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談談近況(1 / 1)

二十三。

又是一個周末,舊的結束新的開始,喜歡每個周日,因為這是自己一個星期裏放縱的最後一天,意味著明天開始自己又是元氣滿滿,充滿希望的向著太陽的共青團團員。

自己這個學期開始寫的日記都愛用“愛你”來結尾,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單身的這種狀態導致自己開始對自己說愛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不說自己對自己說“愛”這種舉動有沒有一種自戀或者落寞的感情在裏頭,本人的確從裏麵汲取了一部分的力量,自己愛著自己,自己看自己哪裏都順眼,那種知道自己有地方不夠完美但還是愛慘了那一點點不完美的地方的感覺,自己竟然覺得還不錯。當然,這沒有影響我對自己本人行為舉止的正確與否的判斷的標準。自己還是有理智可以判斷自己一天下來有哪些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也可以很快發現自己一天的狀態或者情緒哪裏出了什麼問題。

所以,多希望無意中瞟到我的文字的幸運兒,又很湊巧的看到了這裏,也能和我一樣愛上自己。不過有聽說過一個實驗,那就是對著鏡子很認真的說“我愛自己”說上20遍,據說流淚就是還不夠愛自己,目前自己還沒有進行過這個實驗,所以無法判斷自己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以為的那般愛著自己,愛著自己的不優秀和不完美。但不管怎樣,自己有在自己的日記中感受到力量和鼓勵。

用一句很老套甚至有點雞湯或者非主流的話來說,那就是: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應該是差不多的感覺吧。

二十四。

再來說說自己最近很喜歡看的一檔綜藝節目《四大名助》,是孟非主持的。很喜歡,基本上吃飯的時候就看,節目的基調基本上以“正經不正經、幽默不幽默”為主,很合我的胃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對綜藝節目口味刁鑽的人。對於綜藝節目有幾個評判標準:1、隻看國產的(可能是比較保守或老土吧);2、不看純搞笑的(例如部分為了快樂而快樂的節目);3、不看突然煽情的(上了一點年級,想開心到結局)。其實也就這三點,但是放眼國內綜藝,我感覺自己喜歡的很少。舉幾個例子吧,或許更能看出我的口味。

寒假開始喜歡的《愛的時差》(不過後來隻看寧靜部分,因為透過這個節目,展現出的寧靜是一個有智慧和魅力的女人,懂得取舍與區分;除此以外,這個節目竟然扭轉了我不接受姐弟戀的念頭,第一次覺得找一個年紀小的自己會擁有第二春)。

之後就是蔡康永主持的《你說的都對》,先不說裏麵普及的知識,我到底記住了多少,但是通過這種趣味性的科普方式,自己還是領略到大神的風采,根本不是自己以為的書呆子,他們可以很英俊、很美麗,也可以很幽默。也是透過這個節目,再次發現自己果然是不怎麼看顏值的,因為自己竟然十分喜歡楊奇函(希望名字沒打錯),因為他博學同時幽默,如果這麼看的話,自己也喜歡撒貝寧這款。

說到撒貝寧,必須提到我一直追的《放學別走》,講的是00後,雖然之後內容有所跑偏,節目有點從00後與家長溝通跑到了00後發表自己對某樣事物看法的點上,但是不妨礙我對撒貝寧的喜愛和對00後的佩服。這是個年輕人的時代。能做的隻有充實自己。

最後再回到現在看的《四大名助》,這是一檔大型談話類節目,是用於解決來信苦惱者的苦惱的,其實苦惱什麼的都ok,真正我覺得精華部分是孟非及其他嘉賓說的一些人生經驗。透過這個節目,會學到包容(這是自己一直努力做到的一點,包容與自己的不同的事物、人和現象),溝通當然有最最最重要的男女關係。(很悲傷的是,發現自己目前的心裏狀態果然不適合談戀愛)隻能說,看書可能需要自己領悟,這種透過他人講解的綜藝形式,算是我發現的一種新型偷懶方式吧。

說了這麼多,真該給自己一點鼓勵。其中有些後麵會有詳細的看法。這裏就不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