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國語與中國語言不同,外文的佛典翻譯成中文必然會受到一些限製,有時會綴華語而賦新義,如“真如”、“無明”、“法界”、“眾生”、“因緣”等;另一方麵外文有自己的語法詞彙,為了忠實於原文,並且中文裏麵也找不到相對應的詞,不得不保留一些異於中文的風格,或存梵音而用其音譯,如“般若”、“瑜伽”、“禪那”、“刹那”等。漢魏六朝佛典翻譯中吸收和創造了大量佛教詞彙,為中國國語係統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使翻譯經典呈現出不同於中土的風格。從語法上看,梁啟超先生指出:
吾輩讀佛典,無論何人,初展卷必生一異感,覺其文體與他書迥然殊異。其最顯著者:(一)普通文章中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佛典殆一概不用(除支謙流之譯本);(二)既不用駢文家之綺詞儷句,亦不采用古文家之繩墨格調;(三)倒裝句法極多;(四)提契句法極多;(五)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釋語;(六)多複牒前文語;(七)有連綴十餘字乃至數十字而成之名詞——一名詞中,含形容格的名詞無數;(八)同格的詞語,鋪排敘列,動至數十;(九)一篇之中,散文詩歌交錯;(十)其詩歌之譯本為無韻的。質言之,則外來語調之色彩甚濃厚,若與吾輩本來之“文學眼”不相習,而尋玩稍近,自感一種調和之美。
佛典翻譯為中文,要求多數人能夠理解,這就不能不通俗,因而不宜於完全用典雅的古文或藻麗的駢體文寫。再一方麵,佛教教義主要是要取得上層人士的接受和重視,因此譯文又不能過於通俗,又要適當采用當時雅語的表達方式。這樣,佛典就創造出一種雅俗之間的、調和中外的,既平實簡練又“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的特殊風格。而此種風格的形成實有賴於羅什及其門下諸人之功。六朝時期的漢譯佛典,為數眾多,單就藝術形式而言,其對六朝詩歌、誌怪小說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的刺激及影響。茲將六朝漢譯偈頌佛典的文學手法概括為以下幾種:
一、特殊句式的開展
(一)齊散結合的新形態
漢譯偈頌可概分為“祇夜”與“伽陀”,祇夜是以韻語的性質重複宣說長行所言之教義,稱之為重頌。長行為散文,祇夜為韻文,二者可說是一整體,這種齊散結合的形式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首開先例,不僅豐富了既有的文體結構,亦影響了後代文學。此類齊散結合的形式,於六朝的漢譯佛經中,數量眾多,茲舉二例於下,以見一斑。
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中,有一段經文述說舍利弗請求佛陀開示甚深微妙法之經過,經文中先以長行敘述其事,其後之偈頌複重宣其內容含義,如: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由上例可看到偈頌的內容是對長行內容的重複,偈頌等於是重宣長行的含義;長行部分是以散文出之,而偈頌部分就明顯地是采用齊言的詩歌形式,但這種齊言的部分並未押韻,所以,它和真正的詩歌又不盡相同。
這種長行與偈頌相間的形式對後來中國文學式樣的形成有極大影響和推動作用,陳寅恪先生說:“佛典製裁長行與偈頌相間,演說經義自然仿效之,故為散文與詩歌互用之體。後世衍變既久,其散文中偶雜以詩歌者,遂成今日章回體小說。其保存原式,仍用散文詩歌合體者,則為今日之彈詞。”
(二)長篇齊言的展現
在中國詩歌中,尤其是在唐前古體詩,篇幅逾百句者並不多見。但在漢譯偈頌中,長達幾百句甚至上千句的偈頌卻有許多。例如《法句經》、《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文殊師利發願經》、《佛所行讚》等經,全經皆以偈頌形式呈現,毫無長行穿雜其間,少則逾百句,多則近萬句。
再例如後漢支讖所譯《般舟三昧經》,其中有七言偈頌,長至188句;吳國支謙所譯《菩薩本業經》,亦有一首四言偈頌,句數多達540句;西晉竺法護所譯《度世品經》,更有長達888句的五言偈頌,而其《賢劫經》中,亦有三言偈頌,長達1052句;而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亦有長達644句的五言偈頌;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十住經》中,亦有五言偈頌360句;另外,北魏菩提流支所譯《入楞伽經》中,亦有長達1858句的五言偈頌。由以上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時代均有長篇偈頌的翻譯,無論其原典如何,然漢譯之後所呈現的偈頌,並不僅止於四句一頌的基本形式,無論偈頌為幾言,皆不乏篇幅較長的表現形式,此種形式或對於唐代以來長篇古體的形成有借鑒作用。
二、譯文的修辭手法
(一)譬喻
佛經中譬喻類故事極多,《譬喻經》、《百喻經》就是一些譬喻故事集。譬喻係佛門權巧方便的說法手段之一,其特點在於借大家都熟知的事物來托此比彼,將佛教對宇宙人生世相的看法,化為生動的譬喻,藉由這些譬喻性的言辭或故事,引導信眾理解抽象難懂的法理。印度高僧順賢《順正理論》曰:“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宗義,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卷二載:“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們前麵講偈頌中所引用的一些偈子就多含有譬喻,這些偈子中常用“猶”、“如”、“若”等字眼。此處舉西晉竺法護所譯《修行地道經》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