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應急機製構成與類型(1 / 3)

突發事件應急機製是指國家建立專門的常設行政機構,通過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進行預防和控製突發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機製的總和。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製的目的在於,提高政府對突發事件的預見能力和救治能力,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恢複社會穩定以及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現代社會對政府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麵對突發事件,需要專門的政府機構利用應急機製進行有效的協調、統一指揮,從而力爭將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一、應急機製的構成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製建設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在建設中應樹立大應急的理念,以發達國家和先進城市為參照係,堅持“積極預防、充分準備、平戰結合、高效運作”的方針,充分調動和發揮全社會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全社會的資源,建立起以公安110為龍頭,以政府職能部門、社團組織和駐軍部隊以及廣大公眾參與的響應聯動體係,形成一個“統一指揮、社會參與、資源共享、高效運行”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價,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和危害,以實現最佳的政治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具體是由六個子係統構成:

(一)預警信息係統的構成

美國約翰?納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提出:“預測未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了解現在。”以往的經驗證明,把握危機處置的主動權,必須先取得控製信息權,“成功在預警,失誤在遲警。”因此,應建立向深度延伸,向廣度拓寬,向透明度開放,並以預測、預防、預備為鏈條的預警係統。一是組建信息網絡。準確、及時的信息是實施正確決策和有效指揮的重要保障。在應對上,既要完善上下貫通、左右相聯、公私結合的信息網絡,又要建立人要聯絡、機要聯網、人機結合的信息平台。黨委、政府、公安、安全、地震、氣象、軍分區等重點單位實施聯網;政情、敵情、社情、民情進行綜合收集;重點人員、重點群體,重點單位、重點地區、重點時期實施監控。運用各種社會義務信息員,在110報警台設立預警“熱線”電話,采用傳真、互聯網絡、手機短信等報警手段,廣泛及時地收集和捕捉危機潛伏期的各種信息及苗頭,力爭取得時間和空間上的超前性。二是建立數據庫。主要有四個方麵:人的方麵,就是收集國內高危群體、極端分子,境外敵對勢力、恐怖組織、激進教派等情況;物的方麵,就是采集爆炸、劇毒、核生化等高危物品的分布、儲藏情況;在時間上,就是政治敏感期、節假日,氣象、地質驟變期等高危時期;在空間上,就是本地的黨、政首腦機關、標誌性建築、公共場所,易於發生地質變化的地段、河流等要害部位。還有各種預案、各級指揮員的通訊聯絡等。三是健全分析研判製度。美國萬博宜偉公司經過數理分析得出結論:“90%的危機事件是可以預見的。”任何危機都有一個從漸變到突變的過程,要運用這一規律,積極開展危機風險判斷,為防範與處置贏得時間和空間。國家應成立危機研判中心,加強敵情、社情、氣象、地質等情況調研,分析各種危機的規律和特點,綜合設計應對策略。地方黨委、政府,公安、安全、地震、氣象、駐軍部隊等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聯席會,分析研判預警信息,也可進行網上分析和比對,為預防和處置危機提供支持。四是發出預警信息。“9?11”事件後,美、英兩國建立了一套富有顏色意義的預警係統,用綠、藍、黃、橙、紅5色代表從低到高的5種危險等級,根據恐怖威脅情報向國民發布預警信息。我國也應建立預警等級,類似軍隊的戰備等級製度。對危險的群體和個人、對危險的事、對危險的時間、對危險的空間和不良天候,根據情報信息及時預警,向公眾發出預警信息,力爭在防範和先期應對上收到雙贏的效果。五是做好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主要應突出在“兩嚴”上,即:嚴格信息傳報,采取重獎重罰,嚴追嚴查的強製性管理措施,敦促下級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及時如實上報信息,並隨事態變化跟蹤續報;上級的指令及時傳達。嚴格媒體管理,發揮電台、電視台、報紙等主流媒體正麵作用,設立具有信任感和親和力的新聞發言人及專家評論員,及時向公眾發布危機事態、處置情況和公眾應盡的社會責任,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發布“交通管製”、“局部地區戒嚴”公告,舉報案件線索,嚴厲打擊製造虛假信息、擾亂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占領互聯網和境外對華廣播的陣地,監控敵對媒體惡意攻擊、誹謗和散布負麵信息,營造良好的應急處置環境。

(二)組織指揮係統的構成

指揮是領導對人力財力、裝備物資科學合理的調度及使用。應對危機,政府的有效組織指揮至關重要。一是成立領導組織。防範和處置危機事件,需要多種力量聯合作戰,多種策略手段並舉,必須堅持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應在國務院、省、市、縣四個層次成立由黨、政、軍、警主要領導掛帥的聯合領導小組,下設一個常設機構(公共危機應急中心)和危機風險頻率高的多個專項指揮部,如同化學試驗中的化合和分解一樣,形成多個“上下統一、左右相聯、主次分明”富有彈性的組織體係。最基本的有:政治和治安事件、公共衛生事件、民防、抗震減災、抗洪防旱、森林防火、安全生產事故、水上救援指揮部等。每個指揮部的總指揮由政府主管領導兼任;副總指揮由政府主管部門主要領導、賦予任務重的部門領導、駐軍部隊首長和事發地黨政主要領導兼任;成員由參與處置的部門領導兼任,辦公室設在主管部門。指揮部可下設多個工作組,指定牽頭部門,最常設的有:信息預警、治安管控、搶險救援、衛生救護、調查評估、物資保障、專家谘詢、涉外事務、宣傳報道、善後工作和要道查控等工作組。啟動任何一個指揮部,工作組的任務基本相同。二是設立專門機構。俄羅斯新一屆政府組閣精簡為17個部,還保留了緊急情況部。美國各州都有專門設計危機事件的前期、中期和後期工作的規劃部門。我國從中央到地方也應建立與國際相接軌、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公共危機應急中心,成為政府防範和應對危機的觀念源、智囊團、思想庫和參謀部。具體架構是將110、119、120、122等緊急救助號碼統一為一個號碼。現行以110為龍頭虛設的社會聯動機構改為常設機構,設位列編定職。平時作為領導小組的工作部,主要負責政策研製、危機防範、教育訓練、專業化建設、技術開發、對策設計、預案製定等,戰時就轉為組織指揮的參謀部,主要負責開設現場指揮部、決策建議、傳報指令、收集發布信息、做好善後工作、搞好總結等。在常設機構中,還應設立兩個緊密層組織,即:吸收駐軍部隊、人防、經貿、衛生、藥監、檢疫、環保、城建、水務、安全等部門人員,作為常設聯絡員;選拔機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專業人員,分別成立法律專家組、談判專家組、核化物品專家組、衛生檢疫專家組、土建工程專家組,在啟動應急機製時為領導決策提供谘詢服務。每個指揮部和工作組按照平時的每個時期、處置時的每個階段規劃具體的操作職責。三是建立指揮體係。在指揮手段上,基地與現場相結合,配備先進指揮器材,搞好不同層次、不同種類、不同地形的有線、無線通訊組網,保持全天候、全方位指揮的不間斷;購置先進的車輛,配備數據、通訊、傳輸、顯示係統,開設現場指揮部。在指揮程序上,實行平行指揮和委托指揮相結合,盡量簡化程序、縮短時間、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