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文化”之所以能隨著中國文化曆史長河源遠流長,並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在與人類相伴的幾千年中,留下了許多與豬相關的曆史故事和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對後人有所啟迪,磨煉人的意誌,激勵人前進。有的故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人們生活的調味品。這些都彰顯了豬文化的魅力,我們在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與大家分享。
(一)神話故事:豬八戒吃西瓜
說到豬的故事不能不提豬八戒,它是神話故事《西遊記》裏的重要人物。他法號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豬八戒原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帥,主管天河,相當於天宮的水軍“總司令”,因他喝醉了酒調戲嫦娥,被玉皇大帝逐出天界,到人間投胎,卻又錯投了豬胎,長得豬嘴豬臉。他棲身雲棧洞,會變身術,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耙。唐僧去西天取經,路過高老莊,八戒在雲棧洞中與孫悟空大戰,被孫悟空收服,成為孫悟空的好幫手,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
他調皮可愛,但對師傅忠心耿耿,對師兄孫悟空言聽計從,為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是個被人們喜愛和同情的喜劇人物。豬八戒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量大,但他好吃懶做,貪小便宜,好色,經常被妖怪迷惑,也常被師兄捉弄。我們選取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話說三藏、沙僧、八戒、孫行者四人前去西天取經,一路走來很辛苦。一天來到一個地方,前麵是高山擋路,山下一片荒涼,三藏心慌叫道:“這如何是好?”悟空舉手齊眉,瞭望了一下說道:“前麵有個古廟,我們到那裏休息吧!”四個人來到廟裏,卻發現原來是座荒廟,斷了香火。正值六月,驕陽似火,人人口幹舌燥,連點水也沒有。悟空對師傅說:“待我前去尋些水來,再摘點果子大家吃。”師傅答應了。八戒早就不想在廟裏待著了,他也想跟著去。於是兩個人出發了。
一路上熱浪襲來,腳踏在曬幹的土地上燙得難忍,八戒有些後悔,但又沒辦法,隻好跟著走。走了十幾裏路,忽然前麵出現一棵大槐樹。八戒想:我在這兒歇會兒,不跟著猴子跑了。就對悟空說:“我肚子疼得厲害,不跟你去了。”悟空明知八戒偷懶,也沒揭穿他,說:“你在這裏等著,待我摘回果子來找你。”悟空一個筋鬥翻上九霄雲外。
八戒躺在樹下,微風吹來,好不自在。正當這時,他眼前突然一亮,山崖下亂草中露出一個綠油油的東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八戒起身前去觀看,原來是一個鬥大的西瓜,有十來斤重。這無主的西瓜像是從天上掉下來,八戒好生歡喜,一口氣把西瓜搬到樹下,拿出刀就要切。這時他想起師父和沙僧還在廟裏等著吃的東西,自己若是一個人吃了,師父麵前好應付,猴子也饒不了我啊!八戒沒有切西瓜。過了一會兒,實在受不了,太饞了,又心裏嘮叨:“師傅,我把這瓜分四份,我隻吃我那一份。”想著,果然把西瓜切成四塊,捧起一塊坐在地上大吃起來。
悟空一個筋鬥來到南海邊,這裏鳥語花香,鮮果滿樹,他急忙爬上去摘蘋果、蜜桃、甜棗,解下虎皮裙裝上水果打成包袱背上,駕起筋鬥雲剛要落地,想起八戒,看看這呆子在做什麼。站在空中撥開雲霧一看,八戒正捧著一塊大西瓜在那兒啃。悟空心想:“這家夥,找到吃的,自己獨吃,竟忘了師父和師兄。待我下去和他算賬。”這時八戒已吃完第一塊,又在嘀咕:“一塊瓜不解渴,我把猴子這塊吃了吧。留兩塊給師父和沙僧。”悟空聽了心想:“八戒還沒有忘師父,我那份就叫他吃了吧,我也不計較了。”隻見八戒幾口就把第二塊西瓜吃完了,又自言自語地說:“哎!越吃越好吃,把沙僧的也吃了吧,給師父留一塊就行了。”說著又把第三塊西瓜三下兩下吃完了。“剩下一塊了,留著也沒什麼意思,幹脆都吃了吧。師父,師父,不是老豬不給你留,是老豬實在太渴了。”說著,又開始吃最後一塊西瓜。悟空叫了聲:“八戒!”八戒慌了神,忙把正在吃的還剩半塊的西瓜扔到遠處,又把原來吃的那三塊西瓜皮扔到了更遠的地方。這一切悟空都看在眼裏。
八戒聽悟空叫自己,連忙說:“師兄,辛苦了!”悟空也裝作沒事,說:“我采了果子,你肚子疼,先不給你吃,回去四人一起吃吧。”兩個人便一前一後走了。
才走幾步,八戒就踩上塊西瓜皮,摔了個鼻青臉腫。悟空把他扶起大罵:“哪個瘟豬懶漢,亂扔西瓜皮,害得我師弟摔大跟頭!”他又安慰八戒:“不要緊,就算你給師父磕了一個頭吧!”八戒心裏知道是猴子搞的鬼,也沒法說什麼,接著趕路。沒走十幾步,八戒又踩上一塊西瓜皮,身子一晃跌倒了,差點閃了腰。悟空又罵:“哪個懶豬偷吃西瓜,還亂扔瓜皮?”又安慰八戒:“不要緊,這一跤就算給沙僧行禮吧!”八戒不敢言語,又接著趕路。八戒很小心,可是沒走多遠,腳下一滑,又摔了一個大跟頭,倒在了悟空身邊。悟空笑道:“你怎麼向我叩起頭來?不必行大禮,我又不是南海觀音。”八戒低頭一看,又是一塊西瓜皮,心裏很納悶。眼看快走到廟門了,八戒心想,到了廟裏,我要禱念一番,解解晦氣。話還沒說完,腳下一滑,又是一個大跟頭,這回差點沒把屁股摔成兩半。低頭一看,又是一塊西瓜皮。悟空笑著說:“快起來吧,你今天交上西瓜運了!”悟空扶著八戒走進廟門,三藏、沙僧見悟空帶來很多果子,非常高興,這回可解得饑渴了。卻看八戒臉上青一塊紫一塊,走路一搖一晃,忙問怎麼回事。八戒呻吟著說:“別提了,我不該獨自吃一個大西瓜,一路上這猴子請我吃了四塊西瓜皮。”
如今豬八戒可是個熱門人物,有關豬八戒的電視劇、電影、動畫片非常多,深受人們喜愛,現在還有豬八戒網站,使豬八戒更出名了。
(二)寓言故事:曾子殺豬 以豕代耕
曾子殺豬
這個故事的原文記載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故事說的是:有一天中午,曾子的妻子準備做午飯,看菜不夠,就準備到街上買點菜。這時小兒子跑過來抱住媽媽的腿又哭又鬧,非要跟著媽媽去買菜。妻子不想帶他去,就想辦法哄他,對他說:“如果你回去,在家裏等著我,我回來後就殺豬燉肉給你吃。”孩子答應了,沒有跟她去。
曾子的妻子一個人去買菜了,過了一會兒,她買菜回來了。曾子見她回來就去捉豬要殺,妻子急忙阻攔說:“我隻是跟孩子說著玩罷了,你何必當真呢?”曾子嚴肅地說:“現在不殺豬,就是欺騙兒子,兒子以後也會用同樣的辦法欺騙別人,做母親的欺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還怎麼信任你呢?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今後你怎麼教育孩子呢?”說完這番話,曾子就把豬殺掉燉好肉,全家把豬肉吃了。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講信用,不能說話不講信用。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能把孩子培養好,使他們茁壯成長。
以豕代耕
古代有個人叫商於,商於子家裏很窮,沒有牛耕田,就牽一頭大豬日出而作。大豬不肯聽使喚,一天也耕不了一小塊田地。寧毋先生經過這裏,看到了一切。他責備說:“你錯了,耕地應該用牛,不是用豬,牛力氣大能耕起土塊,蹄子堅硬有力,能站立於泥土中,豬再大,也不能耕地啊!”商於子怒目而視,沒有理會他。
寧毋先生又說:“《詩經》裏不是說了嗎,‘向豬祖先祭告,在豬圈中抓豬。’說的是抓了豬殺掉吃肉。如今你卻拿豬替牛耕地,這不是顛倒了嗎?我同情你,才告訴你,你反而發怒不理會我,為什麼啊?”商於子說:“你認為我顛倒是非了嗎?我還認為你顛倒是非了呢!我難道不知道耕田必須用牛?這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須用賢人一樣。不用牛耕田,雖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處小;不用賢人,那麼天下遭受災禍,它的害處可就大了。你怎麼不用責備我的話去責備管理百姓的人啊?”
寧毋先生回頭對弟子說:“這個人應該是對現實不滿而有激憤的人啊!”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不能任人唯賢的執政者。
(三)哲理故事:梁鴻償豬 豬的悲劇
梁鴻償豬
古代流行把豬趕到野外放牧,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有過放豬的經曆。他們家境貧寒,但他們獨善其身,人窮誌高。下邊要講的是東漢讀書人梁鴻償豬的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位愛讀書的人,他叫梁鴻。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本來是很殷實的家庭,但因父親過早地離世,家裏漸漸貧窮起來。他讀書非常刻苦,才學也很高,在當地遠近都有點名氣。為了求學,他離開家鄉來到長安。幸而他父親昔日的故交見他天資很高,便設法送他入太學學習。時光荏苒,結束了太學院的學習,他便留在了長安郊區。為了維持生計,在讀書之餘,他抽出時間給人家放豬,有一些收入,可以貼補家裏的生活。
有一次意外發生了,梁鴻家不小心失了火,燒了別人家的房子。梁鴻跑到受害人的家裏,詢問損失的情況,並且把自己的豬全部拿出來作為賠償,但是受害人認為還不夠。梁鴻就說:“我也沒有什麼財物了,我願意以身代償,為您做雜役。”於是梁鴻就每天去人家家裏幹奴仆一類的事情,早出晚歸。鄰居家的老人看見梁鴻的作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就去責備那個火災受害的人。那人也有些後悔,後來他省悟了,就把豬如數還給梁鴻。梁鴻堅決不肯收回,說:“因我的過失而起,已給你家造成損失,我理應賠償,豈能收回?”
後來梁鴻離開了京郊的上林苑,回到家鄉,娶了一個名叫孟光的醜姑娘,在霸陵山隱居起來,夫妻二人舉案齊眉,過著貧窮卻幸福的生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梁鴻心地善良,人窮誌高,潔身自好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