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南麵之大務,莫急於知賢(二);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功誠考則治亂暴而明(三),善惡信則直(四)賢不得見障蔽(五),而佞巧不得竄其奸矣(六)。
(一)鐸按:虞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白虎通考黜篇雲:"所以三歲一考績何?三年有成,故於是賞有功,黜不肖。"東漢政俗陵夷,黜陟不當,故節信探其本意而申論之。
(二)漢書穀永傳雲:"王事之綱紀,南麵之急務。"
(三)穀永傳雲:"治天下者,尊賢考功則治,簡賢違功則亂。"鐸按:廣雅釋詁四:"襮,表也。"暴、襮聲近而義同。
(四)"直"疑"真"。
(五)漢書李尋傳雲:"忠直進,不蔽障。"
(六)呂氏春秋審分覽雲:"諂諛詖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奸。"高誘注:'"竄"猶"容"也。'鐸按:字林:"竄,逃也。"此謂佞巧之人不得逃其奸耳。
夫劍不試則利鈍闇,弓不試則勁撓誣,鷹不試則巧拙惑,馬不試則良駑疑(一)。此四者之有相紛也,由不考試故得然也。今群臣之不試也,其禍非直止於誣、闇、疑、惑而已,又必致於怠慢之節焉。(二)設如家人有五子十孫,父母不察精,則勤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三),耗業破家之道也(四)。父子兄弟,一門之計,猶有若此,則又況乎群臣總猥治公事者哉(五)?傳曰:"善惡無彰,何以沮勸(六)?"是故大人不考功(七),則子孫惰而家破窮;官長不考功(八),則吏怠傲而奸宄興(九);帝王不考功,則直(一0)賢抑而偽勝(一一)。故書曰:"三載考績,黜陟幽明(一二)。"蓋所以昭賢愚而勸能否也。
(一)韓非子顯學篇雲:"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藝文類聚五十七引班固擬連珠雲:"臣聞馬伏皁而不用,則駑與良而為群;士齊僚而不職,則賢與愚而不分。"鐸按:顯學篇上文雲:"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此文並本之。呂氏春秋知度篇:"義則終為天下撓",高注:"撓,弱也。"利鈍、勁撓、巧拙、良駑並兩字對舉。
(二)荀子君道篇:"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漢書薛宣傳冊免宣雲:"有司法君領職解嫚,開謾欺之路。"
(三)漢書疏廣傳:'廣雲:"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複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墮耳。"'賈山傳雲:"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墮於事也。諸侯聞之,又必怠於政矣",顏師古注:'"解"讀為"懈"。'佞幸董賢傳哀帝策免丁明雲:"將軍遂非不改。"按"也"字疑當作"此",屬下句讀。
(四)舊無"破"字,不成句。按下雲:"子孫惰而家破窮",今據補。漢書嚴助傳雲:"破家散業。"
(五)禮記月令雲:"寒氣總至",鄭注:'"總"猶"猥卒"。'按"總猥"猶離騷言"總總"也。詩瞻卬雲:"婦無公事。"
(六)襄廿七年左傳。"善惡"作"賞罰","彰"作"章"。鐸按:孔疏雲:"罰有罪所以止人為惡,賞有功所以勸人為善。"此蓋以義易其文,非左氏之舊。
(七)史記刺客傳雲:'嚴仲子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曰:"將為大人麤之費。"'正義引韋昭雲:'古者名男子為丈夫,尊父嫗為大人。漢書宣元六王傳:"王遇大人益解,為大人乞骸去。"大人,憲王外祖母。古詩:"三日斷五匹,大人故言遲"是也。'繼培按:後漢書黨錮傳:'範滂白母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亦稱母為大人。然此本為父母通稱,說苑建本篇:'曾皙擊曾子仆地,有頃蘇,進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史記高祖紀:'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越世家:'陶朱公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漢書疏廣傳:'兄子受曰:"從大人議。"即日父子俱移病。'後漢書馬援傳:'援嚐有疾,梁鬆來候之,獨拜床下。援不答。鬆去後,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馮緄傳:'父煥為幽州刺史,怨者詐作璽書譴責煥,賜以歐刀。煥欲自殺,緄止煥曰:"大人在州,誌欲去惡,實無他故,必是凶人妄詐。"'朱暉傳雲:'張堪卒,暉聞其妻子貧困,乃自往候視,厚賑贍之。暉少子頡怪而問曰:"大人不與堪為友,平生未曾相聞,子孫竊怪之。"'崔駰後實傳:'實從兄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曆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傅燮傳:'子幹進諫曰:"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於朝。"'皇甫嵩傳:'從子酈說嵩曰:"能安危定傾者,惟大人與董卓耳。"'列女傳:'鮑宣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是皆以"大人"稱其父及父之兄弟,非獨父嫗也。鐸按:古者大人之稱,施於父母伯叔,說亦見陔餘叢考卷三十七。
(八)漢書武帝紀元朔元年詔曰:"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顏師古注:"謂郡之守尉,縣之令長。"
(九)孟子雲:"般樂怠傲。"書堯典雲:"寇賊奸宄。"釋名釋言語雲:"奸,奸也,言奸正法也。宄,佹也,佹易常正也。"
(一0)"直"疑"真"。
(一一)空格程本作"詐"。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詔曰:"或詐偽為吏",臣瓚曰:"律所謂矯枉以為吏者也。"
(一二)堯典。鐸按:此以"幽明"屬上讀,與尚書大傳、漢書穀永傳同,今文說也。
聖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養萬民者也(一)。是故有號者必稱於(二)典(三),名理者必效於實(四),則官無廢職,位無非人(五)。夫守相令長,效在治民(六);州牧刺史,在憲聰明(七);九卿分職,以佐三公(八);三公總統,典和陰陽(九):皆當考治以效實為王休者也(一0)。侍中、大夫、博士、議郎,(一一)以言語為職,諫諍為官(一二),及選茂才(一三)、孝廉(一四)、賢良方正(一五)、惇樸(一六)、有道(一七)、明經(一八)、寬博(一九)、武猛(二0)、治劇(二一),此皆名自命而號自定(二二),群臣所當盡情竭慮稱君詔也。
(一)"牧"舊作"物"。按"牧養"本管子問篇。形勢解雲:"主牧萬民。"漢書宣帝紀本始元年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
(二)"於"字舊脫。
(三)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雲:"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號為諸侯者,宜謹視所候,奉之天子也。號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禮義,使善大於匹夫之義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暝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從上而已。五號自讚,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眾於號,號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按"典名"二字疑倒。
(四)六韜舉賢篇:'文王曰:"舉賢奈何?"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五)漢書成帝紀鴻嘉二年詔曰:"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故官無廢事,下無逸民。"翼奉傳雲:"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
(六)續漢書百官誌雲:"每郡置太守,每縣邑道大者置令,其次置長。侯國令長為相。"注雲:"皆掌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