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浮侈(1 / 3)

王者以四海為一家(二),以兆民為通計(三)。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饑者;一婦不織,天下必受其寒者(四)。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遊手為巧(五),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六)。商邑翼翼,四方是極(七)。今察洛陽(八),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遊手者什於浮末。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縣,巿邑萬數,類皆如此,本末何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饑寒﹖饑寒並至,則安能不為非﹖為非則奸宄,奸宄繁多,則吏安能無嚴酷﹖嚴酷數加,則下安能無愁怨﹖愁怨者多,則咎征並臻,下民無聊,而(九)上天降災,則國危矣(一0)。

(一)鐸按:東漢浮偽,諸所譏刺,自衣食器用之靡,車輿廬舍之僭,下至遊敖博弈之紛,俳倡戲弄之巧,巫覡祝禱之誕,婚姻禮節之繁,無巨細鹹列舉之,而尤痛疾於喪葬祠祭之濫。蓋與鹽鐵論散不足篇所縷陳者,詳略互見焉。參合觀之,則兩京貧富不均之狀可知矣。

(二)漢書高帝紀七年:'蕭何曰:"天子以四海為家。"'荀子王製篇雲:"四海之內若一家。"

(三)閔元年左傳雲:"天子曰兆民。"

(四)管子揆度篇雲:"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受其寒者。"呂氏春秋愛類篇雲:'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新書無蓄篇雲:'古人曰:"一夫不耕,或為之饑;一婦不織,或為之寒。"'(五)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三年詔曰:"務盡地力,勿令遊手。"按漢書貨殖傳雲:"童手指千",孟康曰:"古者無空手遊口,皆有作務。作務須手指,故曰手指。""巧"舊作"功",據本傳改。

(六)漢書成帝紀陽朔四年詔曰:"閑者民彌惰怠,鄉本者少,趨末者眾。"地理誌雲:"漢興,立都長安,郡國輻輳,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治要載崔實政論雲:"世奢服僭,則無用之器貴,本務之業賤矣。農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故農夫輟耒而雕鏤,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眾。"

(七)詩殷武雲:"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漢書匡衡傳衡上疏引詩與今同,漢紀載衡疏作"京邑翼翼,四方是則"。後漢書樊宏後準傳又引雲:"京師翼翼,四方是則",章懷注謂出韓詩。張衡東京賦:"京邑翼翼,四方所視",薛綜注雲:"京,大也。大邑謂洛陽也。"此文引詩以證洛陽,疑本作"京邑",後人據毛詩改之。鐸按:此書引詩多三家,則本作"京邑翼翼,四方是則"。漢紀之文本於衡疏,今本衡疏作"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亦後人所改。樊準傳作"京師",因彼處下文"京師"字而誤。後魏書甄琛傳、白帖七十六兩引亦並作"京邑翼翼,四方是則",後魏時齊詩已亡,唐時韓詩尚存,則皆韓詩也。說詳經義述聞卷七。又匡衡疏引詩以證長安,與此文引詩之旨合,作"四方是極",則非其旨矣。後漢書魯恭傳恭引魯詩亦作"四方是則"。

(八)後漢書光武帝紀雲:"建武元年冬十月,車駕入洛陽,遂定都焉。"按"洛"當依下文作"雒"。漢書地理誌:"河南郡雒陽",顏師古注:'魚豢雲:"漢火德,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改為"雒"字也。'鐸按:古字本作"雒",非漢所改,明、清地理家多能辨之。

(九)"而"舊作"則",據傳改。鐸按:"則"猶"而"也,不煩改作。

(一0)管子八觀篇雲:"主上無積而宮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修,乘車者飾觀望,步行者雜文采,本資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作。奸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侈之所生,生於毋度。故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墨子辭過篇雲:"其民饑寒並至,故為奸邪多。奸邪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說苑反質篇:'魏文侯問李克曰:"刑罰之源安生﹖"李克曰:"生於奸邪淫佚之行。凡奸邪之心,饑寒而起。淫佚者,久饑之詭也。雕文刻鏤,害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饑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饑寒並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嚐有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國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民已為邪,因以法隨誅之,不赦其罪,則是為民設陷也。刑罰之起有原,人主不塞其本而替其末,傷國之道也。"'新書孽產子篇雲:"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也,欲天下之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之無饑,胡可得也﹖譏寒切於民之肌膚,欲其無為奸邪盜賊,不可得也。"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詔曰:"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並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按數家所言,意恉相同,此文所從出也。

夫貧生於富,弱生於強,亂生於治,危生於安(一)。是故明王之養民也,憂之勞之(二),教之誨之(三),慎微防萌,以斷其邪(四)。故易美"節以製度,不傷財,不害民(五)";七月詩大小教之,終而複始(六)。由此觀之,民固不可恣也(七)。

(一)孫子兵勢篇雲:"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二)漢書董仲舒傳雲:"憂勞萬民。"淮南子泛論訓雲:"以勞天下之民",高誘注:'"勞"猶"憂"也。勞,讀"勞敕"之"勞"。'(三)詩綿蠻。

(四)說苑雜言篇:'孔子曰:"中人之情,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漢書王吉傳雲:"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以褒有德,而別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製,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於冥冥,絕惡於未萌也。"

(五)節彖辭。

(六)豳風。

(七)淮南子主術訓雲:"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今民奢衣服,侈飲食,事口舌(一),而習調欺(二),以相詐紿(三),比肩是也(四)。或以謀奸合任為業(五),或以遊敖博弈為事(六);或(七)丁夫世不傳犁鋤(八),懷丸挾彈,攜手遨遊(九)。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於彈外不可以禦寇,內不足以禁鼠,(一0)晉靈好之以增其惡(一一),未嚐聞誌義之士喜操以遊者也。惟無心之人,群豎小子(一二),接而持之,妄彈鳥雀,百發不得一,而反中麵目,此最無用而有害也。或坐作竹簧(一三),削銳其頭,有傷害之象,傅以蠟蜜,有甘舌之類(一四),皆非吉祥善應。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排(一五),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一六)。

(一)史記蘇秦傳雲:'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二)廣雅釋詁雲:"調,欺也。"一切經音義十二引通俗文:"大調曰譺。"蒼頡篇:"譺,欺也。"

(三)說文雲:"詒,相欺詒也。""紿"與"詒"通。

(四)晏子春秋雜下雲:"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

(五)本傳注雲:"合任,謂相合為任俠也。"按"合"疑當作"會",詳述赦篇。漢書酷吏尹賞傳:"受賕報讎",漢紀成帝永始三年作"受任報讎","任"即"合任"之"任",疑漢書為後人所改。鐸按:"合任"即"會任",謂幷兼任俠也。史記貨殖列傳:"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塚鑄幣,任俠幷兼,借交報仇。"即此所謂"以謀奸合任為業"者也。

(六)漢書循吏召信臣傳雲:"府縣吏家子弟好遊敖,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

(七)"或"字疑衍。鐸按:本傳無。

(八)"傳"本傳作"扶",蓋本是"傅"字。尚書大傳雲:"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世"當為"卉",說文雲:"卉,三十幷也。"鐸按:"傳"當作"傅"。釋名釋言語:"扶,傅也。"是漢世二字同音之證。

(九)說文雲:"彈,行丸也。"管子輕重丁雲:"挾彈懷丸,遊水上,彈翡燕小鳥。"輕重戊雲:"眾鳥居其上,丁壯者胡丸操彈居其下,終日不歸。"詩北風雲:"攜手同行。"柏舟雲:"以遨以遊。"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雲:"相與結侶,攜手俱遊。"按北堂書鈔一百廿四引東觀漢記詔曰:'三輔皆好彈,一大老從旁舉身曰:"噫嘻哉!"'東京時挾彈成俗,父老歎息,王氏所言為不虛矣。

(一0)鐸按:王紹蘭雲:'"於"當為"其",禦覽兵部引作"其彈外不可禦盜:內不足禁鼷鼠。"'(一一)宣二年左傳。

(一二)史記平原君傳:'毛遂曰:"白起,小豎子耳。"

(一三)"坐"疑衍,蓋即"作"字之駁文。釋名釋樂器雲:"簧,橫也。以竹鐵作,於口橫鼓之。"鐸按:"坐"字副詞,思賢篇:"坐作驕奢",是其用例。

(一四)禦覽五百八十一"傅"作"塞","甘"作"口"。按漢書五行誌雲:"有口舌之痾。"傅,謂塗附之,如漢書佞幸傳雲"傅,脂粉也"。鐸按:塞則不能鼓而出聲,傅蜜則有類甜言蜜語,傅、甘二字為長。

(一五)"排"何本作"俳"。說文雲:"倡,樂也。俳,戲也。"漢書霍光傳雲:"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按俳、排古亦通用,莊子在宥篇雲:"人心排下而進上",釋文:'"排"崔本作"俳"。'鐸按:泥車、瓦狗、馬騎、倡俳,漢墓中多有之。

(一六)漢書地理誌雲:"趙中山地薄人眾,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成帝紀永始二年詔曰:"將作大匠萬年,妄為巧詐。"新書瑰瑋篇雲:"飾知巧以相詐利。"

詩刺"不績其麻,女也婆娑(一)"。今多不修中饋(二),休其蠶織(三),而起學巫祝,鼓舞事神(四),以欺誣細民,熒惑百姓(五)。婦女羸弱(六),疾病之家,懷憂憒憒(七),皆易恐懼,至使奔走便時,去離正宅(八),崎嶇路側(九),上漏下濕(一0),風寒所傷(一一),奸人所利,賊盜所中,益禍益祟(一二),以致重者不可勝數。或棄醫藥,更往事神,故至於死亡,不自知為巫所欺誤,乃反恨事巫之晚,此熒惑細民之甚者也(一三)。

(一)詩東門之枌。"女"今詩作"市"。按本傳亦作"市"。鐸按:漢書地理誌雲:'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陳詩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風也。'此雲:"起學巫祝,鼓舞事神",與班說合,皆本三家詩也。盧文弨、李富孫並謂作"女"為三家異文是已。陳喬樅、陳奐以為誤字,殆不然。

(二)易家人六二:"在中饋。"

(三)詩瞻卬。

(四)說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也。"鹽鐵論散不足篇雲:"世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釐謝,堅舌,或以成業致富,故憚事之人,釋本相學。是以街巷有巫,閭裏有祝。"

(五)史記淮南王傳雲:"熒惑百姓",漢書作"營",顏師古注:"營,謂回繞之。"按說文雲:",惑也。"熒、營並與""通。周禮:"凡以神仕者",鄭注:'國語曰:"古者,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齋肅中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以使製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巫既知神如此,又能居以大,是以聖人用之。今之巫祝既闇其義,何明之見﹖何之行﹖正神不降,惑於淫厲,苟貪貨食,遂誣人神,令此道滅,痛矣!'(六)說文雲:"羸,瘦也。"漢書匈奴傳雲:"見其羸弱。"

(七)方言雲:"愁恚憒憒,毒而不發,謂之氐惆。"郭注:'"氐惆"猶"懊"也。'易林訟之升:"憒憒不說,憂從中出。"大有之蒙:"李梅零墜,心思憒憒,懷憂少愧,亂我魂氣。"齊策:'孟嚐君曰:"文倦於事,憒於憂。"'(八)漢時有避疾之事。漢書遊俠原涉傳雲:"人嚐置酒請涉。涉入裏門,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裏宅者。涉即往候。"後漢書來歙後曆傳雲:"皇太子驚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聖舍。"魯恭後丕傳雲:"趙王商嚐欲避疾,便時移住學官。丕止,不聽。"按漢書孝平王皇後傳顏師古注雲:"便時,取時日之便也。"

(九)漢書司馬相如傳雲:"民人升降移徙,崎嶇而不安。"史記作"陭"。按說文作""。

(一0)莊子讓王篇雲:"原憲居魯,環堵之室,上漏下濕。"

(一一)素問玉機真藏論雲:"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豪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漢書王吉傳雲:"冬則為風寒之所匽薄。"匈奴傳雲:"郅支人眾中寒道死",顏師古注:"中寒,傷於寒也。"敘傳雲:"道病中風",師古注:"中,傷也。為風所傷。"

(一二)說文雲:"禍,害也。祟,神禍也。"

(一三)史記扁鵲傳雲:"信巫不信醫,不治也。"論衡辨祟篇雲:"人之疾病,希有不由風濕與飲食者。當風臥濕,握錢問祟,飽飯饜食,齋精解禍,而病不治謂祟不得,命自絕謂巫不審,俗人之知也。"

或裁好繒(一),作為疏頭,令工采畫,雇人書祝(二),虛飾巧言,欲邀多福(三)。或裂拆繒彩,裁廣數分,長各五寸,縫繪佩之。或紡彩絲而縻(四),斷截以繞臂。此長無益於吉凶(五),而空殘滅繒絲,縈悸小民(六)。或(七)克削綺縠(八),寸竊八采(九),以成榆葉(一0)、無窮(一一)、水波之紋(一二),碎刺縫紩(一三),作(一四)為笥囊、裙、衣被(一五),費繒百縑(一六),用功十倍。此等之儔,既不助長農工女(一七),無有益於世(一八),而坐食嘉穀(一九),消費白日(二0),毀敗成功,以完(二一)為破,以牢為行(二二),以大為小,以易為難,皆宜禁者也(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