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明??(1 / 3)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二),其(三)所以闇者偏信也(四)。是故人君通必兼聽(五),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六),則愚日甚矣(七)。詩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八)。"

(一)鐸按:為國者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為此文大旨。而援古立論,要在懲秦二世之所以亡,故推原明之所起,闇之所生而為篇。

(二)管子明法解雲:"明主者兼聽獨斷。"漢書梅福傳雲:"博覽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

(三)"其"字舊脫,據治要補。

(四)荀子不苟篇雲:"公生明,偏生闇。"

(五)"必"疑當作"心"。僖二年穀梁傳雲:"宮之奇達心而懦",新序善謀篇作"通心"。王先生雲:'"必"疑"聰",以下"通四聰"證之。'鐸按:王說近是。蓋"聰"字漫漶,惟存右旁之"心",又誤為"必"耳。

(六)趙策:'馮忌曰:"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王先生雲:'"說"疑"讒",以下"靖言庸回"證之。'鐸按:"說"字似不誤。潛歎篇:"反徒信亂臣之說。""說"即"讒言"也。

(七)"愚"舊作"過",據治要改。管子君臣上篇雲:"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史記袁盎傳:'盎謂申屠嘉曰:"上日聞所不聞,明所不知,日益聖智。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而日益愚。"'亦聖、愚並舉之證。

(八)板。鐸按:荀子大略篇、說苑尊賢篇並引此詩以證博問博謀。

夫堯、舜之治,辟四門,明四目,通四聰(一),是以天下輻湊而聖無不照(二);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三)。秦之二世,務隱藏己(四),而斷百僚(五),隔捐(六)疏賤(七)而信趙高,是以聽塞於貴重之臣(八),明蔽於驕妒之人(九),故天下潰叛,弗得聞也(一0)。皆高所殺(一一),莫敢言之。周章至戲乃始駭,閻樂進勸乃後悔,不亦晚矣(一二)!故人君(一三)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一四);慢賤信貴,則朝廷讜言無以至(一五),而潔士奉身伏罪於野矣(一六)。

(一)書堯典。"通"舊作"達",據治要改。史記五帝紀述尚書作"通",漢書王莽傳同。韓詩外傳六亦雲:"牧者所以開四目,通四聰。"漢書晁錯傳雲:"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亦用尚書文。

(二)管子九守主明雲:"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照"舊作"昭",據治要改。獨斷雲:"皇者煌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

(三)並見書堯典。"靖"今書作"靜"。漢書王尊傳、論衡恢國篇並與此同。鐸按:吳誌陸抗傳亦作"靖",靖、靜同聲通用。

(四)鄧析子無厚篇雲:"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五)書皋陶謨雲:"百僚師師。"

(六)"捐"舊作"損"。俞樾雲:'"隔"之與"捐",義亦不倫。疑當作"限"。思賢篇曰:"限隔九州",此雲"隔限",彼雲"限隔",其義一也。"限"與"損"字形微似,因而致誤。'(七)管子明法解雲:"疏遠鬲閉而不得聞。""鬲"即"隔"之省。

(八)韓非子孤憤篇雲:"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九)漢書穀永傳雲:"抑遠驕妒之寵。"

(一0)漢書賈捐之傳雲:"天下潰畔,禍卒在於二世之末。"賈山傳雲:"天下已潰,而莫之告。"

(一一)治要作"皆知高殺",並有脫誤。

(一二)"矣"治要作"乎"。事見史記秦始皇紀。

(一三)"故人君"三字舊脫,據治要補。

(一四)管子明法解雲:"明主者兼聽獨斷,多其門戶,群臣之道,下得明上,賤得言貴,故奸人不敢欺。"

(一五)"言"字舊空,據程本補。孟子:"禹聞善言則拜",趙岐注引尚書曰:"禹拜讜言。"今書皋陶謨作"昌言"。漢書敘傳:"今日複聞讜言",顏師古注:"讜言,善言也。"鐸按:"讜"即"昌"之後出形聲字。

(一六)"矣"字舊空,據程本補。襄廿六年左傳雲:"義則進,否則奉身而退。"

夫朝臣所以統理(一),而多比周則法亂(二);賢人所(三)以奉己,而隱遯伏野則君孤。法亂君孤(四)而能存者,未之嚐有也(五)。是故明君蒞眾(六),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七)其無詎言,未必言者之盡可用也,乃懼距無用而讓有用也(八);其無慢賤,未必其人盡賢也,乃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是故聖王表小以厲大(九),賞鄙以招賢,然後良士集於朝(一0),下情達於君也(一一)。故上無遺失之策(一二),官無亂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