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居住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人種和語言屬於土耳其民族係統,人口約六百五十萬人分布於新疆全境的城市和鄉村中。
九世紀下半葉以後,維吾爾族被趕出蒙古北部高原,他們經河西走廊遷徙到今天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內。此後,維吾爾族的飲食從原來的以肉、乳為主轉變為以穀物為主、以肉為輔。對維吾爾族來說,更大的社會變動是宗教上的變化。
到十三世紀為止,維吾爾族全族改信伊斯蘭教,其飲食文化也加入到伊斯蘭教飲食圈子中去了。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維吾爾語稱之為“嘎巴布”)。從西亞各地到烏魯木齊的街頭都能見到這種食品。
羊肉串看上去像是來自西方,但實際上是土耳其民族固有的食品。與羊肉串不同,穀類、粉食類食品中的用小麥粉和雜穀粉烤製的餅狀的饢,可以看作是從西方傳入的中東類型的飲食文化。
維吾爾族是新疆從遊牧民族較早轉為定居農業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飲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遊牧民族特有的風俗。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以麵食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類、乳類,蔬菜吃的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過去,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麵粥),中午為麵類主食,晚飯是湯麵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鬆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卜、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卜、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烤製食品是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同時也為新疆其他民族所喜好。維吾爾族烤製食品的專用“饢坑”,建造十分特別。一般是在房前選一塊空地,用土坯和磚砌成口小肚子大的圓形爐膛,高約一米。爐膛的內壁,用黃土和泥,內加鹽水和羊毛,抹二三厘米厚。烤製食品時,先用木柴或焦炭將爐膛燒熱,取出明火,然後將需要烤製的食品,快速貼在爐壁上,加上封蓋即可。
“饢坑”的用途很廣,除烤製麵食外,還可烤製肉食,如肉饢、油饢、包子、帕爾木丁、芝麻饢、層層饢、疙瘩包子、比加可饢等,這些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維吾爾族人民長期重視園林生產,絕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都有自己的果園,因而有常年食用瓜果的習慣,果園成為生活在塔裏木盆地周圍綠洲上的維吾爾族人的天然維生素寶庫。從5月份成熟的桑椹、6月份成熟的杏子開始,各種水果接連不斷成熟,一年中有近七個月的時間能吃到新鮮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