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新的完整的概括和係統論述。決議將毛澤東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理論歸納為六個方麵:即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關於政策和策略、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於黨的建設。決議還把貫穿於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精辟地稱之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並把它的豐富內容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麵,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製度,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實踐。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黨的七大被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已重新確立了這一科學體係的指導地位,它將長期指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和行動。
中國革命發生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特殊的國情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正確地回答了如何進行中國革命和革命的發展方向等一係列基本問題。這種新型革命論的提出和係統闡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論的創造性發展和新貢獻。
首先,關於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性質的科學論斷。明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一個基本的和首要問題。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作了係統的理論闡述。在分析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論述了中國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同時,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民主革命已經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那麼,這種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何處呢?毛澤東指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曆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曆史的時代。在這之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於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在這之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則屬於新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範疇,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因為,處於社會主義日益興盛、資本主義不斷衰落的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如果發生了反對帝國主義,即反對國際資產階級、反對國際資本主義的革命,它必然成為新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作為反帝反封建的中國民主革命,自然不可能例外。第二,革命領導權不同,中國民主革命不再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因為中國資產階級不具備領導中國革命的資格。民族資產階級既具有參加革命的可能性,又帶有對敵人的妥協性。因此,領導中國革命的任務,曆史地落在了中國無產階級的肩上。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近代中國曆史證明,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的舊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舊民主主義已讓位於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不造成資產階級專政,而造成各革命階級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統一戰線的聯合專政,並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
其次,關於中國革命的進程,必須分兩步走。毛澤東提出中國革命“兩步走”的思想,即整個中國革命分為兩步,第一步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中國革命之所以要分兩步走,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這是由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的。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第二,社會主義革命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需要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之作必要準備。例如,統一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等。第三,不同性質的革命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務和特定的時間,隻能由一個革命到另一個革命,如果“畢其功於一役”,必然降低對於當時任務的努力,這是對革命發展很有害的。第四,在一定的時期中,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參加反帝和反封建的鬥爭。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參加革命的一麵,又有動搖、妥協的一麵,這是毛澤東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麵性特點的正確分析。混淆革命階段,就會把革命的同盟者當成革命對象,從而損害革命。
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猶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新民主主義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它會促使社會主義因素的發展,這一革命又處於社會主義向上高漲、資本主義向下低落的國際環境中,所以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終極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
再次,關於中國革命的途徑,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並在理論上作了論述,形成了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完整理論,成功地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毛澤東關於獨特的中國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主要內容有:第一,分析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這主要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製度,對外沒有民族獨立,無議會可以利用;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廣大農村則是他們統治的薄弱環節;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這就決定了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因此,在中國,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工作的重點必須放在農村。第二,論述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現實可能性。一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的自給自足,為農村革命根據地存在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同時,由於各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新舊軍閥之間的衝突,使他們不能協同一致鎮壓革命力量。二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影響,為農村根據地奠定了群眾基礎。三是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紅軍的存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政策的正確等,都為農村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條件。第三,指明了中國革命道路的基本內容,即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這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心陣地,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鬥爭為主要鬥爭形式,最後達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目的。
最後,關於中國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同時,毛澤東還提出革命勝利後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科學勾畫了新中國的發展藍圖。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是建立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是沒收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允許不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即保護民族工商業。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這些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體現和展開。
(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起就確定的奮鬥目標。新中國建立之時,黨中央認為:先經過一段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這至少要10年到15年,然後視情況而定。因此,當時的《共同綱領》,沒有把社會主義的前途寫進去。後來,隨著國內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1953年6月,毛澤東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成功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偉大的曆史性勝利。取得這個勝利的根本原因在於,在毛澤東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指引下,整個社會主義改造工作,走的是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