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二),氣之所結(三),然後為之方(四),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五)。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禍之所起,然後設之以禁,故奸可塞國可安矣(六)。
(一)本傳在愛日篇後。鐸按:驟赦縱賊,此篇極論其弊。蓋大惡不化,數赦適足以勸奸。本傳此篇在愛日篇後,觀前錄忠貴、浮侈、實貢三篇適符今次,似舊第本如此。
(二)素問玉機真藏論:'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論評虛實論:'岐伯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三)莊子達生篇雲:"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素問舉痛論:'帝曰:"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四)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漢書藝文誌雲:"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五)鹽鐵論輕重篇雲:"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陽氣盛則損之而調陰,寒氣盛則損之而調陽,是以氣脈調和,而邪氣無所留矣。"
(六)墨子兼愛篇雲:"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今日賊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數赦(一)。赦贖數,則惡人昌而善人傷矣(二)。奚以明之哉?曰:孝悌之家,修身慎行(三),不犯上禁,從生至死,無銖兩罪(四);數有赦贖,未嚐蒙恩(五),常反為禍。何者?正直之士之為吏也(六),不避強禦(七),不辭上官(八)。從事督察(九),方懷不快(一0),而奸猾之黨(一一),又加誣言(一二),皆知赦之不久,則且共橫枉侵冤,誣奏罪法(一三)。今主上妄行刑辟(一四),高至死徙,下乃淪冤(一五),而被(一六)冤之家,乃甫當乞鞠告故以信直(一七),亦無益於死亡矣(一八)。
(一)管子法法篇雲:"凡赦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勝其禍。毋赦者,小害而大利者也,故久而不勝其福。"
(二)後漢書桓譚傳雲:"惡人誅傷,則善人蒙福。"此倒用其語。漢書刑法誌文帝詔曰:"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
(三)孝經雲:"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四)銖兩,言其輕。漢書趙廣漢傳雲:"銖兩之奸",亦此意。鐸按:猶今言"絲毫"。
(五)漢書文三王傳雲:"比比蒙恩。"又雲:"數蒙聖恩,得見貰赦。"
(六)"直"舊作"真",據程本改。詩小明雲:"正直是與。"
(七)漢書蓋寬饒傳:'王生予書曰:"明主知君絜白公正,不畏強禦。"'後漢書鮑永傳:"永辟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恢亦抗直,不避強禦。"按詩烝民:"不畏強禦。"文十年左傳引詩:"剛亦不吐,柔亦不茹",杜注雲:"詩大雅。美仲山甫不辟強禦。"秦策高誘注引詩亦作"不辟強禦"。誘多用韓詩,疑韓詩"畏"本作"辟","辟"與"避"通。鐸按:陳喬樅亦疑高注所引為三家異文。
(八)辭,謂辭謁。漢書尹翁歸傳雲:"征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於定國。"後漢書丁鴻傳雲:'竇憲兄弟各擅威權,鴻上封事曰:"大將軍雖欲敕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雖奉符璽,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數十日。"'梁統後冀傳雲:"冀愛監奴秦宮,官至太倉令,威權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謁辭之。"郭急傳雲:"召見辭謁",章懷注:"因辭而謁見也。"循吏傳雲:'任延拜武威太守。帝親見,戒之曰:"善事上官。"'(九)續漢書百官誌雲:"司隸校尉及諸州皆有從事史。"漢書翟方進傳雲:"督察公卿",顏師古注:"督,視也。"
(一0)易艮六二:"其心不快。"漢書高帝紀:'六年,張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一一)漢書武帝紀元狩六年詔曰:"奸猾為害。"
(一二)說文雲:"加,語相增加也。誣,加也。"漢書五行誌:"淮陽王上書冤博辭語增加",顏師古注:"言博本為石顯所冤,增加其語,故陷罪。"鐸按:此言奸猾之黨又加之以誣枉之言,與下文"加誣"平列者有別。
(一三)崔實政論雲:"長吏或實清廉,心平行潔,內省不疚,不肯媚灶,曲禮不行於所屬,私愛無囗於囗府。州郡側目,以為負折,乃選巧文猾吏,向壁作條,誣覆闔門,捕攝妻子。"
(一四)昭六年左傳:'叔向曰:"昔先王議事以製,不為刑辟。"'漢書百官公卿表雲:"廷尉掌刑辟。"宣帝紀元康二年詔曰:"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貳端,深淺不平,增辭飾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實,上亦亡繇知。"
(一五)漢書尹翁歸傳雲:"按致其罪,高至於死。"按"高"、"下"猶"重"、"輕"也。顧炎武日知錄二十七雲:'高,謂罪名之上者,猶言"上刑"。'孫詒讓劄迻八雲:'"今"當為"令","淪冤"疑當為"論免",皆形之誤。此言誣奏良吏,令上失刑,重者至死,輕者亦論罪免官(上文雲:"正直之士之為吏也。"故此雲"論免")。今本作"淪冤",則與"死徙"高下無別,蓋涉上文"橫枉侵冤",下文"被冤之家"而誤。'鐸按:孫說甚是。"今"字程本正作"令"。
(一六)"被"舊作"彼"。
(一七)"信"讀為"申"。說文雲:",窮治罪人也。"經典通用"鞠"。禮記文王世子雲:"告於甸人",鄭注:'"告"讀為"鞠"。讀書用曰鞠。"周禮小司寇:"讀書則用",注:'鄭司農雲:"如今時讀鞫已,乃論之。"'史記夏侯嬰傳雲:"嬰試補縣吏,與高祖相愛。高祖戲而傷嬰,人有告高祖。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集解:'鄧展曰:"律有故乞鞠。高祖自告不傷人。"'索隱:'案晉灼雲:"獄結竟,呼囚鞠,語罪狀。囚若稱枉欲乞鞠者,許之也。"'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新畤侯趙弟坐為太常鞠獄不實",如淳曰:"鞠者,以其辭決罪也。"晉灼曰:"律說出罪為故縱,入罪為故不直。"
(一八)漢書刑法誌緹縈上書雲:"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
及隱逸行士,淑人君子(一),為讒佞利口所加誣覆冒(二),下土冤民(三),能至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問者,不過百一,既對尚書,空遣去者,複十六七。雖蒙考覆(四),州郡轉相顧望(五),留苦其事(六)。春夏待秋冬,秋冬複涉春夏,如此行逢赦者,不可勝數(七)。
(一)詩屍鳩。
(二)論語雲:"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漢書王尊傳雲:"浸潤加誣,以複私怨。"列女傳齊威虞姬傳雲:'執事者誣其辭而上之。虞姬曰:"有司受賂,聽用邪人,卒見覆冒,不能自明。"'明德馬後傳雲:"時有楚獄,因證相引,係者甚多。後恐有單辭妄相覆冒,承閑為上言之。"後漢書皇甫規傳雲:"今見覆沒,恥痛實深。""覆沒"即"覆冒",冒、沒聲近義同。
(三)漢書於定國傳雲:"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下土"注見浮侈篇。鐸按:三式篇:"下土邊遠,能詣闕者,萬無數人。""下土"即"邊遠"也。
(四)"覆"當作"核"。說文雲:"核,實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辭得實曰核。"鐸按:"考覆"亦漢時律令語,謂稽考覆按之。漢書鄭崇傳:'尚書令趙昌奏崇與宗族通,疑有奸。上責崇。崇對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願得考覆。"上怒,下崇獄窮治。"是其證。汪說失之。
(五)漢書王嘉傳雲:"內外顧望。"
(六)"留苦其事"舊作"留吾真事"。按漢書西域大宛傳雲:"不敢留苦",顏師古注:"不敢留連及困苦之也。"易林鹹之豫、萃之鹹、巽之井、未濟之需並雲:"稽難行旅,流連愁苦。"
(七)漢書楚元王後向傳雲:"得踰冬減死論",服虔曰:"踰冬至春,行寬大而減死罪",如淳曰:"獄冬盡當決竟,而得踰冬,複至後冬,故或逢赦,或得減死也。"魏相傳雲:"大將軍用武庫令事,遂下相廷尉獄,久係,踰冬,會赦出。"
又謹慎之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擇莫犯土(一),謹身節用(二),積累纖微,以致小過(三),此言質良蓋民,惟國之基也。(四)(一)句有誤字,程本"土"作"法"。孫詒讓曰:'案此當作"捽草杷土"。漢書貢禹傳雲:"農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顏注雲:",古草字也。")杷土,手足胼胝。"即王節信所本。今本上三字皆形近訛易,惟"土"字未訛,而程榮又臆改為"法",繆之甚也!'鐸按:孫校至確。班祿篇:"莫不被德",類聚作"草木被德",亦草、莫二字相涉之證。
(二)孝經雲:"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急就篇雲:"鬼薪白粲鉗釱髡,不肯謹慎自令然。"
(三)後漢書梁統後商傳雲:"大獄一起,無辜者眾,死囚久係,纖微成大。"後漢紀安帝永寧元年岑宏議雲:"幾微生過,遂陷不義。"論衡累害篇雲:"將吏異好,清濁殊操。清吏增鬱鬱之白,舉涓涓之言。濁吏懷恚恨,徐求其過,因纖微之謗,被以罪罰。"韓詩外傳九雲:"禍起於纖微。"漢書張湯後安世傳雲:"累積纖微。"
(四)禮記月令雲:"黑黃蒼赤,莫不質良。"鄭注:"質,正也。良,善也。"按此當作"貞良","言"當作"皆","蓋"當作"善","此皆貞良善民"為句。"貞良"見敘錄。史記秦始皇紀琅邪台刻石辭雲:"奸邪不容,皆務貞良。"崔實政論雲:"競擿微短,吹毛求疵,重案深詆,以中傷忠良。""國基"注見本政篇。
輕薄惡子(一),不道凶民(二),思彼奸邪,起作盜賊,以財色殺人父母,戮人之子,滅人之門,取人之賄,及貪殘不軌(三),凶惡弊吏,掠殺不辜(四),侵冤小民(五),皆望聖帝當為誅惡治冤(六),以解蓄怨(七)。反一門赦之,令惡人高會而誇詫(八),老盜服臧而過門(九),孝子見讎而不得討(一0),亡主見物而不得取(一一),痛莫甚焉。故將赦而先暴寒者,以其多冤結悲恨之人也(一二)。
(一)漢書酷吏尹賞傳雲:"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
(二)漢書翟方進傳雲:"丞相宣以一不道賊",如淳曰:"律,殺不辜一家三人為不道。"蕭望之傳雲:"諸盜及殺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
(三)漢書王尊傳雲:"五官掾張輔貪汙不軌。"
(四)漢書魏相傳雲:"人有告相賊殺不辜。"穀永傳雲:"多係無辜,掠立迫恐。"後漢書章帝紀元和元年詔曰:"律雲:掠者惟得榜笞立。又令丙,棰長短有數。自往者大獄已來,掠考多酷,鑽鑽之屬,慘苦無極。念其痛毒,怵然動心。"
(五)注見考績篇。
(六)漢書胡建傳雲:"誅惡以禁邪。"
(七)楚語雲:"蓄怨滋厚。"
(八)漢書高帝紀雲:"置酒高會",服虔曰:"大會也。"沈欽韓曰:'下雲:"洛陽有主諧合殺人者,謂之會任之家,受人十萬,謝客數千。"此所謂"惡人高會而誇詫"也。'(九)"臧"舊作"藏",據傳改。臧,謂所竊物也。鹽鐵論刑德篇雲:"盜有臧者罰。"周禮司厲注:'鄭司農雲:"今時盜賊臧,加責,沒入縣官。"'(一0)哀十三年左傳雲:'越子伐吳,吳王孫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讎而弗殺也。"'(一一)漢書於定國傳雲:"或盜賊發,吏不亟追,而反係亡家。"顏師古注:"不急追賊,反係失物之家。""亡主"猶"亡家"。鐸按:今言"失主"。
(一二)漢書於定國傳雲:"民多冤結。"鐸按:廣雅釋詁二:"暴,猝也。"
夫養稊稗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民(一)。書曰:"文王作罰,刑茲無赦(二)。"是故先王之製刑法也,非好傷人肌膚(三),斷人壽命者也(四),乃以威奸懲惡除民害也(五)。天下本以民不能相治,故為立王者以統治之(六)。天子在於奉天威命,共行賞罰(七)。故經稱"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天罰有罪,五刑五用(八)。"詩刺"彼宜有罪,汝反脫之(九)。"古者惟始受命之君,承大亂之極,被前王之惡,其民乃並為敵讎(一0),罔不寇賊消義奸宄奪攘(一一),以革命受祚(一二),為之父母(一三),故得一赦。繼體以下,則無違焉(一四)。何者?人君配幹而仁,順育萬物以成大功(一五),非得以養奸活罪為仁,放縱天賊為賢也(一六)。
(一)韓非子難一雲:"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盜賊者傷良民。今緩刑罰,行寬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按韓子語本管子明法解。後漢書梁統傳雲:"刑輕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軌,而害及良善也。"
(二)康誥。
(三)漢書董仲舒傳雲:"傷肌膚以懲惡。"
(四)白虎通壽命篇雲:"壽命者,上命也。"淮南子精神訓雲:"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
(五)易係辭下傳雲:"不威不懲。"後漢書陳寵傳雲:"往者斷獄嚴明,所以威懲奸慝。"管子明法解雲:"賞功誅罪,所以為天下致利除害也。"
(六)漢書穀永傳雲:"臣聞天生蒸民,不能相治,為立王者以統理之。"亦見成帝紀建始三年詔及王莽傳。
(七)"共"讀為"恭"。書甘誓雲:"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八)書皋陶謨。"罰"今作"討"。鐸按:本傳亦作"討",遍考群書,若史記夏本紀、漢書刑法誌、說文、後漢書梁統傳、應劭傳所引無作"罰"者。惟後漢書申屠剛傳剛對策雲:"王者承天順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罰私其親。""天罰"與此同,蓋以說經而易字耳。
(九)詩瞻卬。"反脫"今作"覆說"。鐸按:鄭箋:"覆,反也。"釋文雲:"說,一音他活反。"
(一0)書微子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
(一一)書呂刑雲:"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王先生雲:'"消"即"鴟"之誤。'孫星衍曰:'或今文"鴟義"為"消義"。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雲:'尚書疏引鄭注雲:"鴟義,盜賊狀如鴟梟,抄略良善,劫奪人物。"疑"消義"乃"梟義"之訛,以聲同致誤也。'鐸按:陳說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