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保存。製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後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幹即成。雲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後,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後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肉類的儲存多用於風幹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幹。冬季製作風幹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幹肉的新鮮色味。雲南藏族稱這種風幹肉為“牛羊幹巴”。
奶類及奶製品也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製作。茯茶內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待客多以酥油茶、糌粑和肉食品。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麵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裏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讚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
客人必須喝3碗,第一碗不能喝盡,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3碗之後,如果不想再喝,可將茶渣潑到地上,否則主人會一直勸客人喝下去。有些地方,客人若無告辭之意又不想喝了,主人斟滿後,就放在那裏,待告辭時一飲而盡。主人勸酒時,客人要用無名指在酒中蘸3下,向空中彈3次,祝福後才能飲下,第一碗必須喝完,再幹3碗,若喝不完,主人要唱勸酒歌,歌聲一落,客人要一飲而盡,逢上節慶日,都要喝得一醉方休。有的地方作客之人要自帶幹糧、餐具,主人隻供給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