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勉強算幹貨的幹貨(1 / 2)

二十四。

再來說說自己最近很喜歡看的一檔綜藝節目《四大名助》,是孟非主持的。很喜歡,基本上吃飯的時候就看,節目的基調基本上以“正經不正經、幽默不幽默”為主,很合我的胃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對綜藝節目口味刁鑽的人。對於綜藝節目有幾個評判標準:1、隻看國產的(可能是比較保守或老土吧);2、不看純搞笑的(例如部分為了快樂而快樂的節目);3、不看突然煽情的(上了一點年級,想開心到結局)。其實也就這三點,但是放眼國內綜藝,我感覺自己喜歡的很少。舉幾個例子吧,或許更能看出我的口味。

寒假開始喜歡的《愛的時差》(不過後來隻看寧靜部分,因為透過這個節目,展現出的寧靜是一個有智慧和魅力的女人,懂得取舍與區分;除此以外,這個節目竟然扭轉了我不接受姐弟戀的念頭,第一次覺得找一個年紀小的自己會擁有第二春)。

之後就是蔡康永主持的《你說的都對》,先不說裏麵普及的知識,我到底記住了多少,但是通過這種趣味性的科普方式,自己還是領略到大神的風采,根本不是自己以為的書呆子,他們可以很英俊、很美麗,也可以很幽默。也是透過這個節目,再次發現自己果然是不怎麼看顏值的,因為自己竟然十分喜歡楊奇函(希望名字沒打錯),因為他博學同時幽默,如果這麼看的話,自己也喜歡撒貝寧這款。

說到撒貝寧,必須提到我一直追的《放學別走》,講的是00後,雖然之後內容有所跑偏,節目有點從00後與家長溝通跑到了00後發表自己對某樣事物看法的點上,但是不妨礙我對撒貝寧的喜愛和對00後的佩服。這是個年輕人的時代。能做的隻有充實自己。

最後再回到現在看的《四大名助》,這是一檔大型談話類節目,是用於解決來信苦惱者的苦惱的,其實苦惱什麼的都ok,真正我覺得精華部分是孟非及其他嘉賓說的一些人生經驗。透過這個節目,會學到包容(這是自己一直努力做到的一點,包容與自己的不同的事物、人和現象),溝通當然有最最最重要的男女關係。(很悲傷的是,發現自己目前的心裏狀態果然不適合談戀愛)隻能說,看書可能需要自己領悟,這種透過他人講解的綜藝形式,算是我發現的一種新型偷懶方式吧。

說了這麼多,真該給自己一點鼓勵。其中有些後麵會有詳細的看法。這裏就不再細說了。

二十五。

真是沒想到,最近這幾天的自己竟然如此高產,幾乎每天都在寫東西。但也不排除,這和我最近幾天有點空有關係。估計明天開始,空閑的日子又要一去不複返了。不管怎樣,直接開始今天的正題吧。

今天下午的心情真的可以說是很鬱悶了,看了電影《特洛伊戰爭》,整個人都陰鬱了,很久沒有因為看小說、電影之類文藝產品難受到要靠捶打自己才能憋住不再課堂裏哭出聲來。現在回想當時自己的那個狀態,還是一陣心悸,畢竟,自己的小心髒越發不能承受痛苦和絕望。

為了顯示我的嚴肅,我細細回憶一下當時的感受,用可能是畢生最文藝的筆觸,描繪一下當時的感受。

“以一種很不雅觀的坐姿坐著,無法直麵電影中的鮮血,和鄰座同學頭抵著頭。憤怒似乎在體內練習了數百遍,很自然嫻熟地就奔向四肢百骸,隨機席卷而來的就是悲憤,竟然有一種對待日本侵略主義者屠害同胞時的悲憤。站在上帝視角,看著電影裏人物的千姿百態,苦楚隻能通過捶打自己的膝蓋,緊緊握住鄰座女生的手,緊閉住嘴唇,用盡全身的力氣控製衝到嘴邊要咆哮而出的呐喊和哭泣。那種理智比觀看電影感受到的悲傷更將令我窒息,自己是怎麼做到在那麼難受的情況下,還分出一點點思緒思考,不能哭的太大聲不然會影響其他同學觀看;不能捶打太用力;不能捏同學手太使勁,這是為什麼?無力感將我吞噬,這是比看見親人離去還要痛苦的痛苦,或許,這是電影這種直觀藝術帶來的影響。最後,我的口罩濕了,晚飯也沒吃成。”

再一次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蒼白。每當自己的情緒噴發很激烈的時候,自己有滿腔話語想傾吐的時候,語言和文字就成了鐐銬,禁錮我,鉗製我。我感受到的憤怒、悲傷,遠不及我真實感受到的萬分之一。毫無知覺的眼淚,漲到頭疼的難受,攔截在喉嚨處的野獸怒吼,自己是如何扛住的,真的實在奇怪。那是一種最原始的欲望驅動著你,去傷害些什麼才能減輕你的痛苦,這種可怕的念頭就像毒蛇一樣盤旋在自己的腦海中,好在它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