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以牧業為主,藏係綿羊、山羊和犛牛是青藏高原的特產。農作物以青棵為主,也種植小麥、養麥、豌豆、蠶豆、土豆、扁豆等作物,藏東南地區出產水稻、玉米、雞爪穀、花生、大豆。
西藏地區盛產冬蟲夏草、蘑菇、雪雞和人參果。蟲草燉雪雞、蘑菇燉羊肉、人參果酥油大米飯被譽為藏北三珍,是不可多得的佳肴。藏民也飼養豬、狗、馬、驢、騾、雞、鴨、鵝等家禽家畜。
藏族的飲食,牧區與農區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歡吃青棵麵、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製品。過去牧區糧食極少,肉食與奶製品又相當匾乏,糌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並視蔬菜為野草,逐水而居,飲食無定頓,饑而食,竭而飲,旺季飽食飽飲,淡季節食。現在牧區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個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儲備糧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儲備量,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
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成人參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種麵食,和麵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後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夫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
聚居於青海、甘肅的藏族群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製作水油餅時將麵粉揉成碗口大的麵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後撈出,加酥油食用。
河曲地區的藏族有製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100餘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雲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麵粑粑、蒸饃作為主食。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多用胸岔肉和助條間的肉敬客。對尊貴的客人要奉敬一盤羊尾,尾捎上還要留有一塔象征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頭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處的肉是給牙齒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夥子在女朋友家吃了這種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許了他們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