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定漢,與群臣約,自非劉氏不得王,非有武功不得侯(二)。孝文皇帝始封外祖(三),因為典式,行之至今。孝武皇帝封爵丞相,以褒有德,後亦承之(四),建武乃絕。
(一)鐸按:敘錄雲:"將修太平,必媚此法","式"即"法"也。此篇述封建遺法有宜遵者三:封爵三公,以褒有德,若其屍素,則從渥刑,一也;分封諸候,期於佐治,有功者遷,無狀者奪,二也;審選守相,明察治功,稱職者封,懷奸者戮,三也。此諸臣者,所司不同,而欲使之竭忠思職,則信賞必罰而已。漢世列候率多襲爵,無德於民;而州郡牧守,亦多不恤公事。風俗陵夷,積怠已甚,故議法古以救之。
(二)史記絳侯世家:'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三)史記外戚世家雲:"文帝追尊薄太後父為靈文侯。"
(四)漢書公孫弘傳雲:"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惟弘無爵,上於是下詔封弘為平津侯。其後以為故事。"
傳記所載,稷、、伯夷、皋陶、伯翳,日(一)受封土(二)。周宣王時,輔相大臣,以德佐治,亦獲有國。故尹吉甫作封頌二篇(三),其詩曰:"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於是式。(四)"又曰:"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五)。"此言申伯、山甫文德致升平,而王封以樂土,賜以盛服也(六)。
(一)"日"疑"皆"。
(二)詩長發疏雲:'中候握河紀說堯雲:"斯封稷、契、皋陶,賜姓號。"'又雲:'考河命說舜之事雲:"褒賜群臣,賞爵有功,稷、契、皋陶益土地。"'""即"契"字。鐸按:稷、契、皋陶見本政篇。
(三)"頌"疑當為"誦"。詩崧高雲:"吉甫作誦",毛傳:"作是工師之誦也。"鐸按:陳奐曰:'疑三家詩此及烝民詩"誦"作"頌"字。'(四)崧高。"是"舊作"二",據程本改。今詩"國"下無"於"字。按誌氏姓篇引詩"纘"作"薦","謝"作"序","於是"作"為"。此書引詩不用毛氏,後人或據毛詩改之,遂致兩引互異。鐸按:"南國於是式",蓋本作"南國於式",與誌氏姓篇"南國為式"同。詩定之方中:"作於楚宮,作於楚室",張載注魏都賦引作"作為楚宮,作為楚室",是於、為同也。說詳經傳釋詞卷一。後人不知此義,因據毛詩增"是"字,遂使非今非古,而成五字句矣。然幸其增而不改,猶得考見古本之舊也。
(五)烝民。
(六)漢書梅福傳雲:"升平可致",張晏曰:"民有三年之儲曰升平。"按食貨誌雲:'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遺九年食,然後王德流洽,禮樂成焉。'"升平"即"登平"。升平受封,與誌說合。陳奐曰:'漢書杜欽傳:"仲山甫,異姓之臣,無親於宣,就封於齊。"鄧展以為韓詩。隸釋載孟鬱修堯廟碑雲:"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王平功,遂受封於齊。"又潛夫論三式篇亦雲:"此言申伯、山甫文德致升平,而王封以樂土,賜以盛服也。"並用韓義。'鐸按:此非韓詩義,乃魯詩義,陳喬樅已辯之。說見魯詩遺說考十七、韓詩遺說考十四。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一)。"此言公不勝任,則有渥刑也。是故三公在三載之後,宜明考績黜刺,簡練其材。其有稷、、伯夷、申伯、仲山甫致治之效者,封以列侯,令受南土八蠻之賜(二)。其屍祿素餐(三),無進治之效、無忠善之言者,使從渥刑。是則所謂明德慎罰(四),而簡練能否之術也。誠如此,則三公競思其職,而百寮急竭其忠矣(五)。
(一)鼎九四。"刑"王弼本作"形"。鐸按:"刑渥",虞翻本同,注雲:"大刑也。"
(二)王先生雲:'"蠻"當作"鸞"。'(三)文選曹子建求自試表李善注引韓詩曰:"何謂素餐?素者,質也。人但有質樸而無治民之材,名曰素餐。屍祿者,頗有所知,善惡不言,默然不語,苟欲得祿而已,譬若屍矣。"漢書貢禹傳禹上書雲:"血氣衰竭,耳目不聰明,非複能有補益,所謂素餐屍祿洿朝之臣也。"穀永傳雲:"無使素餐之吏,久屍厚祿。"
(四)書康誥。
(五)書皋陶謨雲:"百僚師師。""寮"與"僚"同。一式。
先王之製,繼體立諸侯,以象賢也(一)。子孫雖有食舊德之義(二),然封疆立國,不為諸侯,張官置吏,不為大夫(三),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故有考績黜刺九錫三削之義(四)。詩雲:"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五)。"由此觀之,未有得以無功而祿者也(六)。當今列侯(七),率皆襲先人之爵,因祖考之位,其身無功於漢,無德於民,專國南麵,臥食重祿,下殫百姓,富有國家,此素餐之甚者也(八)。孝武皇帝患其如此,乃令酎金以黜之,而益多怨(九)。
(一)禮記郊特牲雲:"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鄭注:"賢者子孫,恒能法其先父德行。"
(二)易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
(三)荀子大略篇雲:"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白虎通封公侯篇雲:"列土為疆,非為諸侯,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皆為民也。"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六年詔曰:"張官置吏,所以為人也。"按"張官置吏"本管子明法解。
(四)白虎通考黜篇雲:'諸侯所以考黜何?王者所以勉賢抑惡,重民之至也。尚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禮說九錫: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虎賁、鈇鉞、弓矢、秬鬯,皆隨其德可行而賜。又雲:"百裏之侯,一削為七十裏侯,再削為七十裏伯,三削為寄公。七十裏伯,一削為五十裏伯,再削為五十裏子,三削地盡。五十裏子,一削為三十裏子,再削為三十裏男,三削地盡。五十裏男,一削為三十裏男,再削為三十裏附庸,三削爵盡。"
(五)伐檀。
(六)毛詩伐檀序雲:"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
(七)獨斷雲:"漢製,皇子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而漢天子自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子弟封為侯者,謂之諸侯。群臣異姓有功封者,謂之徹侯,後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法律家皆曰列侯。"禦覽一百九十八引風俗通雲:"列者,言其功德列著乃饗爵也。"
(八)漢書張湯後延壽傳雲:"延壽已曆位九卿,既嗣侯,國在陳留,別邑在魏郡,租入歲千餘萬。延壽自以身無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國,數上書讓減戶邑。"此即本其意言之。
(九)"酎"舊作"酹"。漢書景帝紀:"元年,高廟酎。"張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純也。至武帝時,因八月嚐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所謂酎金也。"武帝紀:"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如淳曰:"漢儀注,諸侯王歲以戶口酎黃金於漢廟,皇帝臨受獻金。金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臣瓚曰:'食貨誌:"南越反時,卜式上書願死之。天子下詔褒揚,布告天下,天下莫應。列侯以百數,莫求從軍。至酎飲酒,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續漢書禮儀誌劉昭注引漢律金布令雲:"列侯各以民口數,率千口奉金四兩,奇不滿千口至五百口亦四兩,皆會酎,少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