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班祿(1 / 3)

太古之時(二),烝黎初載(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後稍矯虔(四),或相陵虐(五),侵漁不止(六),為萌巨害(七)。於是天命聖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八),四海蒙利(九),莫不被德(一0),僉共奉戴,謂之天子(一一)。

(一)鐸按:孟子萬章下篇:"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趙注:"班,列也。"訓本方言。鄭玄三禮目錄雲:"名曰王製者,以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老之法度。"今周禮地官司祿闕其職,而孟子答北宮錡問,已謂其詳不可得聞,及漢孝文時,始命博士諸生采集傳記以為王製。此篇說班祿本之。然王製與孟子有不合者,則以其書後出,而諸儒又複有損益也。自當以孟子為正。

(二)禮記郊特牲鄭注:"唐、虞以上曰太古。"

(三)漢書司馬相如傳雲:"覺寤黎烝",顏師古注:"黎烝,眾庶也。""烝黎"與"黎烝"同。蔡中郎集陳留太守胡公碑銘亦雲:"悠悠蒸黎。"藝文類聚十一引此文"烝"作"兆"。"兆黎"見上篇。詩大明雲:"文王初載",毛傳:"載,識。"按此文"初載",即爾雅釋詁"初、哉",並取始義。載、哉古字通。

(四)書呂刑雲:"奪攘矯虔。""後稍"類聚作"末後"。

(五)襄十八年左傳雲:"陵虐神主",杜注:"神主,民也。"

(六)漢書宣帝紀神爵三年詔曰:"侵漁百姓",顏師古注:"漁者,若言漁獵也。"

(七)呂氏春秋高義篇高誘注:"萌,民也。"按"萌"為"甿"之借,說文雲:"民,眾萌也。氓,民也。讀若盲。"新書大政下篇雲:"民之為言也,暝也。萌之為言也,盲也。"漢書楚元王傳劉向疏雲:"民萌何以勸勉",顏師古注:'"萌"與"甿"同。'陳勝項借傳讚雲:"甿隸之人",如淳曰:"甿,古文萌字。萌,民也。"

(八)襄十四年左傳:'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使不"類聚作"勿令"。

(九)漢書食貨誌雲:"百姓蒙利。"

(一0)"莫不"類聚作"草木"。按淮南子泛論訓雲:"禽獸草木,莫不被其澤。"

(一一)"僉共"類聚作"恭儉",誤。說文雲:"撿,拱也。拱,斂手也。"二字連文,"僉共"即"撿拱"省文。襄廿五年左傳:'子產雲:"奉戴厲公。"'杜注:'"奉戴"猶"奉事"。'文十八年傳雲:"同心戴舜,以為天子。"新書威不信篇雲:"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苟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後雲天子。"按管子君臣下篇雲:"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於是智者詐愚,強者淩弱,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故智者假眾力以禁強虐,而暴人止,為民興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師之。"此文意與彼同。鐸按:說文:"僉,皆也。"禮記內則注:'"共"猶"皆"也。'僉共奉戴,言四海之民皆奉戴之也。箋以為"撿拱",非。

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蓋以誅暴除害利黎元也(一)。是以人謀鬼謀,能者處之(二)。詩雲:"皇矣上帝!臨下以(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瘼(四)。惟此二國,其政不獲。惟此(五)四國,爰究爰度。上帝指之(六),憎其式惡(七)。乃睠(八)西顧,此惟與度(九)。"蓋此言也,言夏、殷二國之政不得,乃用奢誇廓大(一),上帝憎之,更求民之瘼聖人(一一),與天下四國究度而使居之也。

(一)荀子大略篇雲:"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淮南子兵略訓雲:"所為立君者,以禁暴討亂也。"又雲:"明王之用兵也,為天下除害,而與萬民共享其利。"漢書嚴安傳雲:"興利除害,誅暴禁邪。"蕭望之後育傳雲:"其於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穀永傳雲:"天下黎元,鹹安家樂業。"按嚴安傳雲:"元元黎民。""黎元"即"元元黎民"也。史記文帝紀索隱引姚察雲:'古者謂人雲"善人"也,因"善"為"元",故雲"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鐸按:"以役民"疑當在"立君"下。

(二)注見思賢篇。

(三)"以"今詩作"有"。李富孫詩經異文釋雲:'桓七年左傳"有信有義"四句,論衡詰術皆引作"以",義並通。'鐸按:有,助詞,作"以"蓋聲之誤。或謂"有"猶"以",非。

(四)"瘼"今詩作"莫"。蔡中郎集和熹鄧後諡議雲:"參圖考表,求人之瘼。"蜀誌馬超傳雲:"兼董萬裏,求民之瘼。"晉書武帝紀雲:"皇天鑒下,求人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蓋本三家詩。此文當本作"瘼",後人或據毛詩改之。孫侍禦雲:'文選齊安陸昭王碑文雲:"慮深求瘼",李善注雲:"詩:求民之莫。班固漢書引詩而為此瘼,爾雅曰:瘼,病也。"今漢書敘傳亦作"莫",顏師古訓"莫"為"定",與毛、鄭同,宋書符瑞誌引漢書作"瘼"。'鐸按:馬瑞辰亦謂匡謬正俗"不知民瘼",義本三家詩。"瘼"蓋今"毛病"字。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五雲:'王符用魯詩,引詩當同蔡邕作"瘼"字,下文"更求民之瘼",可證也。'(五)"此"今作"彼"。文四年左傳引詩彼、此二字互易。陳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雲:'潛夫論引詩上下皆作"惟此",疑原本上句作"惟彼",與左傳同,後人依毛改"彼"作"此"耳。'馬瑞辰曰:"彼、此蓋隨言之,非有異義。"鐸按:"此"字重複無理,或當依左傳。

(六)"指"今作"耆"。按詩正月:"有皇上帝,伊誰雲憎。"鄭箋雲:"欲天指害其所憎而已。"所用詩與此同。鐸按:指、耆同從旨聲,故得通用。馬瑞辰曰:'玉篇:"耆,怒訶也。"廣雅釋言:"指,斥也。""指斥"亦怒責之義。'胡承珙毛詩後箋雲:'"耆"疑即"指"之借字。"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是"指"有惡義。'(七)"惡"今作"廓"。鐸按:陳喬樅雲:'"惡"字乃"廓"之誤,下文雲:"乃用奢誇廓人,上帝憎之",是潛夫論引詩文本作"式廓"也。'鄒漢勳讀書偶識卷三說略同。

(八)"睠"今作"眷",釋文雲:'本又作"睠"。'鐸按:眷、睠同字。初學記一、北堂書鈔四、文選長楊賦注、頭陀寺碑注引詩並作"睠"。

(九)"度"今作"宅"。論衡初稟篇亦作"度"。漢書韋玄成傳注臣瓚曰:"按古文宅、度同。"臧琳經義雜記雲:'古文尚書"宅"字,兩漢人所引皆作"度"。然以"宅"為"度"者,今文形聲之誤。毛詩為古文,凡"宅居"字皆作"宅","度謀"字皆作"度"。'鐸按:此引詩正是今文,故"宅"作"度"。

(一0)鐸按:程本作"奢誇廓人"。鄒漢勳雲:'奢誇者為廓人。今世俗尚有"廓人"之語,其由來久矣。潛夫所舉,殆三家詩說也。'鐸按:"奢誇廓",猶潛歎篇"幽隱囚人",皆以三同義詞為定語。"廓人"即"闊人",新方言釋言:"今謂人奢泰為闊綽","闊人"謂闊綽之人也。叔子此解雖臆創,然核之辭例語義皆合,自不得以悖於雅訓而棄之。

(一一)鐸按:鄒氏讀"更求民之瘼聖人"七字為句,雲:'語不順,殆是"更求知民瘼之聖人",倒奪而如此。'前哲良人(一),疾(二)無紀極也(三),乃惟度法象,(四)明著禮秩(五),為優(六)憲藝,縣之無窮(七)。故傳曰:"製禮,上物不過十二,天之道也(八)。"是以先聖籍田有製,(九)供神有度(一),奉己有節(一一),禮賢有數,上下大小,貴賤親疏,皆有等威,階級衰殺(一二),各足祿其爵位(一三),公私達其等級,禮行德義(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