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忠貴(1 / 3)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禍。處莫高之位者,不可以無莫大之功。竊亢龍之極貴者(二),未嚐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嚐不蕃昌也(三)。

(一)後漢書本傳作"貴忠"。鐸按:本篇敘錄雲:"位以德興,德貴忠立。"忠於一人而賊於兆民者,則不得謂之忠。蓋忠可貴,而有辨焉。賊於民者,天罰之。天罰之,實民罰之也。凡言天者,托之以說教耳。

(二)"者"字舊脫。

(三)注見思賢篇。

帝王之所尊敬(一),天之所甚愛者,民也(二)。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甚愛(三),焉可以不安而利之,養而濟之哉(四)﹖是以君子任職則思利民(五),達上則思進賢(六),功孰大焉﹖故居上而下不重也,在前而後不殆也(七)。書稱"天工人其代之(八)",王者法天而建官(九),自公卿以下,至於小司(一0),輒(一一)非天官也﹖是故明主不敢以私愛,忠臣不敢以誣能(一二)。夫竊人之財,猶謂之盜(一三),況偷天官以私己乎(一四)﹖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一五)?

(一)本傳作"夫帝王之所尊敬者天也"。按春秋繁露郊義篇雲:"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鐸按:當從本傳,天、民韻。

(二)襄十四年左傳:'師曠曰:"天之愛民甚矣!"'(三)襄十四年左傳:'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漢書鮑宣傳雲:"為天牧養元元。"

(四)漢書高帝紀十一年詔曰:"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晁錯傳雲:"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從矣。"易係辭下傳雲:"萬民以濟。"

(五)桓六年左傳雲:"上思利民,忠也。"說苑建本篇雲:"賢臣之事君也,苟有可以安國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政理篇雲:"知為吏者,奉法利民。"

(六)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於朝。"楚策:'蘇子曰:"忠臣之於君也,必進賢人以輔之。"呂氏春秋讚能篇雲:"功無大乎進賢。"

(七)文子道德篇:'老子曰:"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眾不害。"'(八)皋陶謨。鐸按:已見思賢篇。

(九)後漢書劉玄傳:'李淑雲:"三公上應台宿,九卿下括河海,故天工人其代之。"'論衡紀妖篇雲:"天官百二十,與地之王者無以異也。地之王者,官屬備具,法象天官,稟取製度。"桓八年公羊傳疏引春秋說雲:"立三台以為三公,北鬥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內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

(一0)按後漢時有上司、小司之稱。中論譴交篇雲:"下及小司,列城墨綬,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小司,謂官職之卑者。其稱上司者,皆謂司馬。光武改司馬為太尉,故太尉稱上司,見後漢書郎顗、劉愷、楊震傳,及後漢紀章帝元和三年。若史弼傳雲:"承望上司,誣陷良善",吳佑傳章懷注引陳留耆舊傳雲:"佑處同僚無私書之問,上司無箋檄之敬",則皆以為上官之通稱矣。

(一一)"輒"疑"孰"。

(一二)管子法法篇雲:"明君不以祿爵私所愛,忠臣不誣能以幹爵祿。"鐸按:誣能,謂本無能而自以為能。荀子君道篇:"臣不能而誣能,則是臣詐也。"韓非子二柄篇:"君見好,則群臣誣能。"語皆本於管子。

(一三)僖廿四年左傳介之推語。

(一四)鐸按:僖二十四年左傳"偷"作"貪"。俞樾雲:'"貪"讀為"探"。探,取也。"偷"亦"取"也。'劉文淇曰:'"偷天"或左氏舊說。'(一五)鐸按:遏利篇雲:"盜人必誅,況乃盜天乎﹖得無受禍焉﹖"注見彼。

五代建侯,開國成家,傳嗣百世,曆載千數(一),皆以能當天官,功加百姓。周公東征,後世追思(二),召公甘棠,人不忍伐,(三)見愛如是,豈欲私害之者哉(四)﹖此其後之封君多矣(五),或不終身,或不期月,而莫隕墜,其世無者,載莫盈百,是人何也哉(六)﹖(一)注見思賢篇。

(二)詩破斧。

(三)詩甘棠。

(四)史記商君傳集解引新序雲:'昔周、召施善政,及其死也,後世思之,"蔽芾甘棠"之詩是也。嚐舍於樹下,後世思其德,不忍伐其樹,況其身乎﹖'今新序佚此文。

(五)史記樂書雲:"封君世辟。"

(六)"而莫"以下,文有脫誤。按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敘引杜業說雲:"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後饗共己之治。湯法三聖,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繹來賀。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誌,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所息之樹且猶不伐,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曆載不墮。豈無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百餘年閑,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以往況今,甚可悲傷。"此文自"五代"以下,大恉本於彼。"是何也哉"見勸將篇,此"人"字亦疑衍。鐸按:"莫"下疑脫"不"字。"世無"疑當作"撫世",語見下文及德化篇。"也"疑當作"在"。

五代之臣,以道事君(一),以仁撫世,澤及草木(二),兼利外內,普天率土(三),莫不被德(四),其所安全,真天工也。是以福祚流衍(五),本枝百世(六)。季世之臣(七),不思順天,而時主是諛,謂破敵者為忠,多殺者為賢。白起、蒙恬(八),秦以為功,天以為賊。息夫、董賢(九),主以為忠,天以為盜。此等之儔,雖見貴於時君,然上不順天心,下不得民意(一0),故卒泣血號咷,以辱終也(一一)。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一二)。"是故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

(一)論語。

(二)漢書嚴助傳淮南王上書雲:"恩至禽獸,澤及草木。"

(三)後漢書班彪後固傳明堂詩:"普天率土,各以其職。"章懷注:'詩小雅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亦"溥"也。'(四)漢書禮樂誌:'董仲舒雲:"德化被四海。"'(五)漢書敘傳王命論雲:"福祚流於子孫。"

(六)詩文王。"枝"今作"支"。莊六年左傳引詩與此同。

(七)昭三年左傳:'晏子曰:"此季世也。"'(八)並見史記。

(九)並見漢書。

(一0)漢書元後傳:'王章雲:"上順天心,下安百姓。"'王莽傳雲:"承順天心,快百姓意。"

(一一)易屯上六:"泣血漣如。"旅上九:"旅人先笑後號咷。"淮南子繆稱訓雲:'小人在上位,如寢關曝纊,不得須臾寧,故易曰:"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言小人處非其位,不可長也。'(一二)易係辭下傳。"少"今本作"小",唐石經作"少"。按晉書山濤傳雲:"德薄位高,力少任重。"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讚章懷注引易同。荀子儒效篇:"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亦用易語。錢宮詹大昕雲:'三國誌王修傳注引魏略:"力少任重。"漢書王莽傳:"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今本"少"作"小",惟北宋景佑本是"少"字。'鐸按:經義述聞二王念孫曰:'"少"與"小"形聲皆相似,又涉上句"知小"而誤耳。今本作"力小",乃後人依俗本改之。集解引虞注尚未改。又潛夫論及群書治要、顏師古漢書敘傳注引易並作"力少而任重"。明塗禎本鹽鐵論毀學篇:"故德薄而位高,力少而任重",即本係辭傳文,張之象本複改"少"為"小"。'且夫竊位之人(一),天奪其鑒(二),神惑其心。是故貧賤之時,雖有鑒明之資(三),仁義之誌,一旦富貴,則背親捐(四)舊,喪其本心(五)。皆疏骨肉而親便辟(六),薄知友而厚狗馬(七)。財貨滿於仆妾(八),祿賜盡於猾奴(九)。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鬥(一0)。人多驕肆,(一一)負債不償(一二),骨肉怨望於家(一三),細民謗讟於道(一四)。前人以敗,後爭襲之,誠可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