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公共危機管理(1 / 3)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各類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經常給社會組織帶來各種問題和矛盾,直接影響和損害了組織的形象。為增強組織防禦和抗擊各種形象風險的能力,緩解組織的“形象危機”,加強危機管理是組織樹立和維護形象的有效措施。危機管理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應當很好地學習和把握。簡單的講,危機管理包括危機發生前管理和危機發生後管理兩大部分,是社會組織預測、監控潛在的公共危機,控製、化解已爆發的公共危機,使良好的公共狀態得以維持或恢複的一係列公共活動的總稱。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社會組織與公眾良好的公共狀態不受或少受危機影響,從而保障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並更好地服務於公眾。

一、危機管理

最早提出“危機管理”的是英國著名危機公共專家邁克爾?裏傑斯特,他說:“與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所有內、外部公眾進行有效地溝通,現已被越來越多的組織視作其戰略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當組織麵臨危機時,這種溝通與傳播又會比往常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現代組織處在一個其活動透明度日益增大的時代裏。若一個組織不能就其發生的危機與公眾進行合適的溝通,不能告訴社會它麵對災難局麵正在采取什麼補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現它對所發生事故的態度,這無疑將會給組織的信譽帶來致命的損害,並甚至有可能導致組織的消亡。組織可製定計劃以有效地處理意外事故,並在危機出現的情況下保護組織的信譽。”

危機管理是一個通過危機預警、危機防範、危機處理,以實現避免、減少危機所產生的危害和損失,並從危機中開拓出發展機遇的過程。危機管理的內涵表明危機管理作為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有其獨特的規律、程序和方法。危機管理的實質關係到非程序化決策問題。從管理學角度看,危機之所以成為危機是由於反應時間有限,必須馬上作出決策;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備,應對危機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可能超過實際儲備等原因。因此,有必要對危機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以及避免、駕馭、化解危機的技能進行係統化的研究,進而通過有效的危機預警、防範和處理,減少危機的衝擊和損失,並且能夠化危機為機遇,創造一個新的發展局麵。

危機管理者在處理危機過程中應該思考的三個關鍵問題:第一,如何爭取更多的時間;第二,如何獲得更多的信息;第三,如何降低資源損失和消耗。危機管理,或叫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是指為了保證公共衛生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特定的組織機構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實施的一係列預防和控製措施,以及采取相應的醫學防治和衛生監督行動等綜合性行為。危機事件演變迅速,無論是產生的原因、事態發展的結果,還是事件變化的影響因素都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危機管理者往往麵對各種信息不完全、信息不準確或是信息報告和反饋不及時等情況。因此,在整個危機事件的發生過程中都充滿了風險性、震撼性、爆炸性的特征。危機管理包括對危機事前、事中、事後所有方麵的管理。傳統的危機管理著重強調對危機反應的管理,而不重視危機的前因後果。大多數危機管理的計劃和思想――不管是叫偶然事故、緊急事故和災難事故管理,還是複原或事態繼續管理――都是危機管理。通過尋找危機根源、本質及表現形式,並分析它們所造成的衝擊,就能夠降低風險和緩衝管理以更好地進行危機管理。簡而言之,有效的危機管理需做到如下幾方麵:轉移或縮減危機的來源、範圍和影響;提高危機初始管理的地位;改進危機衝擊的反應管理;完善修複管理,以迅速有效地減輕危機造成的損害。

二、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

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它是公共管理機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在科學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導下,通過監測、預警、預防、應急處理、評估、恢複等措施,防止和減輕公共危機災害的管理活動,保障人們正常生產和生活的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種特殊狀態和特殊形式。它在價值目標、控製手段、外部環境以及社會約束等方麵與企業危機管理不同。與常規公共管理相比,它具有決策風險大、管理難度大和人員素質要求高的特點。

公共危機管理是通過建立必要的危機應對機製來防範和化解危機的。這就決定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公共管理。常規的公共管理機製不足以有效處理突發的、不確定的、易變的、破壞性強的公共危機,需要通過特殊的機製,采取特殊的應對手段,才能實現公共管理的目的。要有效地實現這種特殊的管理功能,就需要事先建立一套完整嚴密的管理機製,其中包括有必要的常設機構。這種機構可以根據所管理的危機對象的嚴重程度和可能涉及範圍而不同,既可以是鬆散的委員會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固定的日常運轉的辦事機構形式存在。當公共危機出現的時候,它們能夠以第一時間、第一速度作出反應,啟動管理機製。

公共危機管理的功能是防範、化解危機,它不僅要管理已經發生的公共危機,實施化解措施,減少由於危機而可能造成的損失,同時還要在日常工作中未雨綢繆,做好防範工作,把可能的公共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因此,公共危機管理的內容主要是負麵的、消極的、破壞性的。公共危機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防範危機、化解危機到恢複社會秩序,說明公共危機管理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管理工作,是一個完整的係統工程。

公共危機管理的目的是恢複社會秩序,保障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秩序、安全、穩定是公共危機管理追求的目標,而這些目標隻是公共管理中的一部分內容。

公共危機的起因大致可分為天災和人禍兩類,台風、地震、酷暑、洪水、山體滑坡等屬於天災,恐怖襲擊、金融危機、大麵積停電、毒氣泄漏、重大交通事故等則屬於人禍。

三、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

(一)企業危機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

企業危機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是危機管理中的兩種不同形式。對於企業危機管理,學術界研究較多。我國台灣地區的朱延智先生認為,企業危機管理是“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地在企業危機管理爆發前,解決危機因子,並於危機爆發後,以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使企業轉危為安”。簡言之企業危機管理是對解決企業麵臨的危機,使其重新煥發生機的管理活動。公共危機管理則是針對大眾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危機狀態的一種管理活動。企業危機管理和公共危機管理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危機產生、發展的過程以及預防和化解危機而言,兩者是相似的。就企業和公共部門需要樹立危機意識而言,它們也是相似的。但是,由於危機涉及的對象不同,管理危機的主體不同,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使公共危機管理具有自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