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亂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惡亂,樂存而畏亡。然嚐觀上記(二),近古以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三),夫何故哉(四)?察其敗,皆由君常好其所亂,而惡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愛其所以亡(五)。是故(六)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七),限隔九州(八),殊俗千裏(九),然其亡征敗跡(一0),若重規襲矩(一一),稽節合符(一二)。故曰:雖有堯、舜之美,必考於周頌(一三);雖有桀、紂之惡,必譏於版、蕩(一四)。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一五)。
(一)鐸按:春秋以降,迄於漢世,分封同姓,不量能而授官,故亡國敗家相續,此望治者所以思得賢材共相舉救者也。故以"思賢"命篇。
(二)呂氏春秋務本篇雲:"嚐試觀上古記":高誘注:"上古記,上世古書也。"
(三)"穢"當作"滅"。賢難篇雲:"三代之以覆,列國之以滅。"滅、穢字形相近。漢書食貨誌:"彭吳穿穢貊、朝鮮",史記平準書作"彭吳賈滅朝鮮",誤正類此。呂氏春秋安死篇雲:"亡國不可勝數",高誘注:"不可勝數,亡國多也。"鐸按:此"數"字讀去聲。"不數"即"無數",與"有三"對。史記張釋之馮唐傳讚:"不偏不黨,不黨不偏",即書洪範"無偏無黨,無黨無偏"。襄三年左傳引商書:"無偏無黨",新序雜事一作"不偏不黨"。周語上:"是以事行而不悖",潛歎篇作"事行而無敗"。是"不"與"無"同也。此書無、不多互用,汪偶未照耳。
(四)"故"字舊脫,據治要補。
(五)治要"以"作"與","亂"、"治"上並有"以"字。"惡"舊作"忘",據治要改。漢書董仲舒傳雲:"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
(六)"故"字據治要補。
(七)續漢書律曆誌劉昭注引樂協圖征雲:"天元以甲子朔旦冬至,日月起於牽牛之初,右行二十八宿,以考王者終始。或盡一其曆數,或不能盡一,以四千五百六十為紀,甲寅窮。"宋均注:'"紀"即"元"也。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終之大數也。王者即位,或過其統,或不盡其數,故一共以四千五百六十為甲寅之終也。王者起必易元,故不複沿前而終言之也。'(八)新語道基篇雲:"九州絕隔。"
(九)晏子春秋問上雲:"古者百裏而異習,千裏而殊俗。"
(一0)韓非子有亡征篇。鐸按:"敗跡"已見明闇篇。
(一一)爾雅釋山郭璞注:'"襲"亦"重"。'鐸按:襲、疊古音同部,今習用"疊"字。
(一二)孟子雲:"若合符節。"禮記儒行鄭注:'"稽"猶"合"也。'(一三)荀子非相篇雲:"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淮南子精神訓高誘注:"考,觀也。"鐸按:舊說周頌為周室成功致太平之詩,故曰"必考於周頌"。
(一四)並詩大雅。"版"今作"板",爾雅釋訓作"版"。禮記玉藻鄭注:'"幾"猶"察"也。""譏"與"幾"同。鐸按:管子小匡篇:"關市幾而不正",即孟子公孫醜上篇"關譏而不征",是"譏"與"幾"同也。
(一五)詩蕩。
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一)。豈虛言哉(二)!何以知人之(三)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四)。是故病家之廚(五),非無嘉饌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於死也。亂國之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於亡也(六)。夫生梁(七),旨酒甘醪,所以養生也(八),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菽麥糠糟欲清者(九),此其將死之候也。尊賢任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而闇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闒茸讒諛之(一0)言者(一一),此其將亡之征也(一二)。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稱"其亡其亡,係於苞桑。(一三)"是故養壽之士,先病服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永永也(一四)。
(一)韓非子孤憤篇文。鐸按:淮南子說山訓:"與死者同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難與為謀。"亦此義。
(二)老子雲:"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三)"之"字舊脫。
(四)文子微明篇雲:"人之將疾也,必先不甘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鐸按:且、將一聲之轉,故互其文。
(五)說文雲:"廚,庖屋也。"
(六)兩"於"字治要無。按定四年左傳雲:"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論篇雲:"國雖不安,不至於廢易遂亡謂之君。"說苑建本篇雲:"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齊策:'蘇秦曰:"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三,再戰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然而國遂亡。"'皆"遂亡"連文之證。鐸按:箋所引諸書"遂"字,或為語詞,或與"墜"同,而皆不足以說此。"於"猶"以"也。韓非子解老篇:"慈,於戰則勝,以守則固。"老子"於"作"以"。"於死"、"於亡"猶言"以之死"、"以之亡"耳。治要無兩"於"字,蓋不得其義而妄刪,不足據也。
(七)爾雅釋言釋文引字林雲:",飯食也。"玉篇以""為俗"飯"字。"生飯"未詳。鹽鐵論散不足篇雲:"豆羹白飯,綦膾熟肉。""生飯"或"白飯"之誤。鐸按:生、白形音俱遠,無緣致誤。實貢篇雲:"夫說粱飯食肉。"與此同謂美食也。若白飯則何美之有?
(八)莊子有養生主篇。淮南子泰族訓雲:"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生之末也。"
(九)"欲"當作"飲"。楚辭招魂雲:"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王逸注:"凍,冰也。"鐸按:"清"疑當作"凊",謂"寒水"也。蔡邕為陳留縣上孝子狀:"臣為設食,但用麥飯寒水。"箋引招魂"挫糟凍飲",則又以美食當惡食矣。莊子人間世:"爨無欲清之人。"釋文:"清,七性反。"字當作凊。
(一0)"之"字舊脫。
(一一)漢書李尋傳雲:"諸闒茸佞,抱虛求進。"
(一二)舊脫"也"字,據何本補。治要載尹文子曰:"凡國之將存亡有六征。"韓非子亡征篇雲:"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一三)否九五。
(一四)兩"永"字有誤。程本作"國脈永"。按"脈"字疑非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淮南子說山訓雲:"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俞樾雲:'上"永"字不誤,下"永"字乃""之誤。,古文"保"字,見說文。"身常安"與"國永保",兩文相對。
上醫醫國,其次下醫醫疾(一)。夫人治國,固治身之象(二)。疾者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三)治身有黃帝之術(四),治世有孔子之經(五)。然病不愈而亂不治者,非(六)針石之法誤(七),而五經之言誣也,乃因(八)之者非其人。苟非其人(九),則規不圓而矩不方,繩不直而準不平(一0),鑽燧不得火(一一),鼓石不下金(一二),驅馬不可以追速,進舟不可以涉水也(一三)。凡此八者,天之張道(一四),有形見物,苟非其人,猶尚無功,則又況乎懷道術以撫民氓,乘六龍以禦天心者哉(一五)?
(一)"下醫"二字衍。晉語:'醫和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鐸按:晉語"人"字衍,"醫"字蒙上省。此文"醫"字不省。
(二)呂氏春秋審分覽雲:"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後漢書崔駰後實傳政論雲:"為國之法,有似理身。"
(三)韓詩外傳三:"傳曰:太平之時,無瘖、聾、跛、眇、尪蹇、侏儒、短折,父不哭子,兄不哭弟,道無繈負之遺育,然各以其序終者,賢醫之用也。故安止平正。除疾之道無他焉,用賢而已矣。"
(四)漢書藝文誌:"醫經: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五)白虎通五經篇雲:"孔子定五經,以行其道。"
(六)"非"舊作"唯"。
(七)"針石"治要作"灸針"。素問血氣形誌篇雲:"形樂誌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誌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八正神明論:"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八)"因"疑"用"。
(九)易係辭下傳雲:"苟非其人,道不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