漸發展起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飲茶講究茶葉、水質的品格,火候水溫的適宜以及茶具的風格,飲茶的環境、氣氛等多種條件。日本在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茶道,對日本文化和國民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漢族和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將身體保健、文化欣賞、社會交際媒體等多種功能綜合為一身,成為民族飲食中最普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
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俗
漢族的飲食一方麵受到本地區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同時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歲時節日即是表現漢族飲食文化風格的重要時期。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節日食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隻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征性的活動。第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漢族的各類歲時節慶日從年初開始直到年終,每個節日差不多都有相應的特殊食品和習俗。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就寓含著親人團聚、闔家安康的意義和祝願;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寓含著家庭和每個人的生活步步升“高”(糕)的良好祝願。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征“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被賦於深厚的文化意義,它把深切懷念傑出的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重的鄉土感情結合起來,千百年來傳承不衰。端午節的雄黃酒則將保健效用和信仰心理作用結合為一體,成為既驅蟲又避邪的吉祥飲品。中秋節的月餅,與自然天象的圓月相對應,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月餅既成為自然景象的象征物,又被賦於濃重的文化意義。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嚐新節吃新穀,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糕等,都是在曆史發展中形成並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它不僅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人在一定的自然時令節候環境,社會場合和人生階段等特殊環境中的心理和文化需要。節慶日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綜合性的獨特文化現象。在節慶日中,從民俗的意義而言,生活中的某些常規被打破。非節日期間為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甚至溫飽的日常服飾和飲食慣例被打破,在飲食、服飾方麵特殊的信仰、禮儀、社交、審美等文化要求被突出出來,因而形成獨特的有關食品和食俗。漢族食俗在這些方麵有相當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第三種食品是節慶日和某些特定場合間饋贈親朋好友或其他對象的禮品。漢族中,過去長期以來以饋贈食品作為表達友好感情,建立親密和睦人際關係的一種獨特方式。例如親朋好友之間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生日送蛋糕、壽麵,都具有特定的民俗意義。民間與婚姻有關的節慶活動中往往要饋贈紅棗、喜蛋、長麵,也都包含著諸如“早生貴子”、“百年合好”等美好祝願的深厚民俗內容。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世界上每一民族,由於曆史發展、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飲食中各自有一定的信仰和禁忌。這方麵情況很複雜,有些飲食禁忌,實際上產生於某些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各地都有一些性能容易發生相互衝突的食物不能同時混同食用等禁忌,就來源於某些樸素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缺乏科學文化知識的過去,對人的飲食衛生和身體健康起過一定的保護作用。相當一部分飲食禁忌與信仰因素互為表裏,是對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采取的消極防範措施,它實際上是原始信仰的遺留。其中也有少部分脫去迷信色彩,轉化成為規範飲食和其他社會生活的禮俗。例如在舊時代,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曆年前煮熟,過節三天隻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生食品尤其主食為炊則意味全年辦事不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三天間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而江蘇南京等地則以正月初二為米娘娘生日,這天是人類的一件大事,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薑,因為鮮薑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古代人們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相互感應。這類信仰、禁忌觀念有形無形地滲透在漢族的某些飲食習慣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殘存在飲食習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經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經驗正在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而使漢族的飲食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