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本質有不同的實現形式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是從最高和最深層次上對社會主義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和具體製度都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是指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麵的表現出來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它構成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框架。這些特征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各個曆史時期都應該具備的,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其他一切社會製度的一般特點,具有普遍性、原則性和穩定性。社會主義具體製度是指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現實中的實踐形式或實現形式,即社會主義的體製模式。社會主義實現形式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曆史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而它具有特殊性、靈活性和變動性。社會主義具體製度是由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決定和派生的,是反映和體現基本製度的。隻有社會主義具體製度能較好的反映和體現基本製度的要求時,社會主義優越性才能比較充分地發揮出來,社會主義才能健康發展。反之,社會主義發展必然遭遇困難和挫折。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教訓,由於長期以來沒有完全搞清楚社會主義本質,也就不能找到社會主義製度合適的實現形式,影響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妨礙了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鄧小平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是好的,同時又強調對社會主義的具體製度實行改革,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努力探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等基本製度的有效實現形式,以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因此,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前提下,通過改革,努力探索和完善具有各國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形式,是建設社會主義一項共同的曆史任務。
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共同性與具體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的表現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世界是統一的,又是多樣的。同時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具體事物的矛盾的性質和特點又是不同的,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這些重要原理,可以正確理解和說明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民族特色之間的關係。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社會主義在依循普遍規律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各國國情的特殊性,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曆史的和現實的、國內的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使社會主義製度在不同的國家和一個國家不同的曆史時期所采用的具體形式不盡相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指導原則,指明了大方向、大輪廓,但是要把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實現形式,創造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還需要在實踐中去努力探索。
社會主義製度實現形式的多樣性,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明確闡述的重要思想。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指出:“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於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係,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曆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初稿中》也指出: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由於開始建立社會主義時所處的條件不同,這種過渡的具體條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應當是多種多樣的。地方差別、經濟結構的特點、生活方式、居民的覺悟程度和實現這種或那種計劃的嚐試——所有這些都必定在國家這個或那個勞動公社走向社會主義的途徑的特點上反映出來。”由此看來,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形式,正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
社會主義實現形式或社會主義模式的多樣性,是由哪些具體的實際的因素造成的呢?有的學者歸納為八個因素:曆史傳統;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地理條件;人口構成;國際環境;人民群眾的意願和實踐;執政黨的自身狀況;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等。這些因素都會對本國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產生影響,當然影響的強弱,作用的大小是有區別的。總起來說,從縱向看有曆史和現實兩方麵,從橫向看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麵。認真研究和分析形成社會主義不同模式的因素,有利於從本國實際出發,尋找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形式。社會主義從來不存在“一種模式”、“一條道路”、“一個中心”,所謂社會主義的“惟一模式”、“固定模式”、“最佳模式”是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多樣性的客觀事實的。
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民族特色是有機統一的,是兩個不可或缺、不可偏廢的方麵。既不能用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來抹殺民族特色,也不能以“民族特色”來否定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或普遍性。如果把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的設想當作金科玉律,不顧國情,照抄照搬,那就是以教條或僵化的錯誤態度對待科學社會主義,必然在實踐中窒息社會主義的活力。如果一味強調本國實際的特殊性,否定或放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必然使社會主義發展走上邪路,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如何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和保持本國民族特色很好地結合起來,是必須下很大功夫才能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走自己的建設道路
20世紀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據不同的國情和不同的發展階段,走出自己的道路。這是一條極其寶貴的經驗。走好自己的路,有四個基本要求:
首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走自己的建設道路的決定性因素。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要求,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隻有同多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正確理論的指導作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從思想上來說,就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所謂實事求是,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從當時當地的客觀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都按照客觀規律辦。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尤其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創新,舍此,社會主義就無法走出一條新路、一條好路。因此,鄧小平深刻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充分說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社會主義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應不斷前進,也應勇於和善於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各方麵的創新。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總結革命和建設實踐的一條根本經驗。我們過去犯不犯錯誤,區別就在這裏。一切從實際出發,必然要求解放思想,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已經有過幾次大的思想解放活動。第一次是1978年前後破除“兩個凡是”,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討論,確立實踐的權威,重新恢複和發展了黨的正確思想路線,順利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第二次是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後,消除改革中的種種幹擾,確立“三個有利於”標準,走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第三次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製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推動了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和完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近年來,在深化在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品質的認識、在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又一次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力推動了理論創新、體製創新和科技創新。實踐說明,每一次解放思想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是每一次解放思想都不斷克服著前進道路上的思想障礙,促進了改革和建設發展,推動了社會全麵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