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結束後,演習策劃小組負責人應向有關政府部門提交演習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本次演習的背景信息、演習時間、演習方案、參與演習的應急組織、演習目標、演習不足項、整改項及建議整改措施等。
18.評價和報告不足項補救措施
演習結束後,有關方麵應針對不足項及時采取補救性訓練等措施。策劃小組負責人應針對補救措施的完成情況準備獨立評價報告。
19.追蹤整改項的糾正
演習結束後,演習策劃小組負責人應追蹤整改項的糾正情況,確保整改項能在下次演習中得到糾正。
20.追蹤演習目標演示情況
策劃小組應確保應急組織按照有關法規、標準和應急預案的要求演示所有演習目標。
四、應急演習目標及其分類
(一)應急演習目標
應急演習目標是指檢查演習效果,評價應急組織、人員應急準備狀態和能力的指標。下述18項演習目標基本涵蓋了一個地區重大事故應急準備過程中,應急機構、組織和人員應展示出的各種能力。一個地區在設計演習方案時應圍繞這些演習目標展開。
目標1應急動員
展示通知應急組織,動員應急響應人員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應具備在各種情況下警告、通知和動員應急響應人員的能力,以及啟動應急設施和為應急設施調配人員的能力。責任方既要采取係列舉措,向應急響應人員發出警報,通知或動員有關應急響應人員各就各位,還要及時啟動應急指揮中心和其他應急支持設施,使相關應急設施從正常運轉狀態進入緊急運轉狀態。
目標2指揮和控製
展示指揮、協調和控製應急響應活動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應具備應急過程中控製所有響應行動的能力。事故現場指揮人員、應急指揮中心指揮人員和應急組織、行動小組負責人員都應按應急預案要求,建立事故指揮體係,展示指揮和控製應急響應行動的能力。
目標3事態評估
展示獲取事故信息,識別事故原因和致害物,判斷事故影響範圍及其潛在危險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主動評估事故危險性的能力。即應急組織應具備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積極收集、獲取事故信息,評估、調查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現場危險性以及危險品泄漏等有關情況的能力;具備根據所獲信息,判斷事故影響範圍,以及對居民和環境的中長期危害的能力;具備確定進一步調查所需資源的能力;具備及時通知國家、省及其他應急組織的能力。
目標4資源管理
展示動員和管理應急響應行動所需資源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根據事態評估結果,識別應急資源需求的能力,以及動員和整合內外部應急資源的能力。
目標5通訊
展示與所有應急響應地點、應急組織和應急響應人員有效通訊交流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建立可靠的主通訊係統和備用通訊係統,以便與有關崗位的關鍵人員保持聯係。應急組織的通訊能力應與應急預案中的要求相一致。通訊能力的展示主要體現在通訊係統及其執行程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目標6應急設施――裝備和信息顯示
展示應急設施、裝備、地圖、顯示器材及其他應急支持資料的準備情況。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足夠應急設施,且應急設施內裝備、地圖、顯示器材和應急支持資料的準備與管理狀況能滿足支持應急響應活動的需要。
目標7警報與緊急公告
展示向公眾發出警報和宣傳保護措施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按照應急預案中的規定,迅速完成向一定區域內公眾發布應急防護措施、命令和信息的能力。
目標8公共信息
展示及時向媒體和公眾發布準確信息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具備向公眾發布確切信息和行動命令的能力。即責任方應具備協調其他應急組織,確定信息發布內容的能力;具備及時通過媒體發布準確信息,確保公眾能及時了解準確、完整和通俗易懂信息的能力;具備控製謠言、澄清不實傳言的能力。
目標9公眾保護措施
展示根據危險性質製定並采取公眾保護措施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具備根據事態發展和危險性質選擇並實施恰當公眾保護措施的能力,包括選擇並實施學生、殘障人員等特殊人群保護措施的能力。
目標10應急響應人員安全
展示監測、控製應急響應人員麵臨的危險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保護應急響應人員安全和健康的能力,主要強調應急區域劃分、個體保護裝備配備、事態評估機製與通訊活動的管理。
目標11交通管製
展示控製交通流量,控製疏散區和安置區交通出入口的組織能力和資源。本目標要求責任方具備管製疏散區域交通道口的能力,主要強調交通控製點設置、執法人員配備和路障清除等活動的管理。
目標12人員登記、隔離與去汙
通過人員登記、隔離與消毒過程,展示監控與控製緊急情況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在適當地點(如接待中心)對疏散人員進行汙染監測、去汙和登記的能力,主要強調與汙染監測、去汙和登記活動相關的執行程序、設施、設備和人員情況。
目標13人員安置
展示收容被疏散人員的程序、安置設施和裝備,以及服務人員的準備情況。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在適當地點建立人員安置中心的能力。人員安置中心一般設在學校、公園、體育場館及其他建築設施中,要求可提供生活必備條件,如避難所、食品、廁所、醫療與健康服務等。
目標14緊急醫療服務
展示有關轉運傷員的工作程序,交通工具、設施和服務人員的準備情況,以及醫護人員、醫療設施的準備情況。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將傷病人員運往醫療機構的能力和為傷病人員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轉運傷病人員既要求應急組織具備相應的交通運輸能力,也要求具備確定傷病人員運往何處的決策能力。醫療服務主要是指醫療人員接收傷病人員的所有響應行動。
目標1524小時不間斷應急
展示保持24小時不間斷的應急響應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在應急過程中具備保持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能力。重大事故應急過程可能需堅持1日以上的時間,一些關鍵應急職能需維持24小時的不間斷運行,因而責任方應能安排兩班人員輪班工作,並周密安排接班過程,確保應急過程的持續性。
目標16增援(國家、省及其他地區)
展示識別外部增援需求的能力和向國家、省及其他地區的應急組織提出外部增援要求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向國家、省及其他地區請求增援,並向外部增援機構提供資源支持的能力。主要強調責任方應及時識別增援需求、提出增援請求和向增援機構提供支持等活動。
目標17事故控製與現場恢複
展示采取有效措施控製事故發展和恢複現場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采取針對性措施,有效控製事故發展和清理、恢複現場的能力。事故控製是指應急組織應及時撲滅火源或遏製危險品溢漏等不安全因素,以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現場恢複是指應急組織為保護居民安全健康,在應急響應後期采取的清理現場汙染物,恢複主要生活服務設施,製定並實施人員重入、返回與避遷措施等一係列活動。
目標18文件資料與調查
展示為事故及其應急響應過程提供文件資料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根據事故及其應急響應過程中的記錄、日誌等文件資料,調查分析事故原因並提出應急不足改進建議的能力。從事故發生到應急響應過程基本結束,參與應急的各類應急組織應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中的規定,執行記錄保存、報告編寫等工作程序和製度,保存與事故相關的記錄、日誌及報告等文件資料,供事故調查及應急響應分析使用。
(二)演習目標分類
單次演習並不要求全部展示上述18項目標的符合情況,也不要求所有應急組織全麵參與演習的各類活動,但一個地區為檢驗和評價其重大事故應急能力,應在一段時間內對這18項應急演習目標進行全麵的演練。根據應急演習目標性質與演習頻次要求,可將這些目標分為A、B、C三類。
A類目標。A類目標包括目標1至目標8,是應急演習的核心目標,反映該地區有效應對重大突發事故所必需的應急準備能力。根據應急預案的規定,所有承擔相應職責的應急組織都應參與每兩年一次的全麵演習,並在每次應急演習中展示相對應的應急演習目標。
B類目標。B類目標包括目標9至目標14,反映該地區重大突發事故的應急響應能力。在每兩年一次的全麵演習中,應有一些應急組織對這些目標進行演習,具體參與演習的組織取決於演習事件和演示範圍。B類目標與A類目標的不同點在於所有應急組織都應在每兩年一次的演習中展示A類目標,而B類目標要求對其負責的應急組織每六年演習一次即可。
C類目標。C類目標包括目標15至目標18,反映本地區應對重大突發事故的應急準備能力。承擔相應職責的應急組織應當至少每六年演習一次。進行應急演習時,應建立應急演習策劃小組,由其完成應急準備階段,包括編寫演習方案、製定現場規則等在內的各項任務。
五、編寫演習方案
演習方案應以演習情景設計為基礎。演習情景是指對假想事故按其發生過程進行敘述性的說明,情景設計就是針對假想事故的發展過程,設計出一係列的情景事件,包括重大事件和次級事件,目的是通過引入這些需要應急組織做出相應響應行動的事件,刺激演習不斷進行,從而全麵檢驗演習目標。演習情景中必須說明何時、何地、發生何種事故、被影響區域、氣象條件等事項,即必須說明事故情景。演習人員在演習中的一切對策活動及應急行動,主要針對假想事故及其變化而產生,事故情景的作用在於為演習人員的演習活動提供初始條件並說明初始事件的有關情況。事故情景可通過情景說明書加以描述。情景事件主要通過控製消息通知演習人員,消息的傳遞方式主要有電話、無線通信、傳真、手工傳遞或口頭傳達等。情景設計過程中,策劃小組應考慮如下注意事項:
1.編寫演習方案或設計演習情景時,應將演習參與人員、公眾的安全放在首位;
2.負責編寫演習方案或設計演習情景的人員,必須熟悉演習地點及周圍各種有關情況;
3.設計演習情景時應盡可能結合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4.情景事件的時間尺度可以與真實事故的時間尺度相一致;
5.設計演習情景時應詳細說明氣象條件,如果可能,應使用當時當地的氣象條件,必要時也可根據演習需要假設氣象條件;