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6.走過烏鎮青石巷(1 / 1)

9月中旬,我和勞動就業處的兩位朋友一道,從318國道經湖州到達烏鎮。車上人說,烏鎮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小鎮,她是一個被文化和旅遊兩片砂輪打磨得燦燦亮亮的中國古鎮品牌,是顆烏黑發亮的古典美眸。

因為烏鎮的水靈,說她是古典美眸,或者古典美眉,都是恰當而令人神往的。到達烏鎮,就發現烏鎮的美果然更多地在於柔波流轉的水,在於水邊淡雅安恬的青青石板街。水是她的明眸,那麼青石板街道無疑是她嫵媚生姿的眉睫。烏鎮打出的廣告是“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這不一樣,也許就在千年人文古鎮的水墨大軸被一索青絲給掛起來了。

是的,就如同我們家鄉的清晨或黃昏,炊煙漸漸升起,嫋嫋地掛向藍天,它的下端係著一幅古樸的山水臨摹作品,係著外鄉人百看不厭的情愫。烏鎮的青石街,是有生命的,是律動地播放著古鎮情事和水鄉趣事的旋律。每一塊石頭,每一方青磚,每一個曾經踏過的腳印,都在這裏留下它原汁原味的反轉片,雖經滄桑歲月衝洗,雖由人情世俗顯影,它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夢一般的記憶,愛一樣的眷戀。

烏鎮街巷的青石,是《香市》的門檻石,是《林家鋪子》的踏腳石,是一個時代的厚重版本。當你沿著這悠長而光滑的巷道向前走去,當你幻想著在青石板的轉角處碰上一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當你兀自設想會有64個進士、161個舉人次第與你打著招呼,當你揣測著烏鎮的“烏”是否就是少女的秀發和村姑的黑眸甚至大嫂的螺黛時,你一定會產生一腔千嬌百媚的好奇心,因而,哪怕一個踉蹌一瞥乜斜,你都在謹小慎微裏且驚且喜,半蹙半顰。

你原本就走在石刻水印的那卷犖犖古籍的裝訂線上,走在四月煙雨迷蒙的柳馥桐香中。

我不知道桐鄉與“梧桐之鄉”有無關係,我隻看見倒映在河麵的是座座古橋,是羽羽閣簷,是片片雲朵。雲朵間蕩著一隻隻悠閑的小船,小船上也許正溫暖著吳儂軟語。聽介紹,烏鎮水網密布,鎮內的河道支流無數,橋梁眾多,有“百步一橋”之說。經千百年的風雨侵襲,現今仍存有30多座可供行走的特色之橋。古橋多因地勢而建,所以它們的樣式也迥異出奇,卓然多姿:或拱窿,或平鋪,或簡設,或輕搭,襯著飛簷白牆,直教曲水留鷗,清波泛銀。你溯流一望,便望見幾多商賈算盤,文士吟謳,漁父歸舟,媛女采蓮,一一被小橋流水納來,又教輕風白月送去。隻有青石板記錄下來了這些嘔呀啁咋,這些潺湲欸乃。好記性的青石巷竭力挽留我的腳步,我隻能讓每一步輕些,再輕些;慢些,再慢些。

留意河的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木製房屋,這些木屋大多是清朝早期建築。烏鎮的民居相對集中在觀音橋以東,保存十分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石刻讓人覺得先人的技藝並不亞於現代人,而他們對於一個小鎮的規劃與布局竟然是如此娟然和完美,真的值得我們許多園林專家和建築工程師好好學習。水閣枕河而建,倚岸而立,三麵置窗,憑窗覽景,實在是一種秀色可餐、待月可沽的永久享受。

青石板上的烏鎮有許多百年老作坊,有很多傳統手藝,像織錦作坊、挑繡作坊、蠶絲作坊和紙傘作坊。這就顯出了烏鎮的地道,她不隨世俗忸怩作態,不借助市囂搔首弄姿。那些傳統的招式裏,那些精湛的工藝中,有著地域的聲名,也有著純淨的操守。

青石板上的烏鎮有風味獨特的美食。熏香的臭豆腐,醇和的甜麵醬,清幽的荷葉粉蒸肉,熱辣的姑嫂餅,鮮香的山羊大麵……無不爭相撩起你的食欲。說起烏鎮的吃,不免要指給你一個佳境:坐在那條柳葉舟上,於月下闌珊的燈火中,一邊聆聽艄公吟哦,一邊在小木桌上擺開美食,細咂慢品,你才會品出人生的那麼一點況味——古典明月照著你用MP4聽歌,千年滋味養著你用普通話向古鎮道一聲“晚安”。

硬底皮鞋在青石板上打下一顆未圓的句號,烏鎮的春夜就要收起在我的日記裏了。雖然離深秋尚遠,烏鎮天空的月和水底的月還是暗送了我兩泓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